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常会遇到准备做食管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患者在术前不断纠结,到底ESD能不能把病灶切干净,还需不需要在ESD术后再追加手术治疗呢?
其实,ESD能否把食管癌切干净,主要取决于病灶的分期,早期食管癌内镜下切除的绝对适应证:病变局限在上皮层或黏膜固有层的食管癌,淋巴结转移风险极低,内镜下切除是可以获得根治的。内镜下切除的相对适应证是:病变浸润黏膜肌层或黏膜下浅层(黏膜下浸润深度< 200 μm),这种情况下有 10%左右的淋巴结转移风险,需要结合超声内镜和胸部增强CT结果综合评估,并充分告知患者相关风险。
首先,在病变切除后,医生会仔细检查创面,必要时会使用染色或电子染色内镜进行观察,发现病变残留会及时予以再次处理,从而降低复发率。
其次,术后会对内镜切除的标本在显微镜下进行病理学检查。切除标本的水平和垂直切缘均为阴性即为完全切除。如果病理结果提示黏膜下浸润深度≥ 200 μm;淋巴管、血管浸润阳性;低分化或未分化癌;垂直切缘阳性,则应追加治疗(外科手术/放疗/化疗)。此外,在食管癌ESD术后随访过程中,若发生术后残留(术后 6 个月以内原切除部位以及周围 1 cm内发现肿瘤病灶)、局部复发(术后 6 个月以上原切除部位以及周围 1 cm内发现肿瘤病灶)、同时性多原发食管癌(内镜治疗后 12 个月以内在原切除部位 1 cm以外发现新食管肿瘤病灶, 可能源自治疗时遗漏的微小癌灶)、异时性多原发食管癌(内镜治疗后超过 12 个月在原切除部位 1 cm以外发现新食管癌病灶)等,可以首先考虑再次行 ESD, 若内镜治疗失败也可追加手术或放化疗。
因此,食管癌行ESD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一定要关注术后病理结果并且注重术后随访。一旦发生上述情况,要马上就诊,必要时追加手术或放化疗等综合治疗方式。
食管癌内镜切除术后评估流程
(孟茜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