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生存智慧

佛、道的

人活着有什么意思,或者说生命的意义何在?这是属于人类生存根本方向与智慧方向的终极关怀问题。当中国士人在现实社会政治生活里遭到挫折,而在以往儒家的传统思想里又找不到解决的办法时,他们往往到佛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中去寻求答案。如苏轼谪贬黄州后,更喜好佛老庄禅之说,甚至想皈依佛门,以在家而出家的居士佛自居。朱熹年轻时一度醉心于佛典、道籍,后来虽成为一代大儒,可直至晚年也投有完全断绝对佛国仙境的神往。

但应此心无所住,造物虽驶如吾何。

——苏轼

心外无法,满目青山;通玄峰顶,不是人间。

——朱熹

宋代士人所接受的佛学思想的影响,主要来自中国化了的禅宗和华严宗。所谓“中国化”,指的是佛学的老庄化和士大夫化,三教合流,佛老庄禅不分,成为较长一段时期支配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主导倾向。如在由北宋名僧契嵩传写的《坛经》里,禅宗六祖慧能偈颂中的“佛性常清净”,被改写为了“本来无一物”,用带有老庄玄学色彩的“本无”说诠释“佛性”清净,揭示佛心佛性就在于自性和本心的空灵明觉。这似乎更能让谙习老庄的士人明白“若识本心,即是解脱”的禅学精髓。禅宗所宣扬的“明心见性”的顿悟方法和以“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为宗”的修行方式,与庄子所讲的“至人无己”的精神境界相结合,不仅对文人的生存智慧和创作思想有深刻的影响,也渗透到儒者的心性修养和人生哲学里。佛教、道教吸引吐纳的守意禅法和学仙炼丹的长生方术,亦被士人用来作为养生保真的妙方。

从苏轼和朱熹两人出入佛老的心路历程来看,佛、道以虚无空寂为本的心性论和静虑修养解脱方式,作为一种化解忧患的生存智慧,对宋代士人具有很大的影响。 aN+SlKR/gER5Va45YdoRdzfClCSpeVmerR29aA+9/qX70bHBhrQneWAJg0P6K/t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