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讲
看得见的手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1776年写了一本书《国富论》,书中提出了一只“看不见的手”指的是价格机制。他建议政府不要干预经济,让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经济自然会达到平衡。

亚当·斯密的这个思想统治了资本主义世界长达150年之久。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人们用斯密的理论管理国家——政府不干预经济,让经济自由发展,而政府只做一个守夜人。

直到现在经济学家还在争论:政府究竟该不该管经济?

这一讲,我们要谈的是这另外一只“看得见的手”。

什么叫“看得见的手”?

1929年,一场席卷世界的经济危机爆发了。危机首先从美国开始,股市崩盘、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工人失业、经济陷入大萧条,很快就波及整个世界,各国都陷入经济大萧条中。

这时人们就问了,亚当·斯密说的“看不见的手”到哪儿去了?你说国家不管经济,经济就会自动发展。可是为什么我们现在都失业了,银行倒闭了,股市崩盘了?经济怎么才能恢复过来?我们该怎么办?

当世人都束手无策时,英国又有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出现了,他叫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他在1936年出版了一本书,书名叫《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我们简称为《通论》。

这本书可以称为经济学历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凯恩斯说,在经济萧条、股市低迷、失业严重的时候,你们都没有招了。但我有招,我的这个招就叫“看得见的手”。

凯恩斯讲过一个著名的“挖坑理论”:雇200人挖坑,再雇200人把坑填上,这叫创造就业机会。

雇200人挖坑时,需要发200把铁锹和200份干粮,这样钢材、木材和粮食需求就被拉动了。再雇200人把坑填上时,还需要发200把铁锹和200份干粮,钢材、木材和粮食的需求又被拉动了。

凯恩斯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当一国经济萧条时,政府不是没办法,政府应该出来做点事儿。用这只“看得见的手”,通过赤字和发行国债的方式把经济从大萧条中拉出来。

因此,我们说“看得见的手”就是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政府没钱但可以发行国债,用来刺激经济回升。

我们说,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历史是从凯恩斯开始的,宏观经济学可以说是凯恩斯开创的。经济学理论也从微观开始走向宏观,从个量分析走向总量分析。从凯恩斯开始,经济学产生了两个分支,即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说到凯恩斯,他有很多传奇故事。大家都说,凯恩斯是个数学神童,他曾获得剑桥大学的奖学金,到国王学院数学系读书,但第一学期结束时他没能得到第一名,这时他发现,原来自己并不是什么数学神童。他想,既然不能名列第一,就不做数学家了。那做什么好呢?干脆去当文官吧,还可以周游世界。

可英国的文官考试非常严苛,他需要旁听很多门课。只有通过全部考试才能当选文官。他因此有幸旁听了马歇尔教授的经济学原理课程。剑桥大学这位著名的马歇尔教授可是微观经济学的集大成者。

上课时,凯恩斯坐在教室后面旁听,并没有人注意到他。但当他把考卷交上去后,马歇尔教授发现了凯恩斯这个天才。他在凯恩斯的答卷上这样写道:“这是一份非常有说服力的答卷,深信你今后的发展前途,绝不仅仅只是一位经济学家而已,如果你能成为一位大经济学家,我将深感欣慰。”

初出茅庐的凯恩斯,竟然得到了马歇尔教授如此高的评价!

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凯恩斯参加的文官考试,各门课的成绩都是A,唯独经济学考试不及格。他非常生气地说,典考官的经济学水平怎能看出我经济思想的光辉呢?

由于经济学考试不及格,凯恩斯的文官考试名列第二,他没能如愿去英国财政部工作,而是被派到印度事务部。当时正好赶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他亲眼看到英国政府是如何发行债券去打仗,战争结束后,钱又怎样回到了英国财政部,他目睹了英国政府发债的全过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马歇尔还记着这个有经济学天赋的年轻人,并把他请回剑桥大学,做了经济学讲师,后提拔为教授。凯恩斯目睹了1929年这场席卷世界的经济危机。这时所有的经济学家都没招了,他站出来说,我有招,我的这个招是“看得见的手”,也就是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当一国经济不景气时,国家可以加大财政赤字、发行国债,刺激经济发展,政府运用宏观调控手段来解决经济问题。凯恩斯认为,供给不会自动创造需求。政府要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就要靠这只“看得见的手”,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

西方国家经济在凯恩斯的理论指导下开始复苏。美国的罗斯福总统采用了凯恩斯的理论,投资了很多基础设施,修建铁路,铺设公路,把美国从经济大萧条中拯救了出来。

从凯恩斯开始,人们看待经济问题也从微观转向宏观,从个量转向总量,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历史从此开始。美国、英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都从经济衰退中走了出来,因此出现了从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的蓬勃发展。可以说凯恩斯理论给西方世界带来了30年的繁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国政府都开始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人们把甚至不把凯恩斯的经济思想称为“凯恩斯理论”,而叫“凯恩斯主义”,可见其影响之大。

20世纪70年代,国际上发生了两次石油危机,国际油价飙升,物价飞涨。政府继续刺激经济,经济不再增长,物价却在猛涨。人们说,凯恩斯的理论也不灵了吗?此时,西方国家的经济出现了“滞胀”现象,表现为经济停滞,通货膨胀。

这时很多经济学派应运而生。比较著名的是货币主义学派,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他认为,都是凯恩斯的赤字财政政策惹的祸,没有凯恩斯赤字理论,经济就不会出现通货膨胀。针对通货膨胀,弗里德曼开出的药方是:经济发展多少,货币就增长多少,只要政府控制住货币供给量,就不会出现通货膨胀。这是货币主义学派的观点。

在里根任美国总统期间,有人建议他别再刺激需求了,应该增加供给,这样经济就会发展起来,因此又出现了供给学派。后来还出现新制度学派、福利学派等。

直到今天,如果你走进书店,会发现经济类的书籍琳琅满目。面对这么多学派的书籍你却无从下手。但实际上经济学只有两派,一派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即那只“看不见的手”;另一派就是新凯恩斯经济学,即这只“看得见的手”。这两只手如同我们的左右手。两个学派一直在争论,究竟该用哪只手?

其实宏观经济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一个难题。日本经济曾在20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日本的汽车、彩电、冰箱出口世界各国。但在1989年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日本经济开始下滑。

近年来,日本银行的利率近乎为零,可是为什么日本人不去借钱,反而还去存钱呢?因为无论谁借钱搞实业、炒股票,都很难赚到钱。因此,当经济一直疲软时,不要轻举妄动,你动的时候经济有可能继续下降。

有经济学家给日本政府出招,让政府给日本国民10%的通货膨胀预期。言外之意,存钱每年贬值10%,试图刺激国民消费。但日本政府对此一直非常慎重,因为当真正的通货膨胀来临时,无论对政府还是对国民都是一种灾难。

再来看中国经济,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们步入上升通道,几十年的经济增长都达到了10%,中国在2010年GDP总量超过了日本。现在我国经济步入中档车道,增长率在6%以上。

进入21世纪以来,2000年美国的高科技股票泡沫破灭,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2008年美国金融海啸爆发,2010年欧债危机爆发。

当今世界,没有哪一个国家敢说已经解决好了宏观经济问题。失业、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经济放缓、赤字、债务、金融风险、股市泡沫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之道依然在探索中。因此,宏观经济学依然是一门不成熟的学科,它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但是,千万别说宏观经济离你很远,其实它就在你身边,和你的生活息息相关。离开对宏观经济的理解,你将无法生存在这个国家和世界上。 sj5G6zHh5FGT7TiPxB3yDN8JLea8xUtD/xlgfyyokt3Yvrz7rE00HApzU7ci78X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