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六章
|
国内政局稳定,只剩下梁师都还在北方作乱。此时,梁师都的势力已大不如从前。于是太宗派右卫大将军柴绍前去讨伐。梁师都不敌,慌忙向突厥求救。梁师都联合突厥攻击唐军,不料中了唐军的计谋,差点 全军覆没 。梁师都慌忙逃走。颉利接到战报,急忙发兵去救梁师都。突厥部队也不敌唐军,战败而归。最后,梁师都因粮草不足难以支撑,被其弟梁洛仁杀了。接着,梁洛仁率部投降大唐。自此,唐朝完成了统一。
突厥时来进犯,侵扰边境。突厥原本很是强盛,有十五个部落之多,但到颉利统治时渐渐衰弱,内部斗争非常激烈。突利镇压反叛部落战败,颉利将其治罪。突利心生怨恨,叛了颉利,投靠了大唐。颉利大怒,发兵攻打大唐。太宗本来念着刚刚定了盟约,内心里是不想动干戈的,无奈颉利主动攻打。于是太宗任命兵部尚书李靖为行军总管,领兵抵御颉利。贞观四年,李靖率大军大败突厥,颉利逃走,剩余将士投降了大唐。
颉利可汗带兵逃往碛石,不料遇到了李世绩大军。他慌忙逃进铁山,接着派使臣向太宗 谢罪 ,于是太宗命李靖前去迎接安抚。李靖看到诏书后,没有遵旨,而是联合李世绩共同进攻,颉利慌忙逃走,但其儿子和妻子均被杀。李靖班师回朝。
颉利逃到他的弟弟苏尼失那里。太宗知道后,又派李道宗前去追捕。颉利最终没有逃掉,被押回长安。太宗宽仁,不但没有治他的罪,反而赏赐了他。同时,对李靖、李世绩等人进行了封赏。
李世绩画像
自此,东突厥灭亡,十万多人投降了大唐。
贞观七年冬季,太宗宴请群臣。席间,太上皇命颉利跳舞助兴,颉利不情愿地跳了舞。颉利认为太上皇是在羞辱他,竟然抑郁成疾,不久便离开人世。颉利的弟弟苏尼尔听说哥哥去世,伤心过度,没过多久也与世长辞。东突厥的另一个首领突利在奉旨进京的途中暴病身亡。
东突厥灭亡之后,各个部落首领相继前来投降依附大唐,推太宗为天可汗。太宗同意了,之后,各部落投诚的文书上便盖了“天可汗”的印章。
贞观八年, 吐谷浑 进犯凉州,吐谷浑本来与唐朝有着盟约,但是此时吐谷浑可汗伏允已经年老。糊涂之余,他听从了天柱王的怂恿进军大唐。于是,太宗命李靖征讨,又令五大将军李道宗、侯君集等人协助。唐朝大军一路所向披靡, 长驱直入 ,一直打到伏允的营地突伦川。唐军 出其不 意 ,夜袭伏允的营地。伏允仓皇逃跑,唐军大胜。不久,伏允自杀,其子投降。太宗命伏允的儿子统辖原来的部落,并封为西平郡王。
李靖在出征吐谷浑时,长安发生了一件大事,唐高祖李渊病故辞世,享年七十一岁。唐朝举行 国丧 。高祖葬于献陵,庙号高祖,谥号大武后,陵寝高达六丈。
半年之后,又一场悲伤蔓延全国。长孙皇后病重,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太子李承宪守在皇后身旁。太宗和太子心里都很担忧。太子想要请求大赦天下,并请道士、和尚进宫做法消灾,这遭到长孙皇后的训斥:“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岂是人力可以改变的,大赦关系到国家律法,不能因我破坏法度。”
太宗得知此事,感念皇后仁德贤明,本意也想照太子的想法做,可是也遭到皇后的反对,此事便 不了了之 。长孙皇后临终时,与皇上诀别,劝诫太宗要好好任用贤臣房玄龄,明辨是非,亲贤臣,远小人。她还提出死后不要大葬。过了几天,长孙皇后病逝,享年三十六岁,后被追封为文德皇后,安葬在昭陵。
长孙皇后的温厚贤良广传后宫,她对待妃嫔的子女和自己的子女一样好,甚至更好。长孙皇后的女儿长乐公主出嫁之时,太宗本想嫁妆给得丰厚些,不料皇后却反对,魏征也进言:“皇后这是以礼引导皇帝呢!”长孙皇后爱好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还收集了女子得失的故事,编撰成《女则》,三十卷。皇后去世之后,有文官将《女则》奉上,太宗一见此书, 泪如雨下 ,心里对长孙皇后更加怀念。后来,他常常一个人站在高楼上,望着昭陵默默流泪。
长孙皇后育有三个儿子,分别是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晋王李治。太宗对三个儿子都特别宠爱。同时,太宗让其他的儿子吴王李恪等人分别任各府都督或者刺史。
太宗是历史上少有的明君,但是人无完人,他也有个大毛病——好色。因为好色,弟媳杨氏以及隋后萧氏都被纳入后宫。除此之外,还有一人,也正是这人,差点使得唐王朝不再姓李,这就是 大名鼎鼎 的武则天。
武则天本名不是武则天,则天是她登基为帝时的自称。她的乳名已经失传。武则天十四岁时已经艳名远播。不久,武氏被太宗招入宫中。太宗见武氏果真如传言中那样体态优雅,貌美如花,心下高兴不已,于是赐名为媚娘,封她为 才人 。太宗对武媚娘久宠不衰,却给李氏江山的统治埋下了祸患。
唐王朝的疆域辽阔,平定东突厥之后,西突厥以及西域各国都前来参拜依附。然而,天高皇帝远,有几个附属国表面上和和气气,暗地里却有着争斗。高昌国东邻吐谷浑,地处大唐与西域的咽喉。贞观四年,高昌王麹文泰入朝参拜太宗,得到了太宗的赏赐。麹文泰开始自大起来,在西域境内东抢西打,自居老大,对唐王朝的态度也变得傲慢无礼。太宗很是生气,就写信给 薛延陀 的真珠可汗,让他与唐军一起攻打高昌国。
太宗命候君集和薛万均领兵攻打高昌。麹文泰听说大唐派了十多万大军前来讨伐,吓得病死了,其子挑起大梁御敌。然而,根本抵挡不住唐军的猛攻,最终投降。候君集不依不饶,乘胜追击,连续攻下二十多座城池才罢兵还朝。
高昌国灭亡后,吐蕃番王 松赞干布 仰慕大唐威仪,派使臣来大唐请求和亲。这时,吐谷浑的藩王诺曷钵觐见太宗,说了吐蕃的坏话。太宗因此拒绝了和亲。
《步辇图》,阎立本绘,内容是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
松赞干布大怒,立即发兵攻打吐谷浑。诺曷钵接到战报,自知不是对手,连忙逃往青海,并向大唐发了求救文书。太宗只得再派候君集领兵攻打吐蕃。松赞干布在围困松州城时,大唐援军抵达。候君集大破敌军,松赞干布兵败请罪。接着,他又提起和亲之事,于是太宗就命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亲。
西域刚平,突厥却再起战事。太宗命东突厥的贵族阿史那思摩返回旧地。薛延陀乘其不备,进军攻打。东突厥百废待兴,在这种情况下,阿史那思摩抵挡不住薛延陀的大军,只得向大唐求救。太宗派李世绩等人领兵援救。李世绩带领大军杀向薛延陀,先小败后大胜。薛延陀将领大度设逃脱,五万多人投降。
不久,薛延陀的真珠可汗派使臣突利设前来进贡,并希望和亲。太宗同意了,把新兴公主下嫁薛延陀。这时,大臣契苾何力密奏太宗,真珠可汗脾气暴躁,不宜和亲。太宗听后,也有意反悔,却顾虑到君无戏言。于是,契苾何力献计,可让真珠可汗亲自迎亲,他必定不敢前来,毁约便 名正言顺 了。太宗依计行事了。
真珠可汗接到诏书,竟然亲自前来。太宗本来还担忧该怎么办,不料因为路途遥远,真珠可汗没有如期而至,于是太宗趁机毁约了。真珠可汗很是不悦,无奈是自己失约。虽然和亲不成,但双方依然结盟。太宗大喜,厚赏了薛延陀。
【释义】 整个军队全部被消灭。比喻事情彻底失败。
【语出】 《旧唐书》:“官军皆为其所败,荆南节度使张伯仪全军覆没。”
【例句】 顾炎武《日知录》:“太监郭敬监军,诸将悉为所制,师无纪律,而宋濂朱冕全军覆没矣。”
【释义】 长驱:不停顿地策马快跑;直入:一直往前。指长距离不停顿的快速行进。形容进军迅猛,不可阻挡。
【语出】 曹操《劳徐晃令》:“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直入敌围者也。”
【例句】 郭沫若《北伐途次》:“我根据数日来的长驱直入,满相信着先头部队是已经进入了武昌。”
【释义】 其:代词,对方;不意:没有料到。趁对方没有意料到就采取行动。
【语出】 《孙子》:“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例句】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今日是年晚,此老必定在家,须乘此时调兵围住,出其不意,方无走失。”
【释义】 了:了结,结束。用不了结的办法去了结。指把事情放在一边不管,就算完事。
【语出】 叶少蕴《避暑录话》:“唐人言冬烘是不了了之语,故有‘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是鲁公’之言。人以为戏谈。”
【例句】 叶圣陶《小病》:“刚才的争论就这样不了了之。”
【释义】 眼泪像雨水似的直往下流。形容悲痛或害怕之极。
【语出】 陆游《闻虏乱有感》:“有时登高望鄠社,悲歌仰天泪如雨。”
【例句】 冯梦龙《喻世明言》:“眼盻盻看着他人去了,自己不能奋飞,万箭攒心,不觉泪如雨下。”
【释义】 鼎鼎:盛大的样子。形容名气很大。
【语出】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你一到京打听人家,像他这样大名鼎鼎,还怕有不晓得的。”
【例句】 梁启超《格致学沿革考略》:“当时有华灵毡士者,大名鼎鼎之学者。”
【释义】 名:名分,名义;顺:合理、顺当。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语出】 《论语》:“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利。”
【例句】 郑德辉《倩女离魂》:“待小生得官回来,谐两姓之好,却不名正言顺。”
表示向人认错,请求原谅的意思。谢罪在古文中的意思是道歉。贾谊《新书·淮难》:“淮南王来入,赴千乘之君,陛下为顿颡谢罪皇太后之前。”
吐谷浑(285―663),中国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国名。本为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支,是西晋至唐朝时期位于祁连山脉和黄河上游谷地的一个古代国家。
国丧旧指皇帝、皇后、太上皇、太后的丧事,在一定的时间内禁止宴乐婚嫁战事,以示哀悼。
《女则》一书为唐太宗的原配妻子长孙皇后所著。长孙皇后在病中著《女则》十卷,书中内容是采集古代女子卓著的事迹汇聚在一起,以告诫自己所用。
才人指的是中国古代宫廷女官的一种,兼为嫔御。
薛延陀,中国北方古代民族。亦为汗国名。原为铁勒诸部之一,由薛、延陀两部合并而成。最初在漠北土拉河流域,从事游牧,役属于突厥。
松赞干布是吐蕃王朝的立国之君。在位期间平定吐蕃内乱,极大扩张了吐蕃王朝的版图,使吐蕃成为青藏高原的强国。确立了吐蕃的政治、文化、军事、经济、法律等制度,从唐朝和天竺引入佛教、从唐朝引入科学技术以及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