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的忧患

面对无尽

忧患是一种痛苦的关怀,充满了对现实与未来吉凶未卜的焦虑,是一种当事者力图解决将面临的问题而未必能解决的心理状态。如《古诗十九首》所说:“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对于士人来说,由于读的书多,见识广博,这种源于自我生命体验的痛苦和焦虑,往往融进了更多的对历史和社会现象的思考,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忧患意识,显得尤为沉重和深远。中国士人的忧患意识,可追溯到先秦时代的《诗经》和《周易》。如《诗·王风·黍离》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易·系辞》说:“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居安思危,深谋远虑,把世间事物的吉凶成败与人自身的行为直接联系起来,有一种成事在天而谋事在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当《诗经》和《周易》被尊奉为士子必读的儒家经典后,这也就成为士人面对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的一种基本态度,并以忧国忧民的方式表现出来。

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

——苏轼

世路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

——朱熹

一般意义上的忧患意识,是指儒家传统思想中对国家民生问题的社会关怀和自我承当意识,它与士人渴望辅佐君王、为国家建功立业而追求不朽的愿望是连在一起的。当这种理想和愿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甚至因此而反遭迫害时,士人不可能去责怪国家和君王,只能反求诸己,从自己身上寻求解决问题的出路。忧国忧民的济世热忱,转化为对人性和人心的冷静反省。要么导致士人对自我生命价值的重视和珍惜,以“忧生”的方式体现出来,于是有个性意识的觉醒。要么使士人心里产生大道难行于世的失落感,并以“忧道”的形式表现出来,力图以“居敬”、“明德”的心性修养工夫来尊显自己所承担的“道”的价值,以证明自身存在的意义。

由于文人和儒者的基本文化性格和行为方式不一样,宋代士人面对忧患时的具体态度和化解方法亦各不相同。 6TUtD6dNNNbWTDJpVsXLWwukIh8+TdVcBDVKGJhV3hk0gLf3bQ7Pigq2g7h8dOX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