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提要

本篇收集了王氏在中西医结合领域的具体理论创新相关文献,总结而言,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同病类证学说的提出,在《同病类证与中医辨病论治——学习科学发展观对中医发展的思考》《从“同病异证”到“同病类证”》两文中有详细的论述。另一方面是聚证学说的提出和示范应用,收录了《论聚证学说及临证辨治》《代谢综合征的中西医结合防治》《“同病类证”思想在代谢综合征诊治中的运用》等,由于聚证和脾虚不化的关系,因而也包含了脾虚不化与脾虚不运的辨析等重要主题。除了王氏本人的论文外,也收集了其学生的相关文献,但也均是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

中医通常强调辨证论治,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同病异证”和“异病同证”,以及辨病治疗与辨证治疗相结合的病证结合观。这些观念对中医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忽视了同一疾病具有共同的功能、形态和代谢改变这一事实,没有将构成“病”的要素作为辨证的依据和治疗的主体。“同病异证”主要强调“病”与“证”之间的异质性,但同一种疾病,特别是处于同一病变阶段的患者,在病与证之间还存在同质性,这在以往强调不够,甚至担心提出这一观点会贬低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和优势,其实不然。病证之间的同质性不仅体现在同一疾病患者具有现代医学意义上相同的代谢、形态和功能的改变;在很多情况下,特别是处于同一病变阶段的患者,还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基本辨证要素。按照中医理论分析,这时患者的主证相同或相近,相互之间的辨证要素大同小异,其证型差异与中医的类证十分相似。这时的病证关系说是“同病类证”更为恰当。同病类证的提出,能拓展中医在辨证和辨病两方面的治疗优势,提升中医药发展的学术空间,同病类证、“方病相应”将对中医临证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代谢性疾病在当今发病率迅速升高。王氏结合临床实践,认为这些代谢性疾病均以气化不及,或者说气化障碍为发病的基础,在气化障碍的基础上,邪热、湿浊、瘀血乘虚而入。传统中医通常认为这是脾虚导致的痰湿,但还没有抓住这类疾病的关键,这一类现象具有显著的痰、热、瘀聚集的病理特征,应该有一个专门的术语“聚证”来概括。在聚证阶段积极治疗,才能有效地防止病变向难治之“积证”的发展,聚证是在正虚的基础上,邪气乘虚留滞结聚而成,属虚实夹杂之证,因此在治疗上应攻补兼施,且须根据不同阶段正虚邪实的具体情况分别施治,但以益气化聚为核心治则。应用脾虚不化、聚证学说、益气化聚法于代谢综合征、非酒精性脂肪肝、单纯性肥胖、糖尿病等疾病的治疗,能显著提高疗效、防治疾病进展、促进指标达标,改善相关疾病预后。王氏及其学生发展起来的聚证学说是对传统聚证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既继承了中医学精髓,又有时代新内容的理论创新。 3uU1tOiKhO+590Axsw6AvkZw/kfalz49RDEMMhjtA17Etem18au4QVopODi1BFc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