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得君赏识入太学

太学相当于古代的国立大学,是古代最高的教育机构,能在这里讲学也说明了晋武帝对谢衡的重视。

太学自西周兴起,有“帝入太学,承师问道”之责任。咸宁二年(公元276年),晋武帝在太学的基础上,设立了国子学,史称国子监。旨在树立积极的文风,选拔和培养优秀人才。

谢衡在太学当老师对于朝廷来说是很合适的,读书多、政治方向正确,又能慧眼识英才,但对于他自己来说心里难免有些委屈。读了多年的圣贤书,正想要在朝廷上大展拳脚之际,却被派到了学堂,虽然是升职,但是心理落差还是有的。

在太学待了一段时日,他发现此处教授的课业过于缥缈。他虽对左思等人的文人性情赞赏有加,但在培养人才方面,谢衡认为此举不可取。放浪形骸、率性而为能让文人的才情得以彰显,却于庙堂政治毫无益处,对百姓的大事小情来说亦是无用。此前太学多倡导清谈之风,他想改变这一局面。

这里的“清谈”是指文人志士寡言国事民生,所谈大多为玄学问题,越是有识之士越是如此。他们认为,“虚无之谈,尚其华藻,此无异于春蛙秋蝉,聒耳而已。”民间也形成此种风潮,纷纷效仿名士。在谢衡的眼中,此举实属偷闲之举。如果人人都避而不谈俗世民生,虽于个人之运无害,却于国家社稷和百姓民生绝无益处。谢衡更愿文人能将一己之力用于社稷民生,救百姓于水火,献良策,匡正业。

太学内也因此分为两派,一派是以“竹林”之风为目标,另一派则是以谢衡主张的实用为主。谢衡希望太学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致力于解决民众难题。几堂课下来,他的教育理念受到了许多师者和学生的追捧。

谢衡率先在太学内教授儒学,学生或因好奇,或因兴趣,来了许多人。他生动的讲述,让学生欲罢不能,儒学逐渐成为太学里最重要的一门课。与此相比,满口玄学的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寥寥无几,太尉王衍的课堂上也是如此,后者心里自然不舒服。

王衍与谢衡同为太学教员,前者极为倡导“清谈”之学。谢衡开课之后,王衍学生渐少,他心中愤然,便想去找谢衡兴师问罪。他带着几个得意门生,来到谢衡堂前。此时,谢衡正在堂授课,神情严肃而真挚,他介绍道:“晋朝灭吴,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已多历岁月。如何巩固这个得之不易的王朝,延缓再度分崩离析之祸,这是朝廷大事。可叹国家重臣,社稷栋梁,衣冠楚楚,济济一堂,或空谈,或骄奢,如此下去,必出新乱。”

随后他介绍了晋平定了吴地之后的情况。天下分为19个州和173个郡,每州设有刺史,刺史之下设别驾、治中、从事等职;每郡设有太守,太守之下设有主簿、记室、录事等职。举国之职竟有千余之多,其职责却大同小异,实在是对人才和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而且大小官员无一例外,甘愿充当皇帝陛下的耳目,监察同僚,弄得朝廷上下人人自危。大臣的关注点不是在政绩之上,而是关注自己有没有什么把柄落在同僚手上。朝廷成了一言堂,自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谢衡将这种思量告知学生,正讲到“子曰:‘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危邦。’身为朝……”,便被王衍打断。王衍硬声问道:“危言耸听。何谓一言兴危?你可有一良言呈献陛下?你耻豪奢,自己为什么游山玩水?”周围支持“清谈”之学生纷纷附和,指责谢衡无稽之谈。

面对士族之士的责难,谢衡既没有气愤填膺,也没有回避忍让,而是板起面孔,异常严肃地反问王衍如何一言兴邦。看到王衍并未回答,他给出了自己心中的答案:辅佐之臣若能了解自己的重任,得知百姓的艰辛,君臣一心,匡扶社稷,令百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则社稷兴也,此乃一言以兴邦;反之,辅佐无能臣,官员只关心仕途晋升之路,向上孤行,向下谋私,于江山全无半点建设之言,百姓生灵涂炭、老无所依、幼无所养,人人啼饥,此近于一言而危邦。

两者相较,利弊兴害,一目了然。谢衡侃侃而谈,让在座的有识之士无不思考。朝堂之上有所作为,实属应该;王朝初启,百废待兴,此乃立业之时,官员却骄奢淫逸,敛财无数,实属不该。接着他提到王衍“抱本唯有一言,君称钱为阿堵物”一事继续回击。

此乃王衍家中一件趣事。王衍为人自恃清高,从不提财物,更不提“钱”字,却不忘敛财,家中珍宝数不胜数。一次,王衍之妻郭氏想逗夫婿一乐,便在王衍睡着后,命仆人将铜钱串成长串,在床周围围成一圈。郭氏想夫婿醒来,定会命人拿走铜钱,必定会提到一个“钱”字。没想到,第二日王衍醒后,只对仆人说:“举却阿堵物。”此后,“阿堵物”便成了“钱”的代名词。此事也被人时常提起,讥讽王衍表里不一,嘴上不提钱却大敛钱财。谢衡提到此故事,王衍自知理亏,无可辩驳。

随后,谢衡就王衍提到的“游山玩水”解释道:“太学生出京适郡,观山望水,实是考察民情,知晓世风。”

谢衡将王衍辩得哑口无言,王衍只得败兴而归。这一场辩论,在朝中传得沸沸扬扬,许多学生慕名而来,向谢衡学习如何为官,如何为社稷出力。

晋武帝也得知此事,于是召来谢衡。二人所谈,既有学宫之事、经书传文,也有宫闱礼仪、千秋基业。谢衡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引经据典,将一腔抱负说与帝王听。晋武帝看谢衡一身正气,有上接青云、下怀江河之势,是个济世之才,便放下猜疑,悉心请教。

谢衡看晋武帝诚心待己,便开始委婉地指出晋武帝的不妥之处。他认为,平吴之后,晋武帝应该韬光养晦、勤于政务,不该自视甚高、过于享乐。庙堂之上,本就是波谲云诡之地,宦海沉浮,生死一线,世事无常,难有定数,今日奢靡便是明日之祸,万不可掉以轻心。

尔后他还讲了自己对于宫闱礼仪的见解,从仪式典礼到饮食起居,无不涉猎,言了许多官员不敢言之事。

此番深谈,晋武帝心中知晓谢衡堪当大任,遂称其为“硕儒君子”,并升任其为太子少傅。此乃“硕儒”的由来,自此谢衡开启了自己和谢氏家族的名望。

谢衡能在当时被称为“硕儒”,绝非只此一二事,无奈惊涛拍案,史迹难寻,我们只得管中窥豹,猜得一二。“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乾坤一局棋。禹尊九州汤伐夏,秦吞六国汉登基。古来多少英雄汉,南北山头卧土泥。”如今,谢衡早已成为天地间一抔泥土,只留下“硕儒”的名号任凭谢氏子孙和今人遐想。 JaoAnIyDdYhkuF9PApFheVR8tlI7zb+hSaIxdDNRNycRoa/0fi80iFbqKbPd7zn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