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 “深海无动物”?

进入19世纪,已经知道大洋是有海底的,但是海底上又有什么?深海海底还会有生物吗?科学界在19世纪一场争论的主题,就是“深海无动物论”。主角是英国动物学领袖人物、皇家学会会员福布斯(Edward Forbes),他根据海底拖网采样的结果推论,认为超过300fm(550m)的深海不会有动物。

事情发生在19世纪上半叶,英国海上探测十分活跃的时期。探测用的都是军舰,达尔文(Charles Darwin)环球航行5年(1831—1836)乘坐的“贝格尔号”(HMS Beagle)就是军舰,条件比较艰苦,达尔文在这5年的许多时间是在岸上度过的。1841年,福布斯也登上了“贝格尔号”到地中海,他的目标是用拖网在海底采集生物(图2.1左)。19世纪早期的海上拖网操作起来是很吃力的:虽然有了蒸汽机,船还是靠风帆航行,而拖网缆绳的绞盘全靠人工推,拖网本身也很笨重,到了海底网里首先塞满淤泥。但是福布斯的船员们采样十分努力,一年半的航次在爱琴海下了100多次拖网,发现生物数量从浅到深逐渐减少:过了百余米的有光带,植物不再出现,动物也越来越少。他们的拖网最深下到420m,拉上来的只是几只海绵和软体动物。按照数量递减的速率推算,550m便是终点,更深的海底动物数量等于零。于是 1843 年福布斯在给学会的报告里,正式提出了他的550m以下“深海无动物论”。

2.1 “深海无动物论”之争。左:福布斯自绘的海底拖网漫画;右:1818 年采自加拿大巴芬湾1000多米深海的蛇尾类棘皮动物。

这项“理论”风光一时,得到学术界的推崇,地质学家和生物学家都认为深海高压下不可能有生物。即使有相反的证据,当时的学术界也不予考虑。比如早在1818年,加拿大的巴芬湾在 1000 多米水深处采到过蛇尾类棘皮动物( Gorgonocephalus arcti cus )(图2.1右)。就在1843年福布斯报告之前,南极航次在730m深处采到多种无脊椎动物,报告之后又在挪威岸外 500—600m深处采到大量动物,与福布斯的“理论”不符。但这并没有阻止“深海无动物论”在当时的流行。

“深海无动物论”的破灭,是在1860年代末期。英国皇家学会专门组织了航次去验证这项“理论”,结果在西欧岸外水深1200m以内都采到了丰富的动物。福布斯报告之后的各个航次,采集的结果都并不支持他的假设,这才导致“深海无动物论”的寿终正寝。事后有人反问:反对“深海无动物论”的证据早就出现,为什么要等1/4个世纪之后方才证伪呢?这里有人事上的因素:“新发现”反对者的人缘不好,提出的证据甚至得不到同船伙伴的支持;更重要的是理论信念也会干扰科学的观测。“深海无动物论”听起来合情合理,水太深了生物当然会受不了;再说福布斯用采集的数据外推,也符合科学逻辑。于是信念影响了观测,这就是所谓“观测的理论负担”(theory ladenness of observation)。

信念影响深海观测,在19世纪中叶还不止“无动物论”这一例。更为“精彩”的一场误会,是关于生命起源的海洋证据,主角也是一位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他就是著名生物进化论者赫胥黎(Thomas Huxley),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原作者就是他。

1859年达尔文“进化论”的发表,在欧洲科学界激起了研究生命演化的热潮,德国的海克尔(Ernst Haeckel)和英国的赫胥黎都是他的铁杆支持者,都相信生命起源是从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并且渴望找到证据。1866年海克尔研究单细胞生物时,发现黏液状的原生质就是最原始的生命物质。与此同时,赫胥黎在显微镜下分析1857年从大西洋深海采回的软泥时,发现其中就有这种黏液状的结构(图2.2),里面还有细微的颗石(coccolith),也就是今天说的钙质超微化石。于是他得出结论:这种无定形的黏液状物质就是寻觅中的原始生物,其中的颗石就是它的内骨骼,和海绵里有骨针是一个道理。因为产于深海,赫胥黎把这“生物”命名为 Bathybius (希腊文中bathys意指“深”,bios意指“生命”),并且以海克尔的姓氏作为种名 haeckelii ,以示尊敬。

2.2 赫胥黎“发现”的“原始生命” Bathybius haeckelii。

海克尔当然高兴,立即将 Bathybius haeckelii 的发现作为证据,在1868年正式提出了生命起源于原始黏液的假说。这项发现产生了巨大的激发效应,科学家们从不同海域找到了深海的 Bathybius haeckelii ,于是认为全世界大洋的底面都被这种原始生命的黏液所覆盖。既然黏液里见到的颗石在地层里也有,足见这种原始生命贯穿了地质历史。原始生命的发现和“深海无动物论”的提出,本身都没有经得住检验,但是在客观上却促使19世纪中叶的科学界进一步去探索深海,从而催生了海洋科学历史上首个最重要的航次:1872—1876年的“挑战者号”环球航行。

英国军舰“挑战者号”是60m长、2300t的三桅帆船,为这次航行还特地拆掉了15门火炮、卸下了弹药安装实验室,从1872年到1876年穿越三大洋,历时1000天、航程109 000km,在362个站位进行全套测量和采样,取回的材料经过23年的分析研究,出版了50卷、29 500页的研究报告,是一次空前的科学壮举。这次全面的深海探索,很容易地回答了前述的两个科学问题。“挑战者号”最深在8000m处采得了动物样品,宣布动物分布并没有深度限制。至于深海的 Bathybius haeckelii ,环球航行的初期就注意采集,但是始终没有找到。反倒是船上的化学家发现:将酒精注入样品时会与海水反应,立即产生出黏液状的物质,但这不是生物而是硫酸钙!通过比较发现:深海软泥凡是注入了酒精的,都会产生这种黏液。于是真相大白:当初赫胥黎发现“原始生命”的软泥,就是好几年前采集、一直保存在酒精里的软泥样品。

“挑战者号”的环球航次,澄清了19世纪中期的深海之谜。赫胥黎不失其学者的大家风度,第一时间就主动承认了错误,结果他在学术界的地位非但不降,反而上升。1883年他当选皇家学会会长,1893年的报告被译成《天演论》,都发生在此之后。其实,黏液与生命起源的关系这一科学问题并没有解决。后来有人怀疑:赫胥黎发现的不见得就是酒精和海水产生的硫酸钙,有可能是“海雪”带来的黏液,所以还是有机物质。近年来发现胞外聚合物(EPS,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和生物膜的重要性,又将“黏液”重新推到了学术前沿,不禁使人回想起19世纪“原始黏液”的假说。科学发展犹如螺旋,有时候古老的设想也会在更新的背景下再生。 t1ycZNCJeceuBeaaxxBc+2mBIps3Xd1OurgPS7JYJUFh6KtYXJi3Y6q+2/dne+W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