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荷兰病

// “荷兰病”真的很严重吗? //

石油诅咒

我曾在微信上看到过一篇名为《希望与危机——东北经济的未来十年》的文章,这篇文章内容颇为有趣。顺着它的内容,我整理了一些想法,写在这一节中。

首先,为了讲清楚这节的内容,我先讲一个关于荷兰的故事。

荷兰素以其著名的“荷兰病”闻名欧洲,经济学科班学生应该对这个词毫不陌生。欧洲西北角有片海域被称为“北海”,在国际法上,这里属于英国、荷兰、挪威三国共有。1959年,荷兰石油公司在北海意外地发现了格罗宁根气田。

在此之前,整个欧洲大陆都被认为是贫油地区,全欧洲只有罗马尼亚有少得可怜的一点石油矿井。“二战”时期,希特勒为了区区1000万吨的石油产量,就把战略重心极大倾斜,非得横穿匈牙利、南斯拉夫,拿下罗马尼亚,就是因为全欧洲都没有石油。一旦英国实行海运封锁,德国连飞机、坦克都发动不起来,因此,用兵边远之地,实为迫不得已。

1959年,荷兰意外发现近海就有天然气和石油,距离欧洲主要的工业国还特别近,政治军事上都安全,产油量最高可达到1亿吨/年,是罗马尼亚的10倍,这实在是令人喜出望外。直到2014年苏格兰独立公投,独立派一个重大的理由,就是脱英之后可以独享北海油田。挪威福利富甲天下,靠的也是500万人独霸三分之一的油田。荷兰第一个发现油田,也是第一个开采的,其直接结果就是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的兴起。借着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油价暴涨,荷兰着实发了一笔横财。那么,对荷兰来说,“横财”是不是好事呢?

有些经济学家认为,这不是一件好事。

因为石油业一旦兴起,就会逐渐“吃掉”大量就业人口。荷兰一共就这么点人,石油公司要招人,就只能从人力市场上招。原本做厨师、卡车司机、警卫保安、电子工程师、网络工程师、汽车火车机械的人,都被扯去干石油工业了。相应地,饭店老板招不到小工,运输公司招不到司机,警察队伍招不到警员,汽车制造业招不到工程师……石油工人,作为一门收入很高的工种,可以给出很高的工资,按照边际效益相等的原则,餐饮业要留住递菜洗碗的小工,就要给到比原来高得多的工资,整个社会的平均工资都被石油行业暴力拉升了。

所以,并不是每个人都钟情石油业,小企业主对其恨之入骨。本来,荷兰有些制造业、服务业,在欧洲颇有名气,汽车业和航天工业也拿得出手,可由于“石油效应”,人工成本普遍暴涨,这些产业纷纷失去竞争力,走向萧条。

当时的左翼经济学家对此十分不满,咬牙切齿地给这种现象起了个名字叫作“荷兰病”,也叫“石油诅咒”,指的就是一国(特别是中小国家)经济的某一初级产业异常繁荣而导致其他部门衰落的现象。

到了1982年,属于荷兰的北海油田接近枯竭,再加上当时国际油价低迷,荷兰的石油收入一落千丈,荷兰政府茫然四顾,才发现满目疮痍。当时,荷兰的人力成本和物价十分高昂,所有产品都高于欧洲平均水准,通货膨胀严重。同时,政府福利积重难返,赤字高垒,失业率暴增。对此,经济学家们盖棺论定:发现一个大油田,并不能使你致富;相反,会让你百业萧条,产品失去竞争力,实在是大祸啊!

是不是听起来很有道理?

嗯,我花了这么大的篇幅详细讲述“荷兰病”,其实是为了告诉你:以上全错!

经济学界关于大油田、荷兰、“荷兰病”的分析,全部都是错的,都是左翼媒体的意淫。

荷兰复苏

荷兰经济崩溃发生在1982年。37年后的2019年,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荷兰都属于发达经济体。2019年,荷兰经济在所有西方国家中名列前十,经济指标良好、财政稳健、科技发达,是全球数一数二的农产品出口国,人均GDP52 000美元。

1982年时,荷兰石油收入断绝,的确是失业高企,赤字严重,通货膨胀,所有产品都没有优势。但油是死的,人是活的,随着石油经济的崩溃,荷兰人也在不断调整心理期望值。当年欧元尚未出现,荷兰盾一贬再贬,随着汇率、人工价格跌掉三四成,荷兰整体的物价逐渐降下来,制造业、服务业也恢复了竞争力,外迁的产业逐渐又回来了。这就是奥地利学派 (下文简称“奥派”)和凯恩斯学派叙事风格的根本差异。

奥派认为,经济本身是活的,该认慫时就认慫,该降薪时就降薪,哪怕以前你在工厂里当领导,现在去看大门也未尝不可。但在凯恩斯学派的叙事中,衰退是不可接受的。凯恩斯学派特别喜欢夸大危机,一旦说到通货膨胀、政府赤字、失业高企,仿佛就像天要塌下来。

凯恩斯学派是绝对不接受“世界末日”的。假设你以前是一个石油高管,月薪3万欧元。现在石油被采光了,您还可以回去烤面包,月薪3000欧元。可凯恩斯学派就死活不接受这个结果,一定要刺激经济,非得让大厨继续拿3万欧元工资。这怎么可能?

因此,信奉凯恩斯学派理论的经济体,衰退周期往往特别长,经济长期扭曲,就业长期不振。月薪3000欧元的人硬要拿月薪3万欧元,那就只能搞很多障眼法了,比如政府各种干预、层层管制,在欧洲,政府动不动就要收高科技企业的保护费。

我们批判左翼经济学家们对“荷兰病”的定义,主要想说的是:发一笔横财是好事。现在的一些新媒体小编总喜欢报道“环卫工中500万元大奖,三年后花光,一贫如洗继续当环卫工”之类的新闻。其实要这么想,这个环卫工在中500万元之前本来就是扫大街的,奖金花光之后,仍然干回本职工作,有什么不可以?毕竟中间的三年他享受了高质量的生活。

同样的道理,“荷兰病”并不是病。荷兰在1959年之前和1982年之后,在欧盟内部过的其实是差不多的日子,享受的也是差不多的地位;但1959年至1982年之间的23年,荷兰人享受到了挥金如土的生活,和中东土豪无异,这又有什么不好呢?

真正困难的是1982年之后的调整阶段,毕竟由奢入俭难,收缩肯定要比放纵痛苦。而且在西方国家,特别忌惮福利降低,“让老百姓勒紧裤腰带”,是很容易让内阁垮台的。

东北

在那篇文章《希望与危机——东北经济的未来十年》中,作者列举了吉林省辽源市的例子。辽源原本是一座煤矿城市,之前在全国的煤炭城市中也是赫赫有名的。1990年前后,辽源的煤炭逐渐枯竭,成为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在吉林省内,辽源的城市排名也不靠前,要靠省内救济,恐怕是指望不上了,于是辽源另辟蹊径,向纺织业转型。哪怕你想破脑袋,也不会把一个煤炭城市和纺织业联想在一起。2016年,全国20%的袜子都是在辽源生产的。辽源这座城市,好比沉到谷底,又起死回生了。

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事情不会更糟糕”。有时候,虽然形势看起来很糟糕,但经济整体还是在向前的。现在全国的人力成本都很贵,如果你的人力成本便宜,迟早还是能吸引各种资源过去,实现经济复苏的。

一个地区的最终潜力,均衡状态下,应该是靠“资源禀赋+社会制度”。东北黑土地的资源禀赋得天独厚,营商环境是差了点,但终究也是有下限的。 Wq7skA3Mf41wxo95CoDnMELcFq/oaEptaFVKRCwnfqG14j4Vlcmwkh8RBmkTY50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