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末年,托“神农”之名,集秦汉及之前药物学之大成,反映了东汉以前用药经验及成就。其首创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共载药365种,以“蚤休”“蚩休”之名收载重楼,并列为下品:“蚤休,味苦,微寒。主惊痫,摇头弄舌,热气在腹中,癫疾,痈疮,阴蚀。下三虫,去蛇毒。(一名蚩休。生川谷)”
《说文解字》:蚤,啮人跳虫;蚩,虫也;休,息止也。可见,“蚤休”“蚩休”之名,皆取其药用功效而得之。
但是书中除了对重楼的性味及功能主治进行记载,唯有“生川谷”这一生长环境特征,而无重楼药材性状及原植物形态的具体描述。
同时期的医药学书籍《五十二病方》《武威汉代医简》《伤寒论》《金匮要略》等,无重楼药用记载。
南北朝陶弘景于《名医别录》中附以《神农本草经》原文,并增加了“有毒,生山阳及宛朐”的内容,不仅记载了“有毒”这一重要的临床应用禁忌,还进一步具体表述了重楼的生长区域。山阳即为山坡向阳的一面(一作是河南省焦作市东南),宛朐则为今山东菏泽。但是仍然无重楼药材性状及原植物形态的具体描述,无法确定重楼的基原。在《名医别录》中,个别药物后已附有方剂,是我国最早附有方剂的本草著作,为研究我国魏晋南北朝及以前的药物配伍应用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但是重楼项下未附有相关方剂记载。
《本草经集注》收载内容同《名医别录》。
此时期的医药学专著《吴普本草》《肘后备急方》《刘涓子鬼遗方》等并无重楼记载。
《新修本草》为唐代苏敬等编纂的我国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是迄今所知中医药古文献中首次使用“重楼”一名的书籍,其在《本草经集注》基础上增加了“[谨案]今谓重楼者是也,一名重台,南人名草甘遂”,并且有了重楼临床应用相关的记载“醋磨疗痈肿,敷蛇毒,有效”。此书对重楼也有了一定的植物形态描写:“苗似王孙、鬼臼等,有二三层。根如肥大菖蒲,细肌脆白。”重楼之名则取其“二三层”这一植物生长特征。“根如肥大菖蒲”,说明其肥厚且有环节,此种形态的“根”应为现今植物学上说的“根茎”,符合百合科重楼属植物肉质根茎的特征。《中国植物志》记载重楼属约有10种(有些作者根据不同性状细分为20种以上),分布于欧洲和亚洲温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有7种和8变种,所以《新修本草》收载的重楼的基原尚不能确定。
但隋唐时期的主要医药学著作《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食疗本草》《本草拾遗》《外台秘要》《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经效产宝》等皆无重楼相关记载。令人奇怪的是,作为治疗外科热毒证的要药,具有消肿止痛功效的重楼,在我国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却未有任何相关记载,可推测此时重楼并未得到普遍应用。
五代时期著名的本草书籍《日华子本草》收载重楼,名曰“重台根”:“重台根,冷,无毒。治胎风搐手足。能吐泻、瘰疬。根如尺二蜈蚣,又如肥紫菖蒲,又名蚤休、螫休也。”“如尺二蜈蚣”,蜈蚣属于节肢动物,身体分节,说明该书收载的重楼有明显的结节;但关于“尺二”,隋唐五代的标准(或法定)尺长为29.5~29.6cm,一尺二寸等于35.4~35.52cm,这一长度远超现在重楼药材的规格,推测应为概论。“如肥紫菖蒲”,说明该重楼性状特征为肉质状、扁圆柱形、有环节、外表皮近紫色。
五代后蜀韩保昇等编著的《蜀本草》也记载了重楼:“蚤休,味苦,微寒,有毒。主惊痫,摇头弄舌,热气在腹中,癫疾,痈疮阴蚀,下三虫,去蛇毒。一名蚩休。生山阳川谷及宛朐……[蜀本图经云]蚤休,叶似鬼臼、牡蒙辈,年久者二三重,根似紫参,皮黄肉白,五月采根,日干用之。”“叶似鬼臼、牡蒙辈”,鬼臼为小檗科八角莲 Dysosma versipellis (Hance)M.Cheng ex Ying的根及根茎,叶为茎生叶,盾状,4~9掌状浅裂,裂片阔三角形、卵形或卵状长圆形;牡蒙则为蓼科拳参 Polygonum bistorta L.的根茎,其基生叶宽披针形或狭卵形,茎生叶披针形或线形。而重楼的基原植物七叶一枝花和云南重楼的叶片通常为卵状矩圆形、倒卵状披针形、矩圆状披针形、披针形或倒披针形,基部通常楔形,通常轮生于茎顶部,排成一轮,具三主脉和网状细脉。可见,重楼的基原植物的单叶近似于牡蒙原植物,轮生状态的形态近似于鬼臼的原植物。“根似紫参”“皮黄肉白”也符合重楼“表面黄棕色或灰棕色,断面白色至浅棕色”的特征。
以上可见,此时期的重楼为叶二三层轮生,根茎肉质、扁圆柱形、有环节、皮黄肉白、外表皮近紫色,与《中国植物志》《中国药典》对重楼的性状描述近似,即:叶轮生于茎顶部,排成一轮;花被片离生、排成二轮,其中外轮花被片通常叶状、绿色,被古人误认为叶,算作一层叶;根茎呈结节状扁圆柱形,密具层状凸起的粗环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