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直面海风的广东与福建

第一节 先行先试铸就第一个中国经济增长极

一、 改革开放的发端——深圳

1979年,广东和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两省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开启了中国大陆融合海外现代经济的新篇章,更是开创了我国制度创新的先河。

在具有旅欧经历并领略过海洋思维地区经济发展的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思想推动下,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设立经济特区,我国的改革开放由此发端,并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先行先试的地区。这使得深圳从一个仅有3万多人口、两三条小街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1千万人口、经济繁荣、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的现代化都市,实现了从小渔村到梦工厂的改革传奇。深圳特区创造了国内经济发展的很多个第一,“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错纠错”的理念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等现代化史上的奇迹。

目前,深圳以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和文化产业为四大支柱产业,并已发展为南方重要的高新技术研发和制造基地、世界第三大集装箱港口、大陆第四大航空港。深圳近年来主推创新驱动发展,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长20%以上,为同期GDP增速的2倍。2015年国际专利申请量达1.33万件,约占全国的一半。4G技术、超导材料、基因测序、3D显示、柔性显示、新能源汽车、无人机等领域创新处于世界前沿,持续引领着产业创新。

二、 第一经济大省——广东

广东地处大陆最南部,周边临近福建、江西、湖南、广西,南邻南海,西南与海南隔琼州海峡相望,全省大陆岸线居全国第一位。广东省内土地丰足、水资源丰富,珠江沿岸形成的珠江三角洲是华南地区的鱼米之乡。广东是我国对外贸易大省,直接参与国际产业链的循环,是我国最具生机活力的省份之一。

广东地理位置的特殊之处在于,其珠江口东西两侧分别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接壤,尤其适合发展外向型经济。自汉代起,广东的省会广州(古名番禹城)即是最早期的国际贸易城市,而现代广东的发展也建立在与港澳、东南亚地区紧密联系的外向型经济模式上。2013年,广东与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额占全国的26.2%,居于全国首位。

正是凭借上述地缘优势,加之劳动力、土地的相对成本优势,以及在国内最早进行了经济改革,广东较早启动了工业化进程,为日后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工业基础,并集聚起产业、技术和人才优势。现在,广东的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全国该值高出44%,是我国第一经济大省。

目前,广东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已大幅度降低,正在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并重的经济结构转变。在制造业中,高技术和先进制造业比重也在持续上升。2015年第1季度末的数据显示,在规模以上工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中,高技术产业占比27%,先进制造业占比48.7%。这与广东近年来在科技和信息化领域建立的优势密切相关。根据2013年底的数据,广东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研发经费、专利申请数和有效发明专利数等方面均居于全国首位。同时,广东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启动了“机器换人”计划,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工荒”、“用工贵”难题,实现了新型工业化与世界制造业基地的有机结合。在制造业发展的同时,广东的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等服务业也迅速发展,尤以广州和深圳为代表。

三、 蓝色的底蕴——福建

福建地处祖国东南部,位于东海之滨,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相望,东北与浙江毗邻,西北与江西交界,西南与广东相连,是中国大陆距离东南亚和太平洋海上距离最近的省份之一。福建自然资源丰富,陆地海岸线长,沿海岛屿众多。福建渔业发达,水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位于全国首位,矿产资源丰富,建材原料矿是最具特色的矿产。

福建拥有众多沿海港口,可建造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有100多个,沙埕港、三都澳、罗源湾、湄洲岛、厦门港和东山港等6大港可建5万—10万吨深水泊位。福建港口形成了专业化分工布局。如煤炭专业化接卸设施布局以沿海大型电厂建设为主;进口石油、天然气接卸储运系统以泉州港为主;集装箱运输系统布局以厦门港为干线港,福州、泉州、莆田、漳州等作为支线港支撑;粮食中转储运设施布局由福州、厦门和莆田等港口组成;宁德、福州、厦门、泉州、莆田、漳州等港口主要作为陆岛滚装运输系统的一部分;厦门港为主要的国内、外旅客中转运输港口。

2015年,福建省的国内生产总值约2.6万亿元。福建和广东都是中国改革开放最早的“试验田”,但两省之间在经济发展上存在差距。这与福建交通不便和山多地少不无相关——“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特点增加了其经济发展难度。因此,福建在后续的经济发展中充分注重发挥其最核心的三大竞争力——海洋优势、对台湾地区优势和自贸区优势。其中,在海洋优势方面,2012年,国务院批复《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支持福建发挥海洋优势来建设海洋经济。2015年,福建省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国总值10.6%,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旅游、海洋工程建筑、海洋船舶等五大海洋主导产业优势明显。在对台优势方面,福建基于与台湾地区的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的“五缘”优势,建立广泛的双方经济合作与往来。海峡西岸经济区和福建自贸区的建设更有利于改革开放的推进和两岸合作的深化。

四、 开放深化先锋——粤闽自贸区

2014年12月,广东和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2015年3月,广东和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通过。粤闽自贸区的创新和改革意义在于,通过各自优势产业的互相融合渗透,不仅会极大地促进粤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香港、澳门这两个自由港城市以及台湾地区今后也能借助于自贸区获得发展所急需的土地、资金和人力等资源。

(一) 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

广东自贸区总面积116.2平方公里,分为广州南沙新区、珠海横琴新区、深圳前海和蛇口共4个片区。南沙片区重点发展航运物流、特色金融、国际商贸、高端制造等产业;前海重点发展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及专业服务,建设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蛇口重点发展港口服务、航运服务等,建设世界服务贸易重要基地和国际性枢纽港;横琴主要对接澳门,旅游休闲等高端服务业是其重点,已成为建设文化教育开放先导区、国际商务服务休闲旅游基地和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新载体。

广东自贸区的战略定位是:依托港澳,服务内地,面向世界。对此,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承担着三项任务:一是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先行地;二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三是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作为广东自贸区金融对外开放探索的先锋, 前海被定义为“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和“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试验区”,其特色在于金融集聚与创新,跨境人民币贷款、借入外债结汇、前海外商股权投资企业试点等先行先试政策陆续落地。金融的集聚撬动实业发展,世界500强企业有61家企业进驻前海,要素交易平台也增至19家。广东自贸试验区是位置上最接近香港和澳门的自由贸易园区,是全国对港澳开放程度最高的地方。企业进入自贸区经营比进入内地经营办理手续更快,融资便利而且又有很多优惠政策,对港商、澳商极具吸引力。

(二) 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

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意在推进改革开放和两岸经济合作的深化,尤其是发挥福建的对台优势,推进和台湾地区的贸易、投资自由化进程,推动两岸在货物、服务、资金、人员等要素的自由流动,提升闽台经济关联度。同时,福建还位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是面向沿线国家的合作高地。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总面积118.04平方公里,共分为平潭、厦门和福州3个片区,各个片区的建设重点各有侧重,如平潭片区重点建设两岸共同家园和国际旅游岛;厦门片区重点建设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以及东南国际航运中心;福州片区重点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以及两岸服务贸易与金融创新合作示范区。

第二节 融汇港澳台经济的最前沿

一、 “小珠三角”变“粤港澳大湾区”

泛珠三角地区的雏形始于“小珠三角”,仅指广东省内的珠江三角洲平原。由于广东在地理上最邻近港澳,人缘相亲,文化相同,20世纪80年代之后其凭借制度改革创新以及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优势,承接了港澳的产业转移,形成了初期的跨境生产和服务分工,成就了“世界工厂”美誉。这一过程既加快了广东的工业化进程,也推动港澳从制造业为主向高端服务业为主转型。珠三角地区聚集的约7万家港澳企业在广东特别是在珠三角工业化和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也是粤港澳经贸合作的重要基础和纽带。以“香港服务业+珠江三角洲制造业”为特点的合作模式令香港和广东珠江三角洲经济持续增长,并推进了粤港澳在投资、贸易、旅游和服务业的合作。粤港澳大湾区的建立是发挥“一国两制”制度优势的自然结果。粤港澳大湾区将广东、香港、澳门包括在内,利于高度集聚产业、物流、科技、金融和贸易等资源,并辐射长江以南城市和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国家。由于其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特点,这一区域正在建成世界级湾区。

经济往来必然引起民生交流。如今,在粤港澳大湾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生活在深圳或珠海而工作在香港或澳门的“双城”生活模式。在此背景下出现的跨境学童、跨境养老也随之成为新课题。例如,深圳兴办了港澳子弟教育机构,解决相应人群教育问题;养老成本低廉的珠海接纳了许多地缘临近、语言相通的澳门人养老。广东实际上承接了港澳的社会福利服务转移,实现了湾区民生共建。

二、 面向台湾的海峡西岸经济区

福建与台湾地区具有地理相近、血缘相亲、文化相承和商缘相连的特点,决定了两地更易建立经济合作。台湾地处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区交界处,自然景观与生态资源丰富而多元,有“福尔摩沙”(福尔摩沙音译自Formosa,为“美丽”之意)之称,物产丰富,被誉为“宝岛”。1960年代台湾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完成由农业生产到轻工业生产的初期积累;1970年代,“十大建设”推动台湾经济起飞,1980年代又延续进行“十二大建设”使台湾名列“亚洲四小龙”,1990年代更跻身发达地区。目前我国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以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并重,尖端科技发展尤其瞩目,电子工业对世界经济举足轻重,文创产业和观光业发展良好,其电影、文学艺术等对内地都产生过重要影响。我国台湾地区企业结构以中小企业为主,至2014年底,其占全体企业的97.6%,是台湾地区经济的中流砥柱,极具活力。在文化上,则呈现多元并立和兼容并蓄的面貌。

2004年福建省政府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2009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强闽台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2011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其范围涵盖了福建、浙江、广西和江西共20个城市,福州、泉州、厦门、温州和汕头成为五大中心城市。2010年签署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又称ECFA)则将两岸合作推向更广泛的区域、更实际的合作和更明确的规范。2015年,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方案的获批受到台湾诸多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因其与台湾正在建设的自由经济示范区有望形成对接(尤其是在金融合作方面),已成为两岸经济贸易活动自由化和一体化的示范区域。 NX2arBoM3nzx4SlW9X4cgBcx0D5B0WdmDOPnbHh2rVm6BPtr3gsBmXHBLsIimVC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