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赵普《龙飞记》作为宋初最早记载陈桥兵变、宋太祖“龙飞”经过的文献,理应颇为宋人所重视。但除李焘《长编》等曾直接引录外,其他宋人文献中却甚少提及。此亦当是《四库全书总目》以为此书乃“后人所依托”之主因。然通过辨析相关史料,可知其中原因大体有二:一是《龙飞记》的主要内容已被收载于宋初官史“实录”、“国史”;二是《龙飞记》中一些文字,与宋官史“实录”、“国史”之说法不甚吻合。

宋初记载“显德七年正月艺祖受禅事”的“实录”、“国史”,乃指《太祖实录》、太祖、太宗《两朝国史》。 因岁月久远,《太祖旧录》、《新录》和《两朝国史》今皆已佚,而主要依据“实录”、“国史”修成的《长编》,其中保存有相当的内容。按《长编》体例,其正文未注明史料出处者,一般皆出自宋“实录”或“国史”。因《长编》记载兵变前夕,将校们会聚于赵普帐中议论“策立”事,“(赵)普及(皇弟)匡义(后改名光义,即宋太宗)各以事理逆顺晓譬之”,李焘注曰:“赵普《飞龙记》云:(李)处耘亦同普晓譬诸将。按《国史》,处耘见军中谋欲推戴,即遽白太宗,与王彦升谋,遂召马仁蠫、李汉超等定议。然则晓譬诸将独普与太宗耳,处耘必不在也。今削去处耘名。” 案此《国史》云云,亦见于《宋史·李处耘传》。由此可知《长编》此处正文记事与《国史》之关系。将《长编》有关陈桥兵变前后的记事,与传世本《龙飞记》相对勘,即可发现两者间存在着明显的渊源关系。因相关文字较多,故现将两书中有关陈桥兵变之前三日的记事简要对照如下:

长编卷一

建隆元年春正月辛丑朔,镇、定二州言契丹入侵,北汉兵自土门东下,与契丹合。周帝命太祖领宿卫诸将御之。……

壬寅,殿前司副都点检、镇宁军节度使太原慕容延钊将前军先发。时都下言,将以出军之日策点检为天子,士民恐怖,争为逃匿之计,惟内庭晏然不知。

癸卯,大军出爱景门,纪律严甚,众心稍安。军校河中苗训者号知天文,见日下复有一日,黑光久相摩荡,指谓太祖亲吏宋城楚昭辅曰:“此天命也。”是夕,次陈桥驿。

皇朝龙飞记

周显德七年,郑王在位。正月,定州奏北虏倾国入寇,朝廷震恐。

初二日,(周)帝命澶州节度使慕容延钊率兵北伐。是日,又命上(赵匡胤)总领大兵北面讨伐,宣赐金带、银器、鞍马、铠甲、器仗数十万。

初三日,上拥众出爱景门,车骑整肃,有不可犯之势。宣徽南院使昝居润奉敕安排御宴,饯送于郊外,大臣枢近祖席相望送行,为一时之盛。先是,都下军民相与谣言,有扶策之议,士庶恐怖,扶老携幼寄于他所者不可胜数,惟内庭晏然不知。及启行之日,军律甚严,都人始安堵。日昃,师次陈桥驿。

《长编》所载军校苗训、楚昭辅议论“日下复有一日”一事,未见于《龙飞记》。此当与《龙飞记》所述者乃赵普所经历之事有关,故未记苗、楚之事。而《龙飞记》所载太祖率大军离京时,宣徽南院使昝居润等大臣奉旨“饯送于郊外”一事,也未被《长编》所引用。然据王称《东都事略》卷一,有“癸卯,出师,遣宣徽使昝居润饯于郊”语, 因宋人称《东都事略》“其书特掇取《五朝史传》及《四朝实录附传》,而微以野史附益之”, 故推知《太祖实录》原文载有“昝居润饯于郊”之事,而为李焘修撰《长编》时所删略。由上可证宋初修撰“实录”、“国史”时,已将赵普《龙飞记》的主要内容收载其中。

又如记载兵变前夕诸将议论事,《龙飞记》如此记曰:

(诸将)挺刃张弓,言词粗暴,皆云:“太尉(指赵匡胤)功德高于天下,我辈营中已有定议。言说出口,岂可退而受祸哉!理在必听也!太尉亲从都来几人,虚受杀伤,岂能当抵万众?”察其情状,顷刻不虞,锋刃交横,势不可遏。皇弟(指赵匡义)与余(赵普)同声叱之曰:“尔等本为上无君长,皆欲扶竖天子。事关成败,成则佐命功臣,败则狂迷叛卒。且须稳审,何得便肆喧悖!”遂相率列坐房中聚议。

《长编》卷一对此记载道:

(诸将)露刃大言曰:“军中偶语则族,今已定议,太尉若不从,则我辈亦安肯退而受祸!”普察其势不可遏,与匡义同声叱之曰:“策立,大事也,固宜审图,尔等何得便肆狂悖!”乃各就坐听命。

两相对照,可证《长编》所依据之《实录》云云显然源出于《龙飞记》,但对《龙飞记》文字粗鄙处已有所修订,使之雅驯。在宋初“实录”、“国史”中,有关陈桥兵变、太祖“受禅”的记载,由太宗定性为“太祖受命之际,固非谋虑所及。昔曹操、司马仲达皆数十年窥伺神器,先邀九锡,至于易世,方有传禅之事。太祖尽力周室,中外所知,及登大宝,非有意也”。 而宋朝士大夫也多持周军出兵之日“将士又有推戴之语,而太祖未之闻”;兵变之晨“寝门未辟,拥逼者至,太祖未及语,而黄袍已加之身矣”之说,即宋太祖篡夺后周天下实出于“被逼无奈”,故宋人又有太祖“能律将士以保周宗,而不能使周禅之不归,能择长者房州之奉,而不能遏陈桥之逼,天实为之,吾其奈何”之词。 《龙飞记》所记显然也要表达这一宗旨,但在具体记述时,却颇有与此一宗旨相违戾的文字。如兵变诸将声称“太尉亲从都来几人,虚受杀伤,岂能当抵万众”,赵普、赵匡义声称“事关成败,成则佐命功臣,败则狂迷叛卒”,其中颇有讨价还价的意味,且与宋廷宣称的太祖“受禅”乃“应天命、顺人心”之说不合,故而为宋史臣所不取,《长编》也未加引录。

同时,《龙飞记》记云:兵变诸将将黄袍披到赵匡胤身上,“拥迫上(赵匡胤)乘马南行数里。上惊怖未定”。又记:兵变将士入京后,“周帝诏文武百寮班于崇元殿,降手诏曰:昨以北戎入寇,边境震惊,遂命讨除,决期平乱。属以方在幼冲,勉荷基业,虽大臣竭力以扶持,然禁旅临歧而不进。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今月四日部领内外大军至陈桥驿,军情忽变,天命有归。既务静于寰区,理难违于推奉,宜行禅让之事,以副亿兆之心。””并且言称赵匡胤“再拜”“听命”。 此处所云颇与宋廷宣称之宗旨不合:所谓“上惊怖未定”、“再拜”“听命”,显然有损于“艺祖”形象;而周帝的“手诏”内容,更几乎是明指赵匡胤发动了陈桥兵变。故除《龙飞记》以外,宋代文献中几无如此记载者,其原因或即在此。

此外,宋人野史笔记中也多有暗引《龙飞录》文字者。如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一所记后周大将韩通之事, 显与《龙飞记》关系密切:

涑水记闻卷一

及太祖勒兵入城,(韩)通方在内阁,闻变,遑遽奔归。军士王彦升遇之于路,跃马逐之,及于其第,第门不及掩,遂杀之,并其妻子。太祖以彦升专杀,甚怒,欲斩之,以受命之初,故不忍,然终身废之不用。太祖即位,赠通中书令,以礼葬之。自韩氏之外,不戮一人,而得天下。

皇朝龙飞记

至是,上勒兵入城,(韩)通方在内阁,闻变,遑惧奔归,率众为备。军校王彦升遇之于路,跃马遂杀之,并杀其妻子。上以彦升专杀,甚怒,欲斩之,以受命之初,故不忍。自韩氏之外,不戮一人,而得天下。

又如在宋人笔记多有记述的“宝志铜碑记谶未来事”,也当源出于此《龙飞记》:

皇朝龙飞记

先是,民间有得梁朝沙门宝志铜牌记谶未来事云“有一真人在冀川,开口张弓在左边,子子孙孙万万年。”江南李王名其子曰“弘冀”,吴越钱诸子皆连“弘,字,期应图谶。及上受禅,而宣祖之讳正当之也。

杨文公谈苑

沙门宝志铜牌记谶未来事云“有一真人在冀川,开口张弓在左边,子子孙孙万万年。”江南中主名其子曰“弘冀”,吴越钱诸子皆连“弘,字,期以应之。而宣祖之讳正当之也。

六朝事迹编类卷下

(宝公)有铜牌记,多谶未来事云“有一真人在冀州,开口张弓在左边,子子孙孙万万年。”江南中主名其子曰“弘冀”,吴越钱诸子亦皆连“弘,字以应之。而国朝宣祖讳乃正当之。

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或录自《杨文公谈苑》,然《杨文公谈苑》所云显然出自《龙飞记》。而据《旧五代史》、《宋史·吴越钱氏世家》及《资治通鉴》等文献,名字连“弘,者乃吴越王钱之孙,非其子。《杨文公谈苑》、《六朝事迹编类》皆承袭《龙飞记》之误。

由上可见,宋朝“官史,以及野史笔记时加引录《龙飞记》文字,却回避述及《龙飞记》书名,其《龙飞记》部分内容,与官方宣称的“口径,不一,当是一重要原因。 hpkHU6j4doTPUY9Ku7hMMJGVi2JAJsH+RwvTYJxHXP0TRcfHLnOs6tvRVYzuX3/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