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 汉化的洋菩萨

魏晋六朝士人关于仪表美标准的选择是独具只眼的,病态是其形式,维摩诘才是其灵魂。那么,这种仪表美具有什么思想意义?或者说,具有怎样的美学深度呢?

我以为,首先,它反映了在人的觉醒的思潮冲击下,特定时代、环境里产生的处世(注意!不是出世,也不是入世)哲学。魏晋六朝关于仪表美的品目表面看来似乎非常颓唐、消极、荒诞,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价值的珍视,对短暂生命的留恋。魏晋六朝是一个黑暗的时代,王朝不断更迭,政治斗争尖锐,整个社会长期处于无休止的战祸、饥荒、疾疫、动乱之中,经常是“白骨蔽野,百无一存”,“道路断绝,千里无烟”。同时,这也是一个人才大量夭折的时代。门阀士族的名士们一批又一批被杀戮,其中就有嵇康、何晏、郭象、潘岳、谢灵运、鲍照、傅亮等等第一流的思想家、学问家和文学家。尤其是梁代的“侯景之乱”,虽仅仅四年,但江南繁华都城一片废墟,锦衣玉食惯了的文人因屠杀和饥饿而死者达十之八九,“中原冠带随晋渡江者百家……至是,在都者覆灭略尽”(颜之推《观我生赋》自注)。士大夫生活在这种既富贵淫靡而又杀机四伏的境地中,“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阮籍《咏怀》),当然更加珍视自己的血肉之躯,在涂脂抹粉中揉掺着对饱受残酷政治迫害的痛楚的抚爱。

然而这种思潮在仪表美上面的表现,却采取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独特的方式,这就是维摩诘式。简而言之,就是以“清羸示病之容”面对龌龊凶险之世。《维摩诘经》之所以受到朝野僧俗的普遍欢迎,与本经的内容有密切关系。它告诉佛徒应该如何把处世间当作出世间,因而创造了维摩诘式的在家菩萨。例如,“佛国”“净土”是大乘佛教设计的一个精神王国,信仰和修习佛教的最后目的就是为了进入这样一个王国。但“佛国”“净土”究竟在哪里呢?《维摩诘经》的开篇第一章《佛国品》云:“跂行喘息人物之土,则是菩萨佛国。”本经的重点,不在于如何到达彼岸净土,而着重于如何把秽恶之土视为佛国乐园。这样的理论,极大地安慰了受难的魏晋六朝士人,他们当然引以为同调。魏晋六朝士人不习惯于考虑恢宏的国事,却常常在内心调节感情的平衡,过多地琢磨远祸全身之道;他们醉心于佛学的玄旨奥理,却讨厌苦行的清规戒律。《维摩诘经》的理论正迎合了他们这种复杂、矛盾的心理,于是,他们从维摩诘的形象中寻找美的享受和悲哀的解脱,于是,维摩诘居士那鲜美飘动的衣饰,那飘逸自得的神情,那秀骨清相的病躯,都成了应付四周惊恐、阴冷、血肉淋漓的现实的干城之具。这种曲折而强烈的感情就是魏晋六朝仪表病态美的内在的深刻的一面。

维摩诘不仅影响了一代士人,而且影响了佛教高僧。姚秦高僧僧肇曾为此经而削发出家,另一位高僧僧叡自叙“予始发心,启蒙于此,讽咏研求,以为喉衿”(《毗摩罗诘提经义疏序》)。把它当作佛教理论的启蒙读物。据说后秦时的高僧鸠摩罗什在草堂寺讲经,正当后秦王姚兴和大臣们肃静地听讲时,罗什突然尘心大动,跳下讲台,向姚兴说,我看见两个小孩子爬上我的肩膀,我需要女人。于是姚兴赐给了他一个宫女,不久果然生下了一对胖小子。罗什曾为《维摩诘经》译文作注,于此经用力最勤。他的举动无疑也是受了这位风流菩萨的影响。应该说,唐以后“顿悟”派禅宗(亦即南禅宗)的肇源者是维摩诘。关于这种文化对时代心理状态的“遗传”作用,显然还有待进行深入研究。

至于维摩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则更发人深省。在人的觉醒的思潮冲击之下,两汉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的神秘迷雾被驱散了。为什么不能产生一种健康的审美情趣呢?为什么刚健悲壮的建安风骨不能贯彻始终呢?我以为,就是维摩诘这位“富贵菩萨”的介入。正是这个原因,在新思潮的冲击、神学迷雾解散的“大好形势”下,在六朝中国这块土地上,产生了病态的审美情趣,进而唯美文学、宫体文学、山水文学空前炽盛,其间脉络,是皎然可睹的。

其次,则是表现了华夏文化积淀深沉的“定力”。考察《世说新语》和《晋书》等典籍中关于仪表美的品目,考察魏晋六朝的壁画石雕,我以为当时的仪表美是有自己的民族特色的。《世说新语·排调》云:

康僧渊目深而鼻高,王丞相每调之。僧渊曰:“鼻者,面之山;目者,面之渊。山不高则不灵,渊不深则不清。”

李祥曰:“梁简文《谢安吉公主饷胡子一头启》‘山高水深,宛在其貌’。即用僧渊此事。胡子者,胡奴也,僧渊本胡人。”僧渊是外国人,从王丞相“每调之”来看,晋人对于人物之相貌,并不欣赏外国人高鼻深目。维摩诘本是印度菩萨,见于画面的,如南北朝的云冈第一、二、七洞的维摩,龙门宾阳洞中洞正面上部右面的维摩,天龙山第三洞东壁南端的维摩,从南北朝到隋唐则有莫高窟画维摩六十多幅。这些维摩诘都汉服衣冠,强支病体,作答文殊问难论辩姿势。特别的是这些画中的维摩都手持麈尾。麈尾则绝对不是天竺故物,它是魏晋清谈家手执的一种道具,宋代以后逐渐失传。据说麈是一种大鹿,麈尾摇动,可以指挥鹿群行向。麈尾取义于此,盖有领袖群伦之义。魏晋时必须是清谈名士才有执麈尾的资格,所谓“毫际起风流”。给维摩诘以麈尾,一方面说明清谈家承认其领袖权,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位居士已完全中国化了。

事实的确如此。我们考察莫高窟中的维摩诘四周的其他菩萨,都充斥着印度佛教艺术那种种接吻、扭腰、乳部突出、性的刺激、过大的动作姿态,等等。唯独维摩诘例外。这正是由于维摩诘其人其事征服了魏晋士人的心,而魏晋士人在膜拜、赞颂的过程中,历史主义的华夏传统又战胜了反理性和神秘迷狂。不仅如此,具有较高思辨能力和文化修养的魏晋六朝士大夫文人,还从维摩诘身上选择了那些与传统文化(如玄学)较契合,较适宜于中国文人士大夫心理结构与人生观的文化因素,塑造了一个新的、中国式的佛教——禅宗。洋菩萨维摩诘走进中国,形象却完全汉化了! cF93bVjS6W/HwKGeTQd2RMRtGlWL7IyIrATo/3CuF+TGP6XB+TEElg9+5BgyZGq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