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是花卉赖以生活的必要条件,它不仅为花卉的光合作用提供能量,还作为一种外部信号调节花卉的生长发育。光通过对基因表达的调控,调节花卉的生长发育。光对花卉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光质即光的组成,即具有不同波长的太阳光谱成分。太阳光谱除了人们眼睛可以看到的可见光(波长400~760纳米,约占太阳辐射能的52%)之外,还有紫外线(波长295~400纳米,约占太阳辐射能的5%)和红外线(波长>760纳米,约占太阳辐射能的43%),是人类肉眼不能看到的。大多数植物吸收波长为300~700纳米的光能,即以可见光和紫外线为主,它们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红光和橙光(波长600~700纳米),可增强叶绿素的光合作用能力,利于植物碳水化合物的合成,促进植物的生长,加速长日照植物的发育,延迟短日照植物的发育。蓝光、紫光和紫外线(波长300~490纳米)能加速短日照植物的发育,延迟长日照植物的发育和抑制茎的伸长。据文献记载,不同颜色的花朵,由于吸收和反射的光能不同,其自身的温度也不同。如在相同环境下,白花香石竹因其反射的光能较多,花的温度常低于气温;而红花香石竹,吸收能量较多,花的温度可高于气温。
花卉种类很多,由于原产地生态条件不同,其对光照强度的需求也各异,常依地理位置、地势高低及云量、雨量的不同而异。光照强度的一般变化规律是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弱,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强;一年中以夏季最强,冬季最弱;一天中以中午最强、早晚最弱。依照对光照强度的要求,花卉可分为以下三类。
(1)阳性花卉 在露地完全光照下或室内充足的光照下才能正常生长发育的花卉,且不耐荫,如仙人掌科、番杏科等多浆植物、印度橡皮树、红花酢浆草、南洋杉等。
(2)阴性花卉 要求有50%~80%的庇荫度,在强光下生长不良,如蕨类、兰科、天南星科、秋海棠科植物等。
(3)中性花卉 对光照强度要求介乎以上两者之间,要求庇荫度为30%~50%,一般喜欢光照充分但不耐夏日强光曝晒,在适当遮阴下生长良好。大部分温室花卉属于此类,如朱蕉、常春藤、鹤望兰、朱顶红等。
从生态习性上看,喜强光的植物多耐干旱;喜湿润的植物多需荫蔽。在耐阴湿的植物中,有不少种类能适应室内散射光环境,是室内花卉布置的理想材料。
地球上,日照长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只有春分(3月20日或21日)和秋分(9月22日、23日或24日)两天,太阳光线与赤道垂直,且各气候带的昼夜是等长的。其他时间,北半球由春分至秋分日照时间长于12小时,纬度越高日照时间越长,至北极则终日白昼,其他地区日照时数以夏至(6月21日或22日)为最长,北京为15小时1分;由秋分至翌年春分,光照时间少于12小时,而且纬度越高日照时间越短,至北极则终日黑夜,其他地区以冬至(12月21日、22日或23日)为最短,北京为9小时20分。光照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感温花卉的生长发育、性器官的形成和生理特性等。植物对光照长度反应的现象称为光周期现象。根据花卉对光周期的反应不同,可将花卉分为短日照花卉、长日照花卉和中日照花卉。
(1)短日照花卉 多为原产于低纬度的热带或亚热带植物,秋天开花。日照时数越短、发育越快,孕蕾、开花越早;反之,则抑制发育,延迟开花。如一品红、三角花、吉祥草和露地一年生花卉等。
(2)长日照花卉 多为原产于高纬度的温带和寒带植物,春天开花。日照时数越长,发育越快,开花越早;日照时间越短,则发育越慢,开花推迟。如露地两年生花卉等。
(3)中日照花卉 发育和开花基本不受日照长度影响。如仙客来、花烛、四季秋海棠、温室凤仙等。这类花卉便于周年供应,有较高的生产价值。
通常,在不能满足植物光照长度需要时,就不能顺利完成植物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从而影响花芽分化、孕蕾和开花。为此,可采取增加光照或遮光处理来增加或减少植物光照时间,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同时,运用加光和遮光的方法,可以调节短日照和长日照花卉的花期,使其提前或延迟开花,从而延长供花期,以满足市场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