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主动顶球的人不会痛

在踢球时,被球“闷”了一下,从后面砸中了后脑勺,就会觉得很疼,但是当你看到了球,要主动去顶时,那又是另外一种感觉,不但不会被砸到,经常训练的话一点事都没有。

这是柳传志曾经对柳青说过的一段话。当时的柳青,正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不知道该继续坚持,还是就此放弃。

当时的柳青还是高盛的一名普通员工,最初选择加入投资银行,是因为在高盛两个月的学习经历,让她感受到投资银行是一个能迅速了解商业社会如何运作的行业。加入这个行业,就“有机会接触大量的企业,去琢磨企业家身上的特质,去判断企业业务模式的特点,去研究这些企业为什么会成功、失败”。

在说这段话时,柳青已经离开了高盛,加入了“滴滴出行”。回想起当时的那段经历,柳青依然还能感受到高强度的工作给身心带来的巨大压力。那时的她刚刚24岁,是一名刚刚拿到硕士学位的毕业生,她的工作地点在香港的长江中心,每天的生活几乎完全被工作填满。当看到镜子中的自己,柳青觉得那简直就是一张42岁的面孔。

柳青已经不记得自己度过了多少个加班的夜晚,常常在下班时,天色已经发白,手表的指针指向清晨5点。四个小时之后,就又到了上班的时间,她几乎来不及赶回家休息,即便是匆匆地补个觉,最多也只能睡两三个小时。

连续的工作也让她的意识偶尔模糊,有时候从公司大门口拦到一辆出租车,迷迷糊糊地坐上去,告诉司机自己要去长江中心,搞得司机一头雾水,她明明刚刚从长江中心的大门走出来。有时候刚走出家门,又会对司机报出自家的地址,这样的状况时有发生。

第一次做财务数据模型时,柳青几天几夜没有睡觉,好不容易做出了成品,却遭到了领导的一顿狠批。从那以后,每当要交财务数据模型时,柳青就会有无形的压力,不知道自己的作品会不会被领导认可。

加班到凌晨是经常的事情,柳青经常在凌晨1点钟的时候和一位同事兼好友在洗手间里抱头痛哭,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将压力宣泄出去一些。

就是在这个时候,柳青对自己从事的行业萌生了退意,她将自己的想法告诉父亲,于是父亲就对她说了本节开头的那一段话。

父亲的这段话让柳青如梦初醒,她终于意识到,领导的批评和否定其实并不可怕,这意味着自己还有进步的空间。所谓的困难与压力,不过是自己在吓唬自己,只要自己迎面痛击困难,困难也会在自己的面前退缩。

其实,领导对柳青的指正,都是因为一些细微的小错误。例如,四位以上的数字一定要加分隔符。如果某一个数字是自己假定的,就要标注成蓝色的字体。或者做图形时,颜色没有用对。再或者给领导语音留言时,没有用标准的格式留言,声音不够成熟稳重。

父亲的一番话让柳青明白,任何行业都需要专业的态度,工作久了,她更加发现,自己的专业能力,能够在无形之中让客户感到信服,这比对客户讲那些所谓的战略重要得多。

到后来,柳青甚至发现自己爱上了投资银行的工作,家人曾经希望她能从事一份比较轻松的工作,柳青反而没有兴趣。她在高盛一干就是十几年,不仅成了高盛历史上最年轻的董事总经理,更成了一个为团队“把关”的人。

与父亲一样,柳青是一个骨子里非常好强的人,父亲对柳青精神层面的影响非常大,因为好强,柳青希望人们看到的是她的成就,而不仅是把她当作柳传志的女儿。

只要谈到父亲,柳青的脸上总是会绽放出笑容。她认为,自己能够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是十分幸运的,因此,无论工作多忙,无论出差的地方有多远,要走多久,只要工作完成,她都会第一时间赶回家里,享受家庭的温馨。

柳青始终认为,如果不是父亲的培养,也许她不会拥有如今的性格和意志。父亲的培养让她受益终生。

从六岁起,柳青就知道自己有一个忙碌的父亲。当时,母亲也在联想工作,与父亲一同打拼,比柳青年长八岁的哥哥,几乎承担了父母的责任,每天要送柳青到学校上学。就连学校开家长会,坐在柳青座位上的“家长”,就是当时只有十几岁,自己也是个孩子的哥哥。

哥哥的照顾,让柳青感受到浓浓的亲情,这似乎是家族的精神,无论何时,永远将家人摆在第一位。柳青记得,在爷爷离世的那一天,奶奶在病床前陪伴,爷爷早已经不能说话,却在临终前给奶奶留下了一个饱含深情的法式亲吻。

这是浪漫而又庄严的告别仪式,每当柳青回想起这个画面,都会情不自禁地泪湿眼眶。

父辈之间的亲情同样深厚。在家里,柳传志是长子,下面还有三个弟弟、一个妹妹,除了妹妹在国外生活,三个弟弟的家和柳传志的家都在同一个小区里。所有的家人每个月都要在柳传志家里举办一次聚会,每到这个时候,在外面滴酒不沾的柳传志也会小酌几杯,之后就一直笑眯眯地看着大家喝酒、吃饭、聊天。

柳青觉得,这一刻的父亲仿佛变了一个人,仿佛不再是那个教导她顶住事业压力的人,而只是一个慈祥的父亲。

从父亲对母亲的态度上,柳青学会了什么叫作夫妻情深。他们在大学相识,相濡以沫多年,爱情早已演变成深厚的亲情。柳传志是个不喜欢打电话的人,可是只要和妻子打电话,就会煲起电话粥。在电话里,他会把自己发现的、经历的好玩的事情讲给妻子听,再听听妻子的评价和意见。如果柳传志出差,一定会给柳青布置任务,那就是经常回家陪伴母亲。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小,柳青就知道父亲是一个严格执行制度的人。因此,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柳青宁肯去联想的竞争对手康柏公司实习,也不能打破“子女不得在公司任职或实习”这个父亲制定的规矩。

遵守规矩的人,难免被说成不近人情。无论在公司里还是在生活中,柳青都是一个遵守规矩的人。即便最好的朋友求她办事,她也不会为了情面立刻答应下来,而是先考虑一下这样做是否会违背一些规矩。

表里如一,说到做到,柳传志这样要求自己,柳青也同样这样要求自己。只要是定下来的目标,事先一定会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就按照定下来的目标严格地执行。柳青为自己制定的目标不是盲目的,甚至还会在制定目标的时候为自己留下一丝余地,这些也是从父亲的身上学到的。

从事投资行业的时候,柳青从父亲身上学到了一个真理,那就是“不要光看被投资人说了什么,更要看他做了什么”。这是一条极其有用的原则,只要遵守这条原则,就会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小的时候,父亲并不会因为柳青年纪小,就纵容她说话不算数的行为。小孩子都有这样的毛病,明明说好了要做一件事情,却在最后关头反悔。柳青小时候也是这样,可只要被父亲发现,就免不了要挨一顿批评。

后来,她发现在“说到做到”这件事情上,父亲不只严格要求孩子,就连对妻子,要求也同样严格。一次全家人一同外出郊游,说好了9点钟出门,柳青和母亲拖延了一些,为此父亲还生了好大的气。

柳青的先生也是从事投资行业的,两个人在忙碌的时候,几乎变成两个“空中飞人”,三个孩子只能拜托父母来照顾。柳青的家里像公司一样,有完善的“后勤制度”,并且还有完整的管理流程和考评体系,家里的司机和保姆都会按照制度接受打分,再根据分数来获得奖金。

制定这套制度的人并不是柳青,而是她的父亲柳传志。有时候,柳青也希望在家里凭感情做事,例如想要给工作很出色的保姆发一些额外的奖金,可父亲却说什么也不同意,一定要按照“制度”来执行。就这样,即便是给保姆发奖金这样的小事,也必须得到父亲的允许。柳青觉得,自己身上那股“较真儿”的劲头,的确是和父亲一脉相承。

在高盛工作的十几年,柳青不仅学会了“主动顶球”,也学会了低调做人。她的同事鲜有人知道她就是联想集团董事长的女儿。在公司里,大家都习惯使用英文名字,因此很多人也都忽略了她也姓“柳”这件事情。

这也正是柳青希望的结果,对于她来说,“柳传志的女儿”这个身份,并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

“主动顶球”的结果,就是柳青在职场中变得越来越自信。在高盛时,她是一个成熟的投资人,每年在全国各地跑来跑去,一年至少要看五百多个项目。与她打过交道的企业家不计其数,柳青也学会了用不同的方式应对不同的人。

柳青欣赏中国的企业家,他们也都是会“主动顶球”的人,通过与这些人的接触,柳青发现,正因为他们的进取心和创业精神,才有如此多的成功企业。因此,在对这些企业进行投资的时候,柳青不会有太多的顾虑。

在工作中,柳青变得越来越喜欢交朋友,尤其喜欢交那些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的朋友。她虽然欣赏父辈的创业精神,却也知道有些老的思维和商业模式在日后未必完全适用。因此,她学着用更高的战略眼光看待问题,甚至提前预估一个行业是否有发展前景。

加入“滴滴出行”,也是源于柳青的“战略眼光”,因为与许多欧美的企业家打过交道,柳青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经验。这让她敢于去尝试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例如舍弃曾经拥有的一切,加入一个崭新的行业,一切从头开始。

柳青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父亲那一代的企业家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历史终归要翻开新的一页。”

于是,在2014年6月的一个晚上,在北京的一家小餐馆里,身为高盛亚洲区董事总经理的柳青和“滴滴出行”创始人程维做了如下的对话。柳青说:“如果不让我投资,我就给你打工吧。”程维竟然欣然答应,并正式开始为柳青的加入做起了准备。

在此之前,柳青代表高盛集团,想要对“滴滴出行”进行投资。可是一连三次见面,程维都拒绝了,因此才引发了上面的对话。

其实,柳青只是说了一句玩笑话,程维却并没有当作玩笑,这下轮到柳青惊讶了,她说:“到今天偶尔还会有不太真实的感觉,我从没想过自己人生当中如此重大的一个决定是这样拉开帷幕的。”

这是柳青人生中的第一次跳槽,并且一下就从一个行业跳到了另一个行业,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年,她已经36岁,对于一般人来说,尤其是对女人来说,早已没了从头开始的勇气。

为什么选择加入“滴滴出行”?也许柳青在2016年6月的移动互联网大会上公布的数据,就能给出人们答案:2015年,“滴滴出行”平台的订单数达到14.3亿,注册司机1 400万,每日路径规划90亿次,每日处理完成1400万次订单,每秒钟用车需求达到1000多次。

就在人们以为柳青加入“滴滴出行”之后交出了满意的答卷时,柳青却告诉人们另外一个数字,那就是“滴滴出行”如今做到的这些数据,只不过完成了城镇人口出行需求的1%。

中国的城镇交通出行市场,还有巨大的拓展空间,这才是柳青在未来的日子里要完成的目标。她说:“滴滴出行的目标并不是要从3800万的出租车出行里面找市场,而是要挖掘私家车的市场。为了保证随叫随到,按需匹配,滴滴采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

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开发市场,更能降低成本。这也是“分享经济”的一个核心特征。

有了“滴滴出行”这样一个交通出行软件,以及其提供的交通出行服务,人们在出行时再也不用考虑是否需要买一辆车,他可以和别人共用一辆车,省下了买车的钱,也就降低了交通出行的成本,正因如此,“滴滴出行”才有如此迅猛的发展,迅速被城镇中经常需要交通出行的人所接受并认可。

其实,“滴滴出行”所提供的服务并非没有参照物,Uber是国外最出名的交通出行软件之一,最初推向市场时,它只能提供豪车服务,并且租车的对象只是高级白领,而提供豪车服务的机构,也只能是那些汽车租赁公司。

如此狭窄的服务范围,自然很难在市场上广泛推广,因此,Uber意识到了分享经济的重要性,面向的受众从最初的高级白领,普及到更多的交通出行人群。不过,普及后的服务依然有局限性,那就是一辆车只对一个人服务,虽然用车的场景增多了,但本质上还是和出租车的性质差不多。

“滴滴”做到了将分享经济活学活用,2015年11月,“拼车”功能正式上线,乘客人数从一个变成了两个,这就提高了一辆车的使用效率。同时,“滴滴”还推出了“连环拼”功能,那就是如果司机的车上已经有一个乘客,可以在行驶的路途中再接一个乘客。当其中的一个乘客到达目的地之后,司机还可以在行驶途中再接上一个乘客。

只要有空座位,司机在顺路的基础上,就可以不停地接乘客,这样做不仅提高了车辆的使用率,更大大地降低了成本。

降低成本并不是“滴滴出行”的最终目的,在柳青看来,提高城市交通网络效率,才是“滴滴出行”的既定目标。

为了让有需求的人都能打到车,“滴滴出行”特别启动了一系列智能调度项目,不过,这一系列智能调动项目却与其他一些交通出行软件给出的方式有极大的不同。

一些交通出行软件通过利益驱动的方式调动司机的积极性,例如告诉司机,某个地方的价格已经调升到了近两倍,于是司机就会争相赶往那个地方,这又造成了另一种形式的供需不平衡。

在交通出行的早、晚两个高峰,的确容易出现这样的现象:有人为了尽快坐上车,愿意付出比平时高的价钱,而不愿意支付额外金额的人,就又面临着坐不到车的现实。

“滴滴出行”的智能调度项目根据全天不同的区域来分析预测整个城市的供需关系。通过对数据的计算,预测出未来一段时间之内,某个地区的交通会达到什么样的需求,需要多少司机赶往这个地点。

有人说,“滴滴出行”做到如今的成绩,柳青功不可没。因为“滴滴出行”已经从一个打车软件蜕变成了各大风险投资机构争相为其投资的互联网出行企业。柳青却认为,这只是对自我的一次挑战,无论那个“球”飞得多高,只要敢跳起来,与它硬碰硬,就不会被它打倒。至于未来的自己能跳多高,柳青也不知道,不过也有人对她做出了评价:“或许天空才是她的极限。” qiIQ73/yvTrxK50yowXhnYZgjmt52nNJuU7stW1iJraMhOYTnU+WRzIRRplXU7F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