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18
2016年上半年,中国在医疗行业大数据领域发生的投融资金额高达50.7亿元。
What?你的医疗数据隐私居然值这么多钱?
我们的医疗数据隐私到底包含哪些?为什么这么值钱?能为我们带来哪些便利?其中又隐藏着哪些法律风险?今天,谢菊萍律师就和大家聊聊医疗大数据的那些事儿。
定义:与医疗健康服务过程、结果相关的大数据。
分类:根据数据来源,按是否与医疗健康服务过程、结果直接相关划分类别。
也许这样说,你还是不明白大数据到底是什么,它对我们到底有什么用。下面我举个最贴近我们生活的例子,来告诉你大数据到底能为我们做些什么。
福利一:预言家
伴随着生物技术、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个体基因检测治疗疾病已经成为现实。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美国好莱坞女星安吉丽娜•朱莉在 2013 年经过检测发现自身携带致癌基因——BRCA1 基因,为防止罹患卵巢癌,于 2015 年切除了卵巢和输卵管。
福利二:沟通者
现在流行的智能健康手环蕴含着大量的医疗大数据,包括心率、呼吸频率等身体指征。当患者身体不适去医院就诊,医生可以通过这些数据了解患者一段时间内的健康状况,不但减少重复检查,更能准确作出相应的判断。
福利三:为公共卫生检测提供支持
医疗平台技术的进步可以扩大检测范围,利用大数据技术,将人口学统计信息、各种来源疾病和危险因素整合起来,实时分析,提高对公共卫生事件辨别、处理速度,实现全过程跟踪和处理。
福利四:为医药卫生政策制定和执行监督提供科学依据
整合与挖掘不同层级、不同业务领域的健康医疗数据以及网络舆情信息,有助于分析医疗服务供需双方特点,预测未来双方发展趋势,发现疾病危险因素,为医疗资源的配置、医疗保障制度的制定、医药补给体系的搭建提供依据。
法律难题一:个人医疗隐私保护面临威胁和挑战
信息与经济社会的交汇融合引发了医疗数据的迅猛增长,跨医院、跨行业医疗信息共享需求日趋旺盛。由于医疗服务的特殊性,医疗大数据内含大量的公民个体的敏感信息。这些数据大多是患者就医过程中因诊疗服务需要而不得已向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告知的个人信息,一般具有非常高的敏感性和隐私性。在医疗大数据带来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个人医疗隐私保护随时面临着大量威胁与挑战,医疗大数据的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变得日益突出。
法律难题二:法律规范缺失
个人医疗隐私保护的难题其实映射出了医疗大数据应用的另一个法律难题,就是法律规范的缺失。
我国对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立法格局而言,尚未建立统一高位阶成文法,其中与医疗健康相关的规范、规定的内容更是过于原则化,效力层级低,适用范围有限。
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及包括《执业医师法》《电子医疗隐私信息泄露监测管理的若干规定》《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其实施办法》等在内的医事法规均提出了对患者隐私保护的要求,但其限定的责任主体均仅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并未理清公民个人、政府部门、专业机构、企业等各方主体法律关系与义务,使得医疗实践中对患者隐私权的保护缺乏实际操作性。
法律难题三:传统法律思维和逻辑该如何更新
数据本身是全体数据并具有混杂性的特征,法律遭遇的困境是:首先什么人或者机构有权对大数据的收集、使用进行监督并提出异议,个人作为数据的提供者享有什么民事权利;其次是通过什么途径和渠道提出,传统的诉讼模式能否满足大数据保护程序性的要求,原告需要如何证明才能满足其获得权利赔偿的最低要求;最后是权利损害的补偿机制是什么。这几个问题的提出是基于隐私问题是大数据中关键问题之一,如遵循隐私权为基础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在传统民事法律规范无法保护隐私权的情况下,如何设计新的权利实现的途径。这是需要我们从民事法律角度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思考的。
法律难题四:行政法及行政机关亟须发挥作用
面对医疗大数据的新形态,行政法律规范和行政机关亟须发挥作用。行政法律规范及行政机关需要从健康医疗大数据关键基础设施、信息共享机制、安全审查、个人隐私保护、应急保障、安全等级保护、知识产权、司法保障、执法机制、平台责任、国际秘密、商业秘密等方面作出专门的法律规定,并加强行政监管。作为发挥管理性作用的关键机构,在医疗大数据方面应重点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① 如何界定和保护核心敏感数据。例如将指纹、声纹、DNA 等核心敏感数据信息纳入强制性法律保护范围,并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要求方可使用。② 收集者和使用者的负面清单措施。规定可以收集的信息有哪些,不得收集的信息有哪些,同时对使用者进行监管和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