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章
决战张士诚

陈友谅的部下张定边正围攻朱元璋,这时一支冷箭忽然射来,正中右额。射箭之人正是朱元璋部下,常遇春。这时,俞通海也奋勇杀来。张定边受伤,又见敌军援兵陆续赶到,只好挥船退兵。朱元璋趁势杀出,俞通海、廖永忠等人火速追杀张定边。张定边身中数十箭,却仍活命逃走。此时已是日暮时分,朱元璋 鸣金 收兵,感慨良将韩成 杀身成仁 ,又叹惜刘基没有从军随行,于是命徐达和刘基替换,请他星夜前来。

过了几日,刘基没来,陈友谅倒是再次气势汹汹而来,朱元璋部下多半不敌败退,朱元璋气得连斩十几个队长。这时,江上飘来一叶扁舟,原来是刘基带着一道一僧前来拜见。道人名叫张中,自号铁冠道人,曾说朱元璋龙瞳凤目,有帝王之相。另一僧人名叫周颠,建昌人氏,在西古佛寺栖身,能预知后事。朱元璋大喜,忙问破敌之道。刘基主张火攻,朱元璋却担心江上风向不定,恐会棘手。铁冠道人忽然大笑说:“真人出世,还怕天道不来相助吗?”于是断言黄昏时分便有东北风。朱元璋于是求问陈氏存亡,周颠说:“ 紫微星 有黑气侵犯,但旁有解星,不足为虑。”说罢,这二人又称刘先生料事如神,有他相助自能逢凶化吉,于是便要告辞。朱元璋知道不可强求,于是便请二人自便。刘基又献计于朱元璋,朱元璋听后大喜,于是进舱吩咐一番。

待天色暗淡下来时,江面忽然刮起了阵阵东北风。陈友谅远远见江中来了七艘小船,正顺风前进。陈友谅料定是敌军进犯,于是率军搭弓射箭。谁知船上士兵竟然屡射不倒,待到再细看时,原来是戴头盔、着铠甲的草人。正在惊疑间,忽然敌船中抛来硫黄、火药等物,刹那间,大船火光四起,烈焰腾空,全部点着了。陈友谅士兵们赶忙扑火,怎奈风疾火烈,无论如何也扑不灭。陈友谅心慌意乱间,常遇春又领兵杀来,不一会儿工夫,陈友谅的两个弟弟战死。陈友谅自知不敌,只好麾兵西逃,烧死、溺死、杀死的士兵不计其数。

陈友谅 劫后余生 ,不免咬牙切齿,于是同诸将商议:“朱元璋实在诡计多端,我见他的战船船身是白色,明日我们合力围攻白船即可,不杀了他,难泄我心头之恨!”及至第二日,陈友谅领兵来战,只见满眼都是白色战船,兵士们无奈,只能硬着头皮上前作战。朱元璋正在督战,这时刘基大叫:“主公快换船!”朱元璋也来不及细问,就改换另一只船,刘基也跟着跳了过去,口中还高兴地念道:“难星已过!难星……”话还未说完,朱元璋原来的船只一声炮响,炸了个粉碎,朱元璋又惊又喜。原来,陈友谅高坐舵楼,认出朱元璋乘坐的船,忙命人炮轰,料定他必死无疑,后来又见他督兵前来,不觉大吃一惊。

此时,朱元璋的将士们士气大振,勇气倍增,刀兵水火面面俱到。陈友谅被打得狼狈不堪,幸有张定边舍命保护,才突出重围,退居鞋山。陈友谅又冒死偷渡到湖口,朱元璋紧追不舍。这时张铁冠驾着扁舟,唱歌前来,笑着说:“陈友谅已死!”朱元璋说:“你可不要大话,他还没死!”张铁冠哈哈大笑,二人正在调侃之间,有人前来禀报,说陈友谅逃往泾江,被泾江的士兵一箭射穿脑袋,已经丧命!张铁冠笑说:“怎么样?”于是划桨而去。

朱元璋派人捉拿俘虏,共获几千人,其中有陈友谅的长子陈善和妃子阇氏,据说张定边带着陈友谅的尸体和陈友谅的次子逃往武昌去了。朱元璋班师回到应天,大摆宴席,论功行赏,欢庆了好几日。次年,即元朝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即吴王位,设立百司官员,任李善长为左 相国 ,徐达为右相国,刘基为 太史令 ,常遇春和俞通海为平章政事,汪广洋为右司郎中,张昶为左司都事。又勉励文武百官们正纪纲、严法令,以元朝为鉴, 励精图治 ,以谋大业。

武昌一直久攻不下,吴王朱元璋决定再次亲征。到达那里后,朱元璋察看地形,发现城东有一座高冠山,汉兵以此为天然屏障,驻扎在那里,于是决定攻破此山,以便俯瞰武昌,掌握城中一举一动。这时,傅友德请军领命,挑出五百名精锐,一鼓作气,夺下高冠山。又过了一天,探子回报说汉将张必先带兵前来支援,已经到达夜婆山。朱元璋于是召常遇春入帐,密授一计,常遇春领命而去。果然五天之后擒获张必先。

朱元璋将张必先推到城下,劝城中守将们赶紧投降,以免两军交战, 血流成河 。张定边问张必先如何被擒,只听张必先回答说:“不必多说了,气数已尽,兄弟还是尽快投降吧!”朱元璋派人入城招降,陈理带着张定边等人前来归降,陈理年纪尚幼,跪在那里,浑身颤抖。朱元璋不禁恻隐,将他扶起。后来,朱元璋在武昌设立湖广行中书省,封陈理为归德侯。

陈友谅毙命,接着就到了张士诚。张士诚此时属地辽阔,声势浩大,也因此妄自尊大,让部下对他歌功颂德,自称吴王。随后又建府第,置官员。任命弟弟张士信为左丞相,妹夫潘元绍为参谋。但是张士信荒淫无度,整日吃喝嫖赌,无恶不作。

朱元璋回到应天后,任命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统率二十万大军讨伐张士诚,且严令不得妄杀一人,不得抢掠百姓,不得掘张士诚祖坟,二将领命。朱元璋又向二人部署进军策略,避开张士诚的老窝平江,先剪其羽翼,除去湖州张天麟和杭州潘原明。又另派李文忠攻打杭州,华云龙进军嘉兴,同时发兵以制敌。

徐达和常遇春二人统兵从太湖攻向湖州,所到之处战无不胜。张士信驻守昆山,闻风而逃。张天麟听说徐达前来攻打,忙命黄宝和陶子宝等人分道迎战。很快,黄宝被擒,陶子宝不战而退。徐达围兵湖州,湖州援将李伯昇派荻港入城,安定人心,徐达立刻派兵截击援军。忽又来报张士诚的部将吕珍及五太子等人,带兵六万,已到了城东。来者都是骁勇悍将,五太子更是短小精悍。常遇春于是嘱咐徐达围城,自己前去截兵。徐达同意,分兵十万协助常遇春。

常遇春听闻张士诚的妹夫潘元绍送粮到达乌镇,于是发兵偷袭,大捷而归。五太子因屡战屡败,气急之下攻打常遇春的大营。二人对接,士兵们个个奋勇,人人当先,双方厮杀,异常激烈。常遇春略逊一筹,差点兵败,正在此时,薛显火速领兵赶到,顺风纵火,将五太子的兵船烧了个乌黑。五太子落荒而逃,回营后与吕珍等人面面相觑,终于决定投降,李伯昇和张天麟见状,知道已是穷途末路,也只好交出降书。徐达入城,拿下湖州。

湖州沦陷,张士诚急得搓手顿足,后又传来杭州、嘉兴沦陷的消息,不由得魂不守舍。此后吴江沦陷,参政李福和知州杨彝也已经归降敌军。这时,徐达、常遇春和郭兴等人分驻葑门、虎丘和娄门等处,各军声势赫赫,张士诚带着一班勇胜军严防死守。这勇胜军个个剽悍,张士诚称他们为“十条龙”。他们确实个个身手不凡,徐达等人昼夜猛攻,仍然不能得手。俞通海见平江如此难攻,不禁 义愤填膺 ,率先猛扑,谁知身中数箭,重伤而返,不几日就死去了,朱元璋悲痛不已。

转眼几个月过去,张士诚急不可耐,竟然带兵袭击常遇春大营。常遇春事先得知,与王弼会师,赶去与张士诚军兵对接。常遇春部下杨国兴战死,士兵们心生畏惧,王弼见状,立刻身先士卒,一马当先,挥刀冲入敌阵,敌人被打得七零八落,常遇春乘机掩杀过去,竟将张士诚的人马逼入沙盆潭。张士诚连人带马陷入潭中,差点丧命。待救到岸上时,十条龙只剩一条,张士诚狼狈回营,捶胸顿足,号啕大哭。

这时,有位客人求见,告诉他以天数,劝他早从天命,自取多福,或许还能当个万户侯。客人说罢告辞,张士诚沉思良久,踌躇了一个晚上,决定拼命杀敌,当即带兵冲出胥门,被常遇春杀退。这时,张士信督兵守城被炸死,熊天瑞不敌常遇春,葑门大破;守将唐杰、周仁、徐义、潘元绍等人已无招架之力,先后投降。张士城逃回城内,徐达等人继续追杀。只见张士诚的宫中烈焰升腾,红遍天空。张士诚大势已去,妻子刘氏知道气数已尽,怕辱名节,悬梁自尽。张士城穿着龙袍,也吊死梁上。李伯昇破门而入,救下张士诚,张士诚竟又活了过来,被送往应天,后趁人不备,又自缢身亡。

张士城于元至正十三年起兵,二十四年自封吴王,二十七年缢死金陵。朱元璋为他殓葬,除熊天瑞斩首外,其他降将均被免罪。又改平江为苏州府,封李善长为宣国公,徐达为信国公,常遇春为鄂国公,其他将士也都一概论功行赏。

必考成语背背佳
杀身成仁

【释义】 原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或为了崇高的理想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语出】 《论语》:“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例句】 闻一多《文艺与爱国——纪念三月十八》:“若得着死难者的热情的全部,便可以追他们的踪迹,杀身成仁了。”

劫后余生

【释义】 经历灾难之后幸存下来的人。

【语出】 丘逢甲《寄怀许仙屏中丞四首》:“归飞越鸟恋南枝,劫后余生叹数奇。”

【例句】 这场地震之后的劫后余生者们,从此更加珍惜生活的美好。

励精图治

【释义】 振奋精神,设法把国家治理好。

【语出】 《汉书》:“宣帝始亲万机,励精为治。”

【例句】 马致远《青衫泪》:“励精图治在勤民,宿弊都将一洗新。”

血流成河

【释义】 形容被杀的人极多。

【语出】 《旧唐书·李密传》:“尸骸蔽野,血流成河,积怨满于山川,号哭动于天地。”

【例句】 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零九回:“须臾血流成河,顷刻尸如山积。”

义愤填膺

【释义】 胸中充满了正义的愤恨。

【语出】 江淹《恨赋》:“置酒欲饮,悲来填膺。”

【例句】 姚雪垠《李自成》:“畿辅士民,屡遭虏骑蹂躏,莫不义愤填膺,恨之切骨。”

文史百科连连看
鸣金

中国古代战争的一种作战信号,以敲击锣鼓或其他金属制品为指挥军队的作战方式,可代表进攻、停止或撤退。

紫微星

紫微星号称斗数之主。五行属土,主管官位、威权。古来的研究者都把紫微星当成“帝星”,所以命宫主星是紫微的人就有帝王之相。

相国

汉朝廷臣最高职务,战国时称为“相邦”,曾有一段时间相国名称成为萧何、曹参二人的代名词。后代对担任宰相的官员,也敬称相国。

太史令

也称太史,官职名,相传夏代末已设此职。西周、春秋时主要掌管起草文书,记载史事,编写史书、祭祀等,为朝廷大臣。明、清两代,均称其为钦天监,修史则归于翰林院,所以翰林亦有“太史”之称。

参政

官名。为宰相之副,即参知政事。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明朝在各省布政使下设左右参政,分领各道。

葑门

位于苏州城东,初名封门,以封禺山得名。又因为周围多水塘,盛产葑(茭白),于是改为葑门。1936年门楼被拆除,20世纪50年代初城门被拆除。 43wEUdLa8eTdz4g54tkIZzD3m9vK1YxWPCYYNyuBXAl9/Gd40CPmDdLze+MJsSk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