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 深海滑坡

“挑战者号”19世纪20万里的长征,航线长度相当于绕地球三圈,结果给海洋科学留下了极为丰富的知识财富:证实了全大洋深部水冷,确证了最深海也有动物分布,发现了大西洋中脊和马里亚纳海沟,虽然这些地形含义的解读还得等上100年。总之,这是19世纪成就最大(虽然并不是规模最大)的科学航次。要说规模,19世纪最大的科学考察是1838—1841年美国的威尔克斯航次(Wilkes Expedition),动用了6艘船、300多人,“挑战者号”只有200多人。但是威尔克斯航次抱有强烈的政治和经济目的,虽然为美国开发其西边的太平洋海域和南极洲取得了重大进展,却没有像瞄准深海科学的“挑战者号”航次那样,为世界科学作出历史贡献。

但是,“挑战者号”航行也给海洋科学留下了一种不正确的概念,以为深水海底是个平静世界。早期人类以为深海是个没有光线、没有生命、没有运动的“三无”世界,现在证明除了“没有光线”,其他都是错误观念。不过几千米深的海底还会有什么运动,当时确实难以设想。“挑战者号”在三大洋海底取样,采到的不是深海黏土就是生物软泥,造成了陆架之外全是细粒沉积、深海海底一片静寂的错觉。按当时的概念:沉积颗粒从海面上掉下去,像陆地降雨那样到达海底后,就不再有任何运动,深海是地球上一切过程的终点。与此同时,发现沉积物有一条深度界线:水深大约4500m以上的海底,是以浮游有孔虫和颗石类壳体为主的灰白色碳酸盐质软泥,以下是红褐色的黏土,所含生物骨骼以硅藻、放射虫之类的硅质壳体为主,两者之间红白反差强烈,被喻为“海底雪线”(图2.3)。这是一项海洋沉积学的重大发现,因为碳酸盐在深海低温高压条件下化学溶解,灰白色的碳酸盐质生物骨骼不能保存,“海底雪线”在今天说来就是“碳酸盐补偿面”,是深海碳酸盐保存的下限。

2.3 “海底雪线”——深海碳酸盐沉积和红黏土的界线。

“挑战者号”在大洋深水盆地发现的细颗粒沉积垂直分带,确实反映了海底的宁静环境,但是以为深海底下都同样平静,那就是一种错觉。打破这种错觉的是半个世纪以后加拿大岸外发生的地震。1929年11月18日傍晚,加拿大纽芬兰岸外发生7.2级地震,掀起的海底沉积物沿着陆坡下滑,不但造成海底滑坡,还激起了海啸,切断了海底电缆。这次地震和海啸,卷起了2万km 2 面积上的海底沉积物,形成饱含泥沙的高密度海水,作为重力流以 60—100km/h的速度下滑,造成百余立方千米体积的巨型滑坡。地震2小时20分钟之后发生的海啸,激起了高达13m的巨浪,海啸波还跨越大西洋,直击葡萄牙海岸。值得格外注意的是几千米深处的海底电缆,1860年正式开通的大西洋越洋通信电缆,西端就在纽芬兰岸外,这次地震海啸切断了12根电缆,并且留下了一个谜团:较浅的6根电缆先随着地震一道切断,而其他6根却是在后来的13小时7分钟里,由北向南逐根切断(图2.4上),为什么不是一起切断呢?

电缆逐根切断的原因,过了20年才得到解释:原来这是地震海啸造成的重力流由北向南向深处流动,一路上切断电缆的结果,这就是现在沉积学里所说的浊流(turbidity current)。重力流裹卷海底沉积物时不分粗细,但是沉降时却是粗粒沉积物在先,形成的地层上细下粗,呈现出浊流沉积特有的递变层理(图2.4下)。这项发现的意外收获是解答了地质学上的一项不解之谜。意大利亚平宁山脉的岩层里,早就见到过这种上细下粗的递变层理,取了名字叫“复理石”(flysch),但是想不出来什么样的机制会产生这种怪层理。这一来真相大白,原来“复理石”就是地质时期里深海的浊流沉积。

2.4 深海浊流。上:1929 年加拿大大浅滩 7 级地震诱发浊流,切断 12 根大西洋通信电缆;下:浊流沉积过程和形成递变层理的示意图。

现在知道海底滑坡相当普遍,也是沉积物从陆地跨过陆坡进入深海的几种基本机制之一,它不仅会切断海底电缆,还会引起海啸,是造成海底重大灾害的一大祸害。已知规模最大的海底滑坡是挪威岸外的斯图尔加滑坡,体积3000km 3 的沉积物,移动距离800km,受影响的陆坡面积达95 000km 2 。好在那次滑坡发生在8200年前,谈不上人类社会的灾害,真的深海灾害我们留到第六章再谈。这里只想说,深海底下可以有规模惊人的灾难发生。但是除了这类特殊事件,海洋深处平时是不是也有剧烈的海水运动?有,这种运动的线索来自照片。

2.5 西北大西洋水深4750—4950m处拍摄的海底照片(1981/1982年)。左:冲刷痕;右:波痕。

从1960年代开始,学术界就注意到西北大西洋加拿大岸外,水深四五千米的海底照片上,居然有波浪和冲刷的痕迹(图 2.5)。但是深水海底,从哪里来的浪?唯一的可能就是深海底下有海流,而验证的唯一办法是现场检测。第一章里我们谈到过“深海西部边界流”,加拿大岸外深海照片上记录的,会不会就是这种海流造成的波痕?

为了检测深海海流的存在,欧美科学家设计了专门的仪器设备,在加拿大岸外4800—4900m深的平坦海底,选了一块2km×4km的海底,从1978年起进行了7年连续观测。结果发现深海真的也会发生“风暴”:平均每年8—10次,每次延续2—20天,突然有高速的海流发生,最大流速可达15—40cm/s,可以冲刷海底沉积,掀起高浓度的悬移物,改变海底的面貌。这次简称为“HEBBLE计划”的深海观测确证了“深海风暴”的存在,开启了研究深海沉积学的实测方向。 wL4Og3CnDaxsfHmcRp9mXJnFMncY7sA+93nhPT3WJoUPuzerrvfjYknxZ0fQGGV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