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伦理学纲要》是从我著作中有关论议伦理学的部分摘取汇编而成,它们分别写于世纪交替以来的不同时日,这次汇集因年老体衰,未能改动以求统一。
这些属于不同岁月的文字合成本书,形式结构上便自无系统条理之可言,且有不少重叠雷同、反复陈说的地方,但内在脉络和论证说法倒相当一贯。总的说来,就是继承中国传统,在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哲学视角下,从“人之所以为人”出发,将道德、伦理作内外二分,道德又外作传统宗教性与现代社会性二分,内作能力(意志)、情感、观念三分,并以此为基点,讨论伦理学的一些根本问题,而不断有所明确、补充和扩展。如确认道德心理和行为中,理性为动力,情感乃助力;人性能力在道德领域乃(自由)意志,等等。此外,拙著《回应桑德尔及其他》(2014)、《什么是道德?》(2015)两书亦均属伦理学范围,亦有重要确认和增补,如《回应》书中的伦理学整体图表(“总览表”的说明)、《什么是道德?》书中对某些具体问题的回答,等等。
我曾为突出特色而片面地说过,中国哲学是“生存的智慧”(如“度”的艺术),西方哲学是“思辨的智慧”(如Being的追寻);十多亿人口和五千年未断的历史是前者的见证,迅猛发展的高科技和现代自由生活是后者的见证,各有优长和缺失。我所想探究的,正是中国传统的优长待传和缺失待补,以及如何传如何补,我以为“转化性创造”是关键。这对我来说,就是以孔老夫子来消化Kant、Marx和Heidegger,并希望这个方向对人类未来有所献益。作为中国传统哲学主干的伦理学,应予此有所贡献。
由于各种主客观制限,我的文章大多匆忙写成,未及锤炼,是以论证疏略,语言平浅,资料不多,概括稍快。诸作如此,本书亦然。但钩元提要,别见洞天,旨意深淳,自成一统,亦不遑多让。“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冯友兰语),为多代学人所深望,亦拙诸作所向往,幸希读者三留意焉。
此序。
2009年10月撰写,2015年12月改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