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对事还是对人?

现代社会,很多人把“对事不对人”当作最为成熟圆融的处事原则。

俄罗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经向一个乞丐施舍,朋友知道后告诉他:“这个乞丐不值得施舍,因为他品行非常恶劣,这在莫斯科尽人皆知。”托尔斯泰听后回应:“我并不是施舍给他这个人,我是施舍给人道。”

听起来朋友说的是对的,但你会更尊敬托尔斯泰,不是吗?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来看看这样一个故事:

张老板是个暴发户,刚花了800万元买了一辆红色的法拉利,特意开回老家炫耀。他的发小小刘见了很眼馋,挂着一张殷勤的笑脸过来跟张老板说:“哥,我刚交了个女朋友,我想带她出去兜个风,能不能借下你的车?”张老板肯定不能显得太小气,他钥匙一掏,潇洒地说:“兄弟,祝你约会成功。”一小时后,张老板接到了小刘的电话,电话那头是小刘快要哭的声音:“哥,我一不小心把你的车给撞了。”张老板这时可能有这样两种反应,第一种:“有没有搞错?撞坏了哪里?这车可花了我800万,我开了还不到一个月!”第二种:“兄弟,别着急,人没有伤着吧?你和你女朋友都没事吧?”

第一种反应是“对事”,第二种反应是“对人”,第一种反应让对方觉得很冰冷,第二种反应让对方觉得很温暖,第一种人是黑洞,他的关注焦点永远在“事”上,第二种人是发光体,他的关注焦点永远在“人”上。

只看到事看不到人是很多人的惯性行为,这是因为很多人就是这样被教育出来的。小时候,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你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玻璃杯,当时,你傻愣愣地伫立在现场,不知所措,迎接着父母的雷霆之怒,他们会骂个不停:“你怎么这么笨,老打碎东西,说过多少遍了,要小心,要小心,就是不长记性。”如果赶上父母心情不好,他们会顺手拿起鸡毛掸子、擀面杖向你的身上招呼:“让你不长记性。”父母的做法是对事还是对人?显然,他们只看到事没看到人,只看到摔碎的杯子,没看到瑟瑟发抖的孩子。

这时,关注焦点在“人”身上的父母会怎么办?他们会第一时间把孩子的手拿过来,关切地问:“宝贝有没有伤着,给我看看。你先去沙发坐着,妈妈把玻璃碴扫干净,别扎到脚了。杯子碎了就碎了,妈妈知道你是不小心的。”在这种呵护下长大的孩子,他一定会感到格外温暖、格外幸福。

我经常听到一些痛苦自责的声音:我知道不该对孩子发火,可是我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怎么了!看着孩子受伤的眼神,我很悔恨,可下次事情发生时,我还是忍不住对孩子发火。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一个人永远给不到别人自己没有的东西,内心空乏的父母很难养出内心丰盈的孩子,我们当年怎么被对待,我们就会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别人。当年父母对待我们时,只看到事看不到人,我们对待子女时,也就只能看到事而看不到人。

只看到事看不到人会对我们的子女造成无形的伤害,还会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

我有一位姓邵的学生,是一位著名的律师,他曾经给我讲了一个触动他开始学心理学的真实故事。有一次,他带着团队一共7个人去外地办一个案子,7个人开了两台车,上车的时候,问题出现了,他是老板,他的车是最好的,却没有一个人愿意搭他的车,他的6个同事宁愿挤在一辆车上。邵律师开始思考,为什么我这么努力,这么聪明,这么高智商,这么好的豪车,却没有人愿意坐我的车呢?答案只有一个,一直以来,他做事都是对事不对人,这给同事们留下了冷冰冰、不可亲近的印象,因此,身边的人都想要逃离他。

把人生的焦点全都放在事上的人,他的成功是有代价的,他目中无人,身边自然也就没有人,他的成功只是一些账面的数字,而实际上,他的人生必定充满了孤独、劳累、凄苦。

如果你是这样一个只看到事却看不到人的黑洞,是不是只能无奈地抱怨父母呢?25岁前,我们可以抱怨父母,25岁之后,我们就没有资格再抱怨父母了。我们是自己人生的主宰,应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我们无法回到童年改变父母的态度,但我们可以从现在开始,通过学习改变原生家庭的影响。

在对事还是对人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引入这样一个语言技巧:赞美和批评。

赞美别人,我们要从事到人。

美国心理学家杰丝·雷耳说:“称赞对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赞扬的力量是巨大而神奇的。受人赞扬、被人尊重能使人感到生活的动力和做人的价值。恰如其分地赞美别人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它能让交流双方进行良性情感交流,实现心灵沟通,有效改善和优化人际关系。不过,赞美也是有技巧的,如果你没有学会真正的赞美方法,很可能会适得其反。

作家毕淑敏女士曾讲过这样一则真实的故事。有一位女学者受邀到北欧一个教授家中做客,到教授家里后,教授5岁的小女儿满脸笑容地来打招呼,这位女学者见这孩子满头金发,极其美丽,情不自禁地夸奖道:“你长得好漂亮,好可爱啊!”很平常的一句话,教授听到后却一下黑了脸,她等女儿离开后,严肃地对女学者说:“你知道吗,你刚才的夸奖会害了我女儿。你因为她的漂亮而夸奖她,而漂亮不是她的功劳,这取决于我和她父亲的遗传基因,与她个人没有什么关系。孩子很小,不会分辨,由此她就会认为这是她的本领。她一旦认为天生的美丽是值得骄傲的资本,就会看不起长相平平甚至丑陋的孩子,这就进入了误区。”这位女学者被教授的教育理念深深震撼了,她连连道歉,这时,教授说:“你还有机会弥补。一会儿离开时,你可以夸奖她的微笑和礼貌,这是她自己努力的结果。”

有些父母听了一些赏识教育的课程,回家后总是把“宝贝你真棒”挂在嘴边,殊不知,这会害惨孩子,很多孩子迈出了家门,小伙伴和老师不会像父母那样拼了命地夸他,他的心理落差会非常大,会非常失落。就像上面故事中北欧的教授说的:赞美孩子的时候,应该多赞美他的努力和成就。比如,我们可以这样说:“宝贝,你能帮妈妈刷碗了,你真棒。”先赞美对方的一件行为,再上升到他的特质,这样的赞美更容易深入人心,更能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社会交往和领导工作中,我们夸赞下属:“小王,这次的工作完成得很出色,你真是个好伙伴。”这样他以后就会把工作做得更好。我们赞美朋友:“你昨天在会议上的发言非常精彩,你的口才真好。”这样,朋友就会更容易接受你的赞美,因为有事例证明他是一位口才好的人。

赞美人时,我们要由事到人,先找到对方做的一件事或者一个行为,进而推断他的一个特质,这样的赞美更让人温暖。 批评别人,要反过来,我们要从人到事。

孩子考试不及格,我们批评孩子:“你这次考试又不合格,真是一个笨蛋。”这样“从事到人”的批评会摧毁一个人,孩子会真的就认定自己是个笨蛋。如何反过来呢?我们可以这样说:“在爸爸心目中你一直都是个聪明的孩子。”先肯定孩子“人”的特质,然后说:“可是这次考试为什么又不合格?你最近是不是偷懒了?还是说你最近遇到了什么事?”这样就事论事,无论你的态度多么严厉,孩子都会觉得你是为他好,并且他有自信,自己未来能变好。

下级工作出现不足或者失误,是常有的事。这时作为领导如果不能及时指出的话,对员工本身、企业都会造成损失。而如果直接批评指正的话,下属下不了台,他要么会愤而辞职,要么会消极怠工,要么会伺机报复,也将造成恶劣的影响。如何让下级心甘情愿地接受批评呢?“从人到事”的技巧会很有效。比如,下属提交的文案里出现了好几个错别字,我们可以这样说:“看你的文案就知道你是一个非常有学问的人。”首先肯定下属的人格特性,接下来谈事,“像你这么有学问的人,怎么会出现错别字呢?是不是最近太累了,有些粗心,没有好好检查,以后一定要好好检查,不然这样的文案拿出来,太有损你的身份了。”这样的批评,对方听起来很舒服,还能听得进去。

赞美:从事到人,从行为看特质;批评:从人到事,先肯定特质,再矫正行为。掌握了这个语言技巧,黑洞就能变成发光体,让身边的人备感温暖,让他们乐于靠近。

综艺节目《奇葩说》曾经对“对事不对人”展开了讨论,主持人马东说:“人在事先,是人的本能。事在人先,是人的本事!当我们去讨论人和事的时候,这一点就是人在事中。”人们常说事在人为,很多时候人和事都是无法分开的。人与人之间产生接触才会发生事,而事又会反过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厘清了人和事的先后关系,我们将这些技巧内化在我们的言行中,我们就能由黑洞转化成发光体。 3gE1r9tj0FNLgmqXi/e58zQru8p/XfyAY6RNFBRhTkqqO1ER7y13lucJzsQQIyV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