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景岳是明代著名医家,学术思想主要为“阳非有余,阴常不足”,是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著有《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景岳全书》《质疑录》等中医学经典著作。裘沛然曾赞叹道“景岳学说的成就是极为可贵的”,且将《景岳全书》譬为宝山。任应秋也推崇“明代医家,根底较深者,首推张介宾”。张景岳所著《景岳全书》 [39] 是一部综合性的医学巨著,包含理论、本草、成方、临床各科疾病,《景岳全书·传忠录》及《景岳全书·脉神章》对现代中医诊断学有着十分重要的贡献,尤其是《景岳全书·传忠录》中的“十问歌”,歌诀朗朗上口,至今仍为中医学院校教材中的必修内容。
《景岳全书》选《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诸多经典之论,又博采后世历代医家精义,并结合临证经验自成一家,丰富了中医藏象辨证论治理论。张景岳严谨治学,实事求是,尊古而不泥古。《景岳全书·伤寒典》曾言:“有此法未必有此证,有此证未必有此方。”在四诊部分,张景岳首重问诊,擅长脉诊的张景岳将《十问篇》放在《脉神章》之前,足可见其对问诊的重视。
1.问诊的意义 《景岳全书·传忠录》中的“十问歌”,是张景岳总结自己临床最为重要的经验,实用价值很高,是临床诊断之首务也。作为医者必须明白问诊的重要性,因此在《十问篇》开头直接点题,认为“十问歌”乃“诊治之要领,临证之首务也。明此十问,则六变具存,而万病形情俱在吾目中矣”。张景岳将问诊单独列为一节来论述,不仅是教授后人问诊的具体内容,也让后人认识到问诊乃至为医之道的重要性。当然医者也不能单独依仗某一诊法而忽视了四诊合参,因此在《景岳全书·病家两要说》中也提到“废四诊者,犹瞑行之瞎马”。
2.问诊的内容 下面我们依据张景岳“十问歌”的分类来分别论述问诊中的具体内容,“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因脉色察阴阳,十从气味章神见。见定虽然事不难,也须明哲毋招怨”。张景岳的“十问歌”虽然名为十问歌,实际上包含了望、闻、问、切四部分内容,此处只探讨问诊相关的部分,脉色、气味不作论述。
(1)问寒热:问寒热的重点应当辨邪在表在里、辨寒热虚实。张景岳之所以要将辨寒热放在问诊中的第一位,主要是寒热是辨别病邪性质、机体阴阳盛衰及病属外感或内伤的重要依据。正如张景岳《景岳全书·传忠录》中记载:“人伤于寒则病为热,故凡外证发热多为外感,而内证发热者,多属阴虚,外寒者,阳亏于表,内寒者,火衰于中。而热者多实,而虚热者最不可误;寒者多虚,而实寒者间亦有之。”
《景岳全书·伤寒典》亦记载了张景岳在诊治伤寒患者时如何通过寒热之象来进行诊断:“凡初诊伤寒者,以其寒从外入,伤于表也……初必发热,憎寒无汗,以邪闭皮毛,病在卫也。”
(2)问汗:《景岳全书·传忠录》:“问汗者,亦以察表里也。凡表邪盛者必无汗。而有汗者,邪随汗去,已无表邪,此理之自然也。故有邪尽而汗者,身凉热退,此邪去也。有邪在经而汗在皮毛者,此非真汗也。有得汗后,邪虽稍减,而未得尽全者。犹有余邪,又不可因汗而必谓其无表邪也。须因脉证而详察之。”其要点在于出汗与否以及汗的特点,体现了外邪与正气之间的关系。出汗可以作为正盛邪去的表现,但是也有汗出而邪不退的情况,这时还应结合脉诊来进行诊断。
在此同时,张景岳指出,问诊时,虽知汗出,然而犹须辨明汗出彻否。“各经表证,凡有汗出不彻者,皆未足言汗。盖邪未尽去,其人必身热不退,而仍觉躁烦,或四体酸疼,坐卧有不安者,以汗出不彻故也”。若要进一步辨明汗出是否彻底,则不能单凭问诊,尚需结合脉诊参详:“但诊其脉紧不退,及热时干燥无汗者,即其证也,仍宜汗之。”
除此之外,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伤寒典》中还指出问汗时应当注意一种大凶之兆,即《黄帝内经》所言之阴阳交:“如果汗透而热仍不退,或汗后身热愈甚者,是即所谓阴阳交,魂魄离,大凶之兆也。”
(3)问头身:“问其头可察上下,问其身可察表里。”张景岳认为分析头部症状可察上下,问身体状况可察表里,在《景岳全书·杂证谟》中,张景岳专门提到:“凡诊头痛者,当先审久暂,次辨表里。”所以问诊时也要注意疾病的发展过程,比如初次头痛时间,疼痛持续时间,是哪种类型的头痛,甚至头痛的部位都要仔细问到。张景岳写到:“凡外感头痛,当察三阳、厥阴。盖三阳之脉俱上头,厥阴之脉亦会于巅,至若内伤头痛,则不得以三阳为拘矣。”我们可以通过询问患者头痛的具体部位来确定归经,而明确了归经,不管是针灸治疗亦或者是处方开药,都可以更有针对性。
《景岳全书·杂证谟》记载了一个关于腰痛的病案,“尝治一董翁者,年逾六旬,资禀素壮,因好饮火酒,以致湿热聚于太阳,忽病腰痛不可忍,至求自尽,其甚可知。余为诊之,则六脉洪滑之甚,且小水不通而膀胱胀急,遂以大厘清饮倍加黄柏、龙胆草,一剂而小水顿通,小水通而腰痛如失”。患者的主诉为身痛腰痛,痛至求自尽,从惯有的治疗思路进行医治必然无效,张景岳通过详细的问诊,厘清头绪所在,药到病除。
(4)问二便:《景岳全书·传忠录》中记载“二便为一身之门户,无论内伤外感,皆当察此,以辨其寒热虚实”,可见张景岳认为通过问二便,可以了解患者疾病的基本情况,普适性很高,应当详细问明。
当欲行下法时,问二便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二便皆主于肾,本为元气之关,必真见实邪,方可议通议下,否则最宜详慎,不可误攻。”下法使用的前提在于务必判断其确有实邪,否则正气经由二便脱出,伤及元气,后果不堪设想:“使非真实而妄逐之,导去元气,则邪之在表者反乘虚而深陷,病因内困者必由泄而愈亏。”
对于如何通过大便而审详可攻与否,张景岳也有详细记载:“后阴开大肠之门,而其通与不通,结与不结,可察阳明之实虚,凡大便热结而腹中坚满者,方属有余,通之可也。若新近得解而不甚干结,或旬日不解而全无胀意者,便非阳明实邪。观仲景曰:大便先硬后溏者不可攻。可见后溏者,虽有先硬,已非实热,矧夫纯溏而连日得后者,又可知也。若非真有坚燥痞满等证,则原非实邪,其不可攻也明矣。”
除此之外,张景岳详细论述了通过问小便颜色而判断病家寒热状态的方法:“凡小便,人但见其黄,便谓是火,而不知人逢劳倦,小水即黄;焦思多虑,小水亦黄;泻痢不期,小水亦黄;酒色伤阴,小水亦黄。使非有或淋或痛,热证相兼,不可因黄便谓之火,余见逼枯汁而毙人者多矣。”
(5)问饮食:饮食及口味的异常,不仅提示津液的盈亏、脾胃运化的失常,也能够反映疾病的寒热虚实性质。询问患者饮食多少,饮食偏好,喜冷食还是喜热食后,可由此确定脏腑宜清还是宜温补,来知晓病情传变程度深浅。《景岳全书·传忠录》中记载“饮食之性情所当详察,而药饵之宜否可因以推也”,医者问清饮食习惯,在处方用药时,便可以有所借鉴参考。《景岳全书·杂证谟》中讲述泄泻病时便提到:“泄泻之暴病者,或为饮食所伤,或为时气所犯,无不由于口腹,必各有所因,宜察其因而治之。”只有通过仔细问诊,了解患者近期饮食,细查其因才能诊治。
相对于其他医者,张景岳也格外强调饮食对脾胃的影响,“胃属土,惟火能生,故其本性则常恶寒喜暖,使非真有邪火,则寒凉之物最宜慎用”。《景岳全书·杂证谟》中,张景岳借用柳公之口来向我们传达养生之道,除了调节情志外,便为忌食寒凉:“有柳公度者,善于摄生,或问其致寿之术,则曰:我无他也,但不以气海熟生物,暖冷物,亦不以元气佐喜怒耳。此得善养脾胃之道,所以便能致寿。”
(6)问胸腹:《景岳全书·传忠录》中记载:“凡今人病虚证者极多,非补不可。但用补之法,不宜造次。”张景岳认为虚人不可贸然进补,而应当问明患者胸腹的状态,如果胸腹尚宽,可以受补,则可放胆用之,否则不宜大补:“欲察其可补不可补之机,则全在先察胸腹之宽否何如,然后以渐而进。如未及病,再为放胆用之,庶无所碍,此用补之大法也。”
(7)问耳:张景岳《景岳全书·热论篇》言:“伤寒三日,少阳受之,故为耳聋。此以寒邪在经,气闭而然。”耳部既是少阳经脉循行部位,又是肾之窍,还是宗脉所聚的地方。所以问清耳的情况,可以辨别虚实,表实证也会导致耳部功能障碍。但是张景岳指出:“然以余所验,则未有不因气虚而然者。”可见张景岳认为耳聋以气虚为病机者多见。《素问》亦有曰:精脱者,耳聋。仲景曰:耳聋无闻者,阳气虚也。
张景岳进一步指出,问诊时应当详察病证之轻重,随证治之。聋有轻重,轻者病轻,重者病重。若随治渐轻,可察其病之渐退也,进则病亦进矣。若病至聋极,甚至绝然无闻者,此诚精脱之证,余经历者数人矣,皆至不治。由此可见,掌握耳部情况不仅可以辨别虚实,还能掌握病情转归。
(8)问口渴:问患者口渴情况,或喜冷饮,或喜热饮,或口渴欲饮,或口渴不多饮,甚则不欲饮,不仅可以知道病情的虚实,还可掌握里证是寒或热。“问渴与不渴,可以察里证之寒热,而虚实之辩,亦从以见。凡内热之甚,则大渴喜冷,冰水不绝,而腹坚便结,脉实气壮者,此阳证也。”
张景岳论述了口渴的一般病机,指出其原因不仅限于“火证”,亦可能是“水亏”作祟,并给出了问诊时应当鉴别的要点:“凡口虽渴而喜热不喜冷者,此非火证,中寒可知。既非火证,何以作渴,则水亏故耳。”张景岳还指出,问诊时应当注意“口渴”与“口干”的鉴别:“凡病患问其渴否,则曰口渴。问其欲汤水否,则曰不欲。盖其内无邪火,所以不欲汤,真阴内亏,所以口无津液。此口干也,非口渴也,不可以干作渴治。”
《景岳全书》所论述的问诊内容详略得当,寓繁于简。张景岳以简明生动的方式,将其多年来博采群集、临证经验所获得的问诊心得呈现出来,对中医问诊后来的学术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十问歌”简明有序,朗朗上口,包含了张景岳多年来的临证精粹,对于当代学者也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牛競斌 曹阳)
[1]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诊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465 488.
[2]严惠芳.中医诊法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9 165.
[3]老膺荣,朱泉.十问歌的演变及补遗[J].山西中医,2005,21(4):61 62.
[4]邓铁涛.中医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47.
[5]胡广芹.中医问诊语言技巧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3):949 951.
[6]李峰,李雁.中医诊断临床技能实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41.
[7]石强.“问所当问”——中医临床问诊的思路[J].江西中医药,2018,49(6):9 11.
[8]刘永辉.结构化问诊技巧在内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7(3):104 105.
[9]王忆勤.中医诊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49.
[10]马艳君.中医诊断学问诊实验教学初探[J].甘肃中医,2008,21(12):52 53.
[11]李清,赵敏.基于症状鉴别诊断和证候鉴别诊断的外感发热类疾病问诊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38):7626 7627.
[12]王静,王敏.全科医学RICE问诊病案研究——胃痛/焦虑[J].中国全科医学,2018,21(5):563 565.
[13]黄朝宗.中医创新性问诊方法与医患沟通对提高病员满意度的临床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0):140 141.
[14]胡广芹,张启明,王义国.规范中医问诊症状医患会话用语在临床评价中的价值管窥[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8(1):76 78+93.
[15]杨秉辉.医患关系与医患沟通技巧[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11:32.
[16]胡广芹.非语言因素对中医问诊效果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6,57(2):154 156.
[17]阴赪茜,高云,李志忠,等.PBL教学法在临床医学专业医患沟通问诊技巧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5,23(5):156 158.
[18]曹彦.PBL教学法在中医诊断学“问诊”实训中的实践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31(11):98 99.
[19]洪芳,邹奎昌,刘祥兰,等.中医问诊技能训练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中医教育,2014,33(2):31 33.
[20]刘文兰,赵文景,王佳佳,等.中医诊断学问诊教学方法的改革[J].继续医学教育,2017,31(9):12 13.
[21]巴哈尔·哈德尔,王晓林,陈玉萍,等.中医诊断学模拟问诊实验教学的优势研究[J].新疆中医药,2013,31(1):49 50.
[22]黄思敏,卢春婷,杨晶,等.学生角色扮演教学法在提高医学生问诊能力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装备,2017,14(2):123 126.
[23]石虹,王晓丹,白浩鸣,等.角色扮演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问诊教学模式设计[J].继续医学教育,2017,31(5):46 47.
[24]杨波,邹曲,杨孟雪,等.拟PBL教学模式加角色扮演法在诊断学问诊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15):147 150.
[25]王娟,孙莉,朱树贞,等.情景模拟与强化训练相结合在问诊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4,28(35):4384 4385.
[26] Sattler AL,Merrell SB,Lin SY,et al.Actual and standardized patient evaluations of medical students'skills[J].Fam Med,2017,49(7):548 552.
[27]杨耀防,涂明华,占永平.标准化病人技术与临床技能多站考试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03,2(1):23 25.
[28]吴凡,许杰洲.标准化病人在医学生问诊技能训练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06,5(12):1146 1147.
[29]戴杏,王成,沈涛,等.标准化病人结合CBL教学法在诊断学问诊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8,39(6):716 718.
[30]何建成,王文武,丁宏娟.计算机中医问诊系统的开发与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9):2370 2372.
[31]马洪明,马凤娟,吴鹏飞,等.诊断学问诊训练软件的开发与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9):34 36+50.
[32]谢宁,赵中楠,郭红微,等.诊断学模拟问诊软件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科技投资,2013,(Z4):104+147.
[33]陈玥舟,朱建平.中医问诊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J].医学与哲学(A),2013,34(5):77 79.
[34]许朝霞,王忆勤,刘国萍,等.中医问诊客观化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10):2546 2548.
[35]黄朝宗.中医创新性问诊方法与医患沟通对提高病员满意度的临床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0):140 141.
[36]誉明杰,刘保延,何丽云,等.中医问诊与访谈[J].中医杂志,2010,51(1):82 84.
[37]符永川.心理诊断中的望闻问切[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5(1):85 87.
[38]王庆其.黄帝内经[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9.
[39]张介宾.景岳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