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黄帝内经》中记载的问诊理论

《黄帝内经》 [38] 中记载了大量关于问诊内容和方法的条文,对问诊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和成熟具有重要影响。

1.问诊的意义 问诊能够让医生了解患者足够详细的资料,这是其他三诊无法做到的。在《素问·举痛论》就提到:“令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在临床诊病时,只有完全了解患者发病过程、治疗经过,才能正确推断致病原因和病情变化,进而进行治疗。如《素问·八正神明论》中提到“问其所病,索之于经,慧然在前”,这也是为什么要一直强调问诊在诊断中的重要性。除此之外,问诊也是医生和患者唯一交流的方式,一次积极而有意义的交流,对于患者放下戒备、树立信心,有很重要的作用。

2.问诊的方法 医生在临床问诊时需要根据患者的主诉,有目的地进行询问,询问时也可以运用一些方法,这能保证医患之间的沟通顺畅,全面准确获取患者的资料,而且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对治疗的依从性。除此之外,问诊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①在问诊时,应当选择安静的环境,如《素问·移精变气论》中就已经提到“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在这个越来越重视个人隐私的时代,一方面可以保护患者隐私不被他人所知,另一方面医生能够集中精神询问病情,患者也能向医生倾诉其病情本末。②在问诊时,应当抓住重点。《素问·三部九候论》谓:“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可以看出,《黄帝内经》强调医生在诊察患者时,必须细审患者开始时的症状,还有现在的症状,不是漫无目的地泛泛而问,而是有目的、有步骤地询问。③应当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如《素问·疏五过论》中记载:“诊有三常,必问贵贱,封君败伤,及欲侯王。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躄为挛。医不能严,不能动神,外为柔弱,乱至失常。”现代生活压力巨大,情志所伤之人也多,医生应该在问诊中敏锐地发现此类异常,并加以开导。

3.问诊的内容 问诊是医生通过对患者或其陪诊者进行有目的的询问,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9] 。问诊主要内容一般包括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等。在《素问》《灵枢》中,有诸多关于问诊的论述,具体内容整理如下。

(1)一般情况:问诊时最先了解的是一般情况,通常包括性别、年龄、婚否、民族、职业、籍贯、住址等。《灵枢·天年》叙述了人生老病死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脏腑的气血盛衰也不同,所以问诊时,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来判断当前身体的变化是否符合人的正常发展规律。《素问·示从容论》中也说道:“夫年长则求之于府,年少则求之于经,年壮则求之于藏。”即使面对同一疾病,老年、壮年、青年分别从五脏、六腑、经络来进行治疗。《素问·异法方宜论》:“黄帝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故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西方者……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北方者……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炙芮……南方者……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中央者……故其病多瘘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素问·五常政大论》:“帝曰: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其故何也?岐伯曰:高下之理,地势使然也。”从这两处原文可以看出,东南西北中地域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气候及生活习惯,从而导致不同的疾病。现在人口地域流动性大以及互联网远程问诊平台普及,医生接诊的患者来自全国甚至世界各地,更应该重视地域差别。

(2)主诉:主诉是就诊时最痛苦的症状和体征。《素问·刺疟》:“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先头痛及重者,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出血。先项背痛者,先刺之。先腰脊痛者,先刺郄中出血。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阴、阳明十指间。先足胫酸痛者,先刺足阳明十指间出血。”这里用疟病举例,凡用针刺治疗疟病时,一定要先问患者最开始有什么症状,发病时间是什么时候,以及痛在何处,再进行针刺治疗。《素问·长刺节论》中也提到:“刺家不诊,听病者言,在头,头疾痛,为藏针之。”如果患者的主诉是头部剧烈疼痛,那么针刺头部,刺至骨,就可以痊愈。

(3)现病史:一般指患者的发病情况,病变过程,诊治经过。《素问·三部九候论》中记载:“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素问·疏五过论》:“凡诊者必知终始,有知余绪,切脉问名,当合男女。”都表达了诊治疾病,必须了解其发病初期和现在的病情,又要知其病之本末,还强调了医者在问诊时,一定要结合脉诊。而在《素问·标本病传论》中:“夫病传者,心病先心痛,一日而咳,三日胁支痛,五日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诸病以次是相传,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间一藏止,及至三四藏者,乃可刺也。”所述为疾病的传变过程,只有了解各种疾病相传次序,在诊治过程中了然于胸,每个阶段采取适宜的手段来阻止恶化,才可治愈疾病。

(4)个人生活史:个人生活史包括生活经历、精神情志、饮食起居、婚姻生育等。如《素问·征四失论》中记载:“不适贫富贵贱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温。不适饮食之宜,不别人之勇怯。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以治之三失也。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粗所穷。此治之四失也。”这里把治疗失败的一些常见原因做了梳理,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医生没有详细问诊,没有了解患者的饮食起居、环境差异、体质差异便贸然治疗,自然取不到好的疗效。

《素问·五脏别论》中记载:“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这里也提到了诊疗一定要问询大、小便的情况,还强调了结合脉诊。通过观察排便情况,不仅可以了解脾胃及其他脏腑的功能情况,还可以估计病情的轻重和预后。小便的颜色、频数以及量,可以辅助判断机体的气血津液、疾病的寒热属性。比如在《灵枢·师传》中记载:“岐伯曰:夫中热消瘅则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肠中寒则肠鸣,飧泄,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且泄,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饥小腹痛胀。”通过询问患者大便是黄如糜还是清稀如渣,可以判断其为肠中寒或热;若腹胀且腹泄,则为胃寒肠热;若易饥腹痛则为胃热肠寒,。《素问疟论·》:“帝曰:时有间二日或至数日发,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岐伯曰:其间日者,邪气与卫气客于六腑,而有时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数日乃作也。疟者,阴阳更胜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疾病过程中口渴和饮水,与机体津液盈亏输布、脏腑阴阳盛衰都有关,对临床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黄帝内经》中还记载了有关梦的内容,如《灵枢·淫邪发梦》提到:“正邪从外袭内而未有定舍,反淫于藏,不得定处,与营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而喜梦。”可以看出,做梦的内容往往是机体某些生理或病理变化的体现。《素问·脉要精微论》中写到:“是知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燔灼,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饱则梦予,甚饥则梦取;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哭;短虫多则梦聚众,长虫多则相击毁伤。”通过分析患者所述不同的梦境,可以判断人体脏腑功能的强弱,阴阳正邪之盛衰。现代研究也表明,反复出现同一梦境可能是疾病的先兆,这对于诊断疾病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牛競斌 郑义馨) 9+f9c9dpzoau9rufliK3579PzYPa2E14tCv72RMIBxdsmniJeDBhdDMAfkzZ5lD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