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症状量化研究

传统的中医诊断,多侧重于定性诊断,忽略对“病”或“证”严重程度等方面的定量诊断。由于中医主要以症状为诊断依据,因此开展症状的定量化诊断,不仅有利于掌握病情的严重程度,使临床施治更有针对性,而且也是现代临床研究中的实际需求。例如为了增加所纳入研究对象的齐同性以及提高不同课题组科研数据的可比性,不仅需要定性的诊断标准,而且需要一个定量化的诊断标准;又如,中医症状的严重程度评分可以作为权重的因素应用于疾病的诊断中。对于证的定量化诊断,是以科学、合理的症状量化为基础的,随着计量诊断的兴起,症状量化的研究逐渐成为中医学界研究的热点。

(一)古代症状的量化

症状在量上的变化,古代文献中有一些记载,常以症状的有无(如口渴与口不渴等)、症状持续出现的时日(如热三日与热五日等)、症状涉及的机体范围(如腰以下肿与一身悉肿等)、类比的方法(如身重如带五千钱等)及在症状名称前后冠以“略”“微”“很”“甚”“大”等程度词(如口微渴、口大渴、微热、高热等)等方式进行有关症状的量化表述。如申春悌等 [1] 指出《伤寒论》对寒象分为微寒、恶寒、振寒、身大寒,对寒热并存分为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寒多热少,对出汗分为微汗、汗出、大汗的量级。张仲景还根据寒热之多少,汗之微甚制订了麻桂各半汤、桂枝二越婢一汤,后人也多沿用此类方法。但是这类量化描述比较朴素、模糊,也常因不同医者而异,在实际临床研究中的把握与操作方面存在一定困难。

(二)现代症状量化研究

为了满足临床科研的需求,近年来,很多学者在传统中医症状量化方法的基础上,吸取了西医学和心理学等研究中一些较为成熟的对主观症状的量化分级方法,在中医症状的量化表述方面进行了尝试,并运用于临床研究中,作为判断证的严重程度、疗效评价及证候诊断等方面的依据,其具体研究概述如下。

1.100mm 标尺法 由松 [2] 提出症状客观量化方法100 mm标尺法,即每一项症状都可规定为0~100 mm的范围。治疗前在医生协助下请患者自己选择一个点(例如50 mm)作为基线变量,治疗后完全由患者自己参照基线变量再选择另一个点(例如30 mm),则50 mm-30 mm=20 mm即为该项症状的改善量。官君达等 [3] 也提出对于不能用频次表达的症状,都用此法,认为这些症状的量化值都是以患者为中心收集的计量资料,可以相应地选择计量资料统计分析方法。此方法与西医学的疼痛强度评价方法中广泛使用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比较接近,其量化的结果可以直接由测量的具体数值表示。由于患者自身的选择有极大的主观性,有可能会夸大症状程度,难以真正做到客观量化,也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用于自身前后疗效评价研究可能较为合适。

2.分级赋分法 此类分级方法主要依据症状发生频次及程度等方面进行量化,其相关的研究及应用颇为丰富。对于能够分级的症状通常按照相应标准分为4或5个等级并赋分,如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级,分别记为1、2、3分;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严重4级,分别记为1、2、3、4分;对难以分级的症状、体征分为不出现、出现,分别记为0、1分。徐迪华等 [4] 制定了中医问诊信息模拟定量(级)参考标准,除将症状分为轻、中、重3级外,还分别对每一个症状的轻重信息程度进行了具体的描述。梁茂新等 [5] 提出症状轻、中、重程度量化的方法有考察症状出现的频率、考察症状持续时间(即症状缓解时间)的长短、考察症状的性质程度、考察症状与外界刺激的关系4种,强调此4种方法不应孤立,而应相互合参,综合予以量化。梁氏又从虚证的症状量化入手,选出常见的30个症状,按轻、中、重度分别计为1、2、3分,各症状所赋分数的总和即是该病证的总体症状水平的积分值,并按治疗前后积分值进行疗效评价。王奇等 [6] 在症状、体征等软指标量化的研究中,对于能够分级的症状分为不出现、轻度、中度、重度4级,分别记为0、1、2、3分;难以分级的症状、体征分为不出现、出现,分别记为0、1分。严石林等 [7] 从实用、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的角度出发,对肾阳虚证辨证因子进行了定量化研究,详细制定肾阳虚证如腰膝酸痛、畏寒等40项症状的轻(1分)、中(2分)、重(3分)评分标准。庄子齐等 [8] 自拟症状、体征、生活质量等量化计分法评定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按无及轻重程度的描述不同分为6级计0~5分。官坤祥等 [9] 在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证候量表研制中,采用5级评定法对每个条目进行量化,按频率分为总是有、经常有到没有5个等级。综上所述,分级赋分法操作相对简单,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故此方法现行临床及科研应用较多,但存在标准模糊,可操作性差等缺点及不足。

3.赋权值法 德尔菲法,通常以匿名的方式,经过有控制的几轮征询专家意见,组织者对每一轮的专家意见进行汇总,经过反馈,使专家意见趋于一致 [10] 。此法简便易行,利于操作,故运用颇为广泛。但这种方法属于主观赋权法,由于完全依赖专家的主观判断,少有严密的数学处理,故科学性和可信度往往有限。模糊数学评判法 [11] 是针对现实的系统大多数属模糊系统这样一个客观事实,采用相应数学理论和方法来建立模型和进行科学评价,使各种评判、决策从主观臆想、经验定性向定量化的一种方法,属于客观的赋权法。朱文锋 [12-13] 提出借鉴德尔菲法和模糊数学等方法,通过多轮反复征询、逐步修正,并集合多数专家的临床经验,确定与某证或某病相关的因素、症状或体征的贡献度,给予这些症状和体征赋权值处理,然后设100为病、证诊断的基本阈值,进行加权求和浮动阈值运算,进行病证计量诊断,并将此方法应用于WF文锋Ⅲ中医(辅助)诊疗系统中。德尔菲方法和模糊数学相结合进行赋权处理,可以弥补各自的不足,将两者的优势有机结合,可以避免结果的主观随意性,但还需要在临床上进一步广泛试用,以对其进行不断的检验修正,使其更为符合临床实际。

4.症状加权积分法 不少学者发现,单纯的症状分级赋分,没有考虑到症状在不同病证诊断中的主次,因此引入中医症状加权积分法,即症状分级赋分与权重结合。此法是在分级赋分法的基础上,加入了症状权重,进行联合量化。

周小青等 [14] 引入权重的概念,不仅考虑以不同权重(wi)反映不同症状体征(xi)的主次,还考虑以不同记分(gi)反映症、证的轻重程度变化,采用联合定量,使原有的定性计量诊断变成定性与定量(等级)相结合的计量诊断。王俊显等 [15] 也提出,要将症状进行主次判断后再进行轻、中、重量化,主症量化时分值要高于次症2~3倍,或者是根据病证的实际情况或需要适当地予以分值,如对以发热为主的感冒患者的低热、鼻塞、流涕等症状的轻、中、重分别给予1、2、3分,对主症发热的轻、中、重以2、4、6分或其他较高分;或可对主症从不同方面进行量化,如以疼痛为主的病证,从疼痛的程度、发作频率、持续的时间等方面进行量化。万霞 [16] 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症状进行量化,症状的分级采用无、轻、中、重,分别记为0、1、2、3分;对于无、有分类的症状体征,分别记为0、1分;对主要症状体征,赋予0.75的权重,次要症状体征赋予0.25的权重。此外,李联社等 [17] 将患者是否主动诉出与症状出现频率及严重程度相结合,对症状采取5级计分,如患者主动诉出,显著且持续存在积4分;问出,显著或持续存在积3分;问出,较轻或间断出现积2分;问出,轻微或偶尔出现积1分;提问后否认积0分。并且根据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在证候中所占比重不同而赋予分值。此种症状计分法,增加了症状量化标准的可操作性,避免了掺入主观臆测的成分,使之能够适用于任何症状,且不因操作者不同而出现较大的偏差,便于在科学研究中统计处理,与现行的症状定量法有质的差异。症状加权积分法是在单纯分级赋分量化方法上的改进,其考虑因素更为全面,无疑对目前的症状量化研究提供了更好的借鉴。

多年来,很多学者在症状的量化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将其应用于临床疗效评价及证候诊断等研究中。虽然症状量化方法研究多样,但实际上仍处于半定量的阶段。作为向计量诊断的过渡,半定量方法在诊断中有一定的可行性。然不难发现,不同学者采用量化的方法不尽相同,有些采用同一方法,但量化分级赋值不同;或即使分级赋值相同,如同一疾病的同一症状,在不同的研究或专著中,其严重程度划分可能均为3级,但关于其具体内容的描述却存在很大随意性;不同特点、性质的症状信息,在分级描述时常常是千篇一律,不符合临床实际;有些量化方法仅对某些方面的研究较适合,不具有普适性;有些症状与证候间定性或定量关系的研究没有建立在多中心、大样本的基础之上,等等。上述情况导致了不同研究者分别制订自己的分级标准,不能真正做到量化。鉴于上述存在的问题,应该在总结多年工作的基础上,根据症状学的自身规律,从以下方面探索症状的量化研究 [18-19]

(1)借鉴其他学科的方法与思路,探索中医症状信息量化分级的科学方法。

(2)症状的量化表述方法及依据,应因症状不同而异,即症状的量化应与症状现象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相结合。

(3)症状的量化表述方法及依据,应与病证相结合。

(4)统一的症状量化分级标准,应建立在群体调查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应借助专家调查等形式,确立量化分级标准,并通过临床大范围、大样本的实践,使其逐步完善。笔者认为在不违背中医特色的前提下,寻找出适当的方法,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可能会是中医症状量化及规范化的飞跃。

(许文杰) 9+f9c9dpzoau9rufliK3579PzYPa2E14tCv72RMIBxdsmniJeDBhdDMAfkzZ5lD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