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天下初定

与东征同时进行的是,李孝恭、李靖南下讨伐萧铣。萧铣本是梁宣帝萧詧的曾孙,他被部下推举为梁王,改元鸣凤,后自称皇帝。萧铣手下良将杨道生,发兵夺取南郡。同时,萧铣夺取了豫南。自此,萧铣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拥兵达到四十余万。但是随着时间变化,萧铣部下的功德高低不同,每个人开始有了些小算盘,渐渐开始 分崩离析 。萧铣的势力逐渐衰落。

此时,萧铣正休养生息,发展农业,国内没有军事战乱,便放松了军事训练。李靖趁此机会大举来攻。萧铣果然抵挡不住,他的援兵也被李靖设计吓退。最终,萧铣不得不投降。萧铣还算是个良善之人,投降之前他向唐军请求进城不能烧杀抢掠,保证百姓的正常生活不受干扰。李靖看他真心为百姓,便答应了他的请求。

接着,萧铣被杀,其余部将投降,南方平定。

李世民击败刘黑闼后,继续讨伐徐圆朗。正要攻打兖州之时,朝廷使臣到来命他回京。李世民将军事交由李元吉负责。他回到长安,拜见高祖,说明继续攻打的有利条件。高祖勉强同意。李世民返回前线,率领军队, 一鼓作气 攻下了十多个城池。然而,李渊又下诏让他班师还朝。李世民不能违抗圣旨,命淮安王李神通和行军总管李世绩继续进军,自己则回了长安。

刘黑闼逃到突厥后,借了兵,然后杀了回来。李神通 猝不及防 ,刘黑闼连续攻下定州、瀛州,唐朝刺史马君武被杀。李神通向朝廷求救,李渊派淮阳王李道玄出兵讨伐。然而,李道玄没有作战经验,中了刘黑闼的埋伏,吐血身亡。接着,刘黑闼的军队一路猛攻,攻克了许多城池。这时,李渊因对李世民有猜疑,不愿让他带兵出征。太子李建成主动 请缨 ,李渊便封他为山东道行军元帅,征讨刘黑闼。

说起李渊对李世民的猜疑,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李世民广交好友,其中有十八位文豪,包括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全部是文学馆学士,李世民闲暇之际与十八学士讨论学术。另一方面,李世民天资聪慧又屡建奇功,得李渊赏识。因此,他遭到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妒忌,李建成和李元吉为使李世民失宠,暗中贿赂李渊的张、尹两位宠妃,让她们吹枕边风,诋毁李世民。久而久之,李渊对李建成、李元吉亲近,反而疏远了李世民。

李建成等人来到魏州昌乐,刘黑闼来攻。魏征献计:“我们将上次抓到的刘黑闼将士的家眷释放,让那些残兵败将看到希望,他们就不会忠心追随刘黑闼了。如此,敌人军心必散!”李建成依计行事,果然,刘黑闼的部队不断散去。再加上粮食吃紧,刘黑闼不得已趁夜逃走。中途,刘黑闼的军队不断遭到袭击,最后大部分士兵放下武器投降了。一路磕磕绊绊到了饶阳,刘黑闼仅剩下百余人。饶阳刺史是太子的人,他一边安抚刘黑闼,一边派人禀报太子。最终,刘黑闼被抓。李建成担心运送刘黑闼途中被劫,就下令将刘黑闼就地斩首。刘黑闼一死,徐圆朗等人成了一盘散沙,不久都被剿灭。

杜伏威与辅公祏是活跃在江南地区的另一支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后来,杜伏威投降了大唐。武德五年,杜伏威被召,前往长安。临行前,他对辅公祏和王雄诞说:“我到长安,若有官职,你们也可同去,否则,便不要放下武器。”武德六年,辅公祏在丹阳称帝,国号宋,年号天明,聚众十余万。李渊得知此事,命赵郡王李孝恭率领水军剿匪,又派岭南道大使李靖、怀州总管黄君汉、齐州总管李世绩分别出兵宣州、谯亳、准泗,征讨辅公祏。辅公祏不断战败,城池连续失守,最后据守丹阳。接着,博望山、青林山连续失守,李靖率众直抵丹阳,辅公祏 胆战心惊 ,无心守城,带着家眷逃跑了。李世绩连夜追击,终于在武康捉住了辅公祏,并把辅公祏送往丹阳。接着,辅公祏被杀,他的首级被送往长安。李渊听闻辅公祏被灭,大喜,封李孝恭为东南道行台右仆射,李靖为行台兵部尚书。

李靖画像

武德七年,中国已经基本统一,只剩下梁师都还在北方叛乱。高祖决定休养生息,整顿朝纲,修官阶,定学制,改刑法。官阶大致沿用隋制,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之下是尚书、门下、中书、秘书、殿中、内侍六省;再次御史台,往下还有太常、光禄等官职。同时,还设置了东宫、王公、公主的下设官职。文官、武官都是从一至九品,文官二十八阶,武官三十一阶。学制共六种: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 、律学、书学、算学,隶属国子监。刑法在沿用隋朝不赦之罪以及 五刑 八议 的同时,又定了十二律,重修了租、庸、调法。

朝廷整顿纲纪 如火如荼 ,这时,庆州传来都督杨文干造反的军报。这杨文干造反实则与太子李建成有很大关系。原来,杨文干曾是太子东宫的宿卫,与李建成关系颇好。李建成多次迫害李世民他都有参与。李渊到仁智宫小住,让李建成留守,李世民、李元吉随行。李建成决定借此机会除去李世民,便暗中命令郎将朱焕和校尉桥公山联络杨文干,让杨文干起兵里应外合进行暗杀。不料,朱焕怕事情败露,就向李渊告密。李渊大怒,下诏召回杨文干,杨文干担心被杀,就起兵造反。李建成也因此被李渊下令监禁。

杨文干造反一事就在眼前,高祖连忙找到李世民商量破敌之计。李渊让李世民亲自出兵,并许下太子之位。李世民奉命出征。如其所料,杨文干的人马听到李世民亲征,心惊胆战,有人杀了杨文干,投降了李世民。然而,李世民班师回朝后,李渊未提重立太子之事。原来李元吉在李世民出征时贿赂妃嫔,妃嫔求情,高祖被迷惑,就放了李建成。李世民知道其中变故,一笑而过。

武德四年至七年,突厥屡次进犯,出没不定, 防不胜防 。有人劝高祖迁都,高祖同意了,李世民不赞同,他要求领兵前去攻打突厥。李渊认为可以,就取消了迁都的打算。不料,李建成又勾结妃嫔诬陷李世民。说李世民明表面上说是攻打突厥,实际是想掌握兵权以谋天下。李渊又猜疑起来,派兵之事暂且搁浅。几天之后,边境又传来急报说突厥大举进犯,李渊赶紧命李世民和李元吉带兵出征。

李世民带兵到达幽州,突厥的颉利和突利联合进兵。李世民利用突利和颉利 貌合神离 、相互猜疑的矛盾,暗中写给突利一封书信,希望攻打颉利时他不出兵,突利答应了。

李世民率军攻打颉利,颉利召突利商量。突利以天降大雨不适合出战为由,阻止出战,并提出讲和。于是,颉利派使臣见李世民,双方定好盟约,分别退兵。

然而,突厥不讲信用,不久又开始侵扰边境。两国再度交恶。李渊命李世民出兵蒲州,李靖出兵潞州。两路大军准备合力夹攻,这时又传来突厥求和的消息,于是双方再次撤兵停战。

必考成语背背佳
分崩离析

【释义】 崩:倒塌;析:分开。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语出】 《论语》:“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例句】 毛泽东《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战争使全国分崩离析的局面变成了比较团结的局面。”

一鼓作气

【释义】 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语出】 《左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例句】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初听这话,还是一鼓作气的。”

猝不及防

【释义】 猝:突然,出其不意。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防备。

【语出】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既不炳烛,又不扬声,猝不及防,突然相遇,是先生犯鬼,非鬼犯先生。”

【例句】 篮球比赛中,乙队的新战术让甲队猝不及防,甲队大败而归。

胆战心惊

【释义】 形容十分害怕。

【语出】 无名氏《碧桃花》:“不由我不心惊胆战,索陪着笑脸儿褪后趋前。”

【例句】 吴承恩《西游记》:“三藏见说,又胆战心惊,不敢举步。”

如火如荼

【释义】 荼:茅草的白花。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盛,气氛热烈。

【语出】 《国语》:“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旗,素甲,白羽之缯,望之如荼。……朱羽之矰,望之如火。”

【例句】 巴金《家》:“过了两年‘五四运动’发生了。报纸上的如火如荼的记载唤醒了他的被忘却了的青春。”

防不胜防

【释义】 防:防备;胜:尽。形容防备不过来。

【语出】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这种小人,真是防不胜防。”

【例句】 鲁迅《致杨霁云信》:“叭儿之类,是不足惧的,最可怕的确是口是心非的所谓‘战友’,因为防不胜防。”

貌合神离

【释义】 貌:外表;神:内心。表面上关系很密切,实际上是两条心。

【语出】 《素书》:“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

【例句】 郭沫若《涂家埠》:“但一从我做了他的党代表之后,便由‘志同道合’一变而为‘貌合神离’。”

文史百科连连看
请缨

请缨是指一根长缨,比喻主动请求担当重任。《汉书·终军传》:“南越与汉和亲,乃遣(终)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而致之阙下。”

东宫

东宫是太子的住处,借指太子。

国子学

国子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

太学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太学的建立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四门学

四门学是国立学校名。唐时隶属于国子监,设士、助教各六人,直讲四人。

五刑

五刑包括:(1)笞刑。以十为一等,分五等,即从十到五十下。(2)杖刑。以十为一等,分五等,即从六十到一百下。(3)徒刑。刑期分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五等。(4)流刑。里程分两千里、两千五百里、三千里三等。(5)死刑。分绞和斩二等。

八议

“八议”指中国封建刑律规定的对八种人犯罪必须交由皇帝裁决或依法减轻处罚的特权制度。这八种人是: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 q8WHjk8frql7kOez4iMn799exG03IKbLfU87KLo9xWUaprg70KfkMMsUpactSmj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