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 海洋究竟多深

让我们再回到大洋上来。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也称“大航海时代”,通过全球规模的航行探险,解决了“海洋有多大”的问题。至于要回答“海洋有多深”,那就不是航海能解决的问题了。历来航海怕浅不怕深,海上行舟怕的是海水太浅,担心撞上暗礁浅滩,海底有多深都并不在意。再说,古时候海洋开发不外乎“渔盐之利,舟楫之便”,没有人关心深水海底。即便文人诗兴所至,吟唱“相思似海深”之类的诗词,也并不含有定量的意思。

其实古希腊人相信深海是没有底的,英文里深渊叫abyss,词源就是希腊文的“无底”,因此“大海多深”就成了个伪命题。1521年麦哲伦环球航行时,曾经在太平洋中部把一根731m长的绳子系上炮弹壳,丢到海里根本够不着底,于是他声明深海真的是没有底的。没有底的深海只能是个神怪世界,当时一幅最为精细的海图是北欧的“Carta Marina”(图1.4),出自瑞典教士芒努斯(Olaus Magnus)之手,上面就绘有不少出自水族的海怪,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海洋的普遍认识。

真正的深海测量,要等到19世纪。起先还是用麻绳系上重物往海里抛,触碰海底后收回来,量到的长度就是水深。最为有名的是英国“挑战者号”(HMS Challenger)的环球航行,那时的深海考察船都是军舰,破纪录的深度是1875年在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测到的8230m。丢绳子测深固然可以确定深海有底,但是论精度却很成问题。海水在流、船身在动,几千米的海水里绳子绝不可能垂直,重物触底的时间也并不精确。几乎与此同时,美国军舰为了探索跨太平洋通信电缆的铺设,在本州以东的日本海沟里测到更大的深度8513m,被认为是世界最大的海深,而测量使用的不是麻绳而是钢琴丝。钢琴丝比绳子细得多,投放下沉也快得多,从而将测量的效率和精度提高了一个量级。

1.4 16世纪的海图“Carta Marina”。

几千米长的钢琴丝测深要用个机器,1870年代发明这台机器的人读者不会陌生: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英国物理学家、皇家学会会长开尔文勋爵(Lord Kelvin),我们使用的绝对温度单位“K”就是纪念他的。不过他当时还不叫开尔文,叫威廉·汤姆孙(William Thomson),1866年因为装设第一条大西洋海底电缆有功被封为爵士,到1892年才晋升为开尔文勋爵。尽管19世纪大洋测深的精度不高,但是第一次看到了海底地貌,比如发现了大西洋中脊,成为1912年魏格纳(Alfred Wegener)提出大陆漂移说的依据之一。

不过现在所说大洋海沟上万米的真实深度,都是后来用回声测深的声学方法测出的。纵观一部科技史,改良固然有用,但是真的发展得靠源头创新,改换思路。深海测量真正的突破,就在于20世纪初利用声波测深的新思路。从船上向下方发射声波,声波到达海底反射回来,再由测深仪接收,根据传播时间计算出海底深度。海水中的声速约为1500m/s,实测一万米的水深也只要十几秒钟,因此声波测深从根本上改进了测量的时间和精度。1912年“泰坦尼克号”邮轮撞上冰山沉没,加速了声波测深的技术发展。1950年代起,单波束测深已经在海轮上广泛使用;到1980年代,开始用多波束条带测绘(multibeam swath mapping),大幅度提高了海底测深和制图的技术。 yD7YGZS0rnbRQ1iBxvybHCkOM/DGVPvA1f91vOduWEwaKAJWumAjwt0hd2o+Ffa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