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为什么是他?为什么是她?
爱的冲动与伴侣选择

两个人的相遇就像两种化学物质接触,一旦发生了反应,两者皆发生改变。

——卡尔·荣格

“只需一眼,我已无言,笨嘴拙舌,浑身哆嗦,肉躯之下,暗火烧灼。”两千五百年前,生活在希腊莱斯博斯岛的诗人萨福将这样几句诗作为一首歌颂爱恋的诗的开篇。

浪漫的爱、执拗的爱、热烈的爱、身陷爱河、深深迷恋,或者随便怎么形容——几乎所有人都懂这种感觉,那种幸福感,那份煎熬,那些个无眠之夜与坐立难安的日子。被喜出望外或惴惴不安的情绪所包围,你在课堂或办公室里做着白日梦,忘记取外套,开车时错过拐弯的路口,频频查看手机,心里盘算着该说什么好——就像着了魔似的,期待着下一次与“他”或“她”邂逅。而后,当你们重逢时,他哪怕最微小的动作都能令你的脉搏停止跳动;她的笑容令你神魂颠倒。你做傻事,说痴话,捧腹大笑,晒自己的糗事,整晚不停说话,拂晓时还在踱步,不时与爱侣又抱又亲——你已深陷狂热,喘不过气来,沉醉于无比的幸福之中,整个世界都已抛之脑后。

◆◆◆◆

尽管自耶稣基督诞生以来,成千上万的诗歌、歌曲、书籍、歌剧、戏剧、芭蕾舞剧、神话和传说均将浪漫爱情作为素材,尽管无数男女曾抛下家人朋友,因爱自杀或是杀人,为伊消得人憔悴,科学家却很少对这种情感进行必要的研究——这种情况直至最近才改变。

有人认为,爱慕是一种受到阻遏与拖延的性冲动,但弗洛伊德并不认可。哈夫洛克·蔼理士将异性相吸称为“有性加持的友谊”,这种对爱慕的描述令人无法苟同。许多人认为,浪漫爱情是神秘、无形、难以解释,甚至是神圣的体验,自然法则解释不了,学者也琢磨不透。

然而,现如今,有关这种情感的科学数据正不断聚积。

坠入爱河

眼下,异性相吸常常与一系列心理、行为和生理特征相关 。这方面的数据收集工作始于多萝西·滕诺夫在其著作《爱与纯爱》( Love and Limerence )中对这一疯狂情绪的经典剖析

滕诺夫围绕浪漫爱情拟了大约二百道题,然后在康涅狄格州港桥大学内及其周边向四百名男女进行询问,看他们对这二百道题的反应,是选对还是选错。后续她又另找了几百人回答问卷。从这些受访者的答案入手,再结合他们的日记和个人经历,滕诺夫发现“恋爱中”的人存在一些共性,她称其为“纯爱”。

浪漫爱情的第一个戏剧性元素就是开端,即某人对你有了“特殊的意义”。你的目光锁定在他(她)身上,科学家管这种现象叫作“突出性”。这可以是指对一个老朋友有了新的认识,抑或是他变得十分陌生。不过正如滕诺夫的某位受访者所言:“我的整个世界都变了,有了一个新的中心,这个中心就是玛丽莲。”

浪漫爱情后来发展了一套以“入侵式思维”为首的特色模式。对于爱慕对象的种种想法逐渐闯进你的脑袋。他说过的某件事萦绕在你耳畔,你看着她微笑的样子,回忆起她说过的话、某个特别的时刻、某句不动声色的暗讽——并乐在其中。你好奇心上人会如何看待你正在读的书、刚看过的电影和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而你俩共度的每一段短暂时光都变得沉甸甸的,供你在闲暇时细细品味。

一开始,这些突如其来的遐想会不期然地出现。但很多人表示,随着痴迷程度的递增,他们每天要花上百分之八十五甚至将近百分之百的时间夜以继日地沉湎在这种思维活动中,宠溺那个特定的人。的确,伴随这种依恋情绪,恋人们会失去关注其他事物的部分能力,比如日常任务、工作、学业,注意力也会越来越不集中

此外,他们渐渐将目光聚焦到心仪对象最为琐细的方面,并通过所谓的“结晶化”过程放大这些特质。“结晶化”与理想化不同,仰慕者确实知道偶像的弱点所在。事实上,滕诺夫的所有受访者都能细数心上人的缺点,但却对此视而不见,或是说服自己这些缺点恰恰独特而迷人。正如乔叟所言,“爱情是盲目的”。

滕诺夫的受访者都会做“爱情白日梦”,这其中出现最多的三种感受分别为渴望、期盼和不确定感。但凡心上人给了哪怕一丁点积极反馈,追求者就会在连着几天“发梦”时反复回放这些珍贵片段。而如果他(她)拒绝了某人的表白,不确定感可能转化为绝望与无精打采(也被称为“快感缺失”)。追求者会一直闷闷不乐、陷入忧思,直至为此次挫败找到理由并再度发起追求。

主要的刺激因素有逆境和社会障碍,它们对罗曼蒂克激情与渴望具有促进作用——我给这种现象取名为“挫折的诱惑” 。当与心上人分开时,爱慕者还要遭受分离的焦虑。所有这些焦虑和狂喜背后则藏着深深的忧虑。一位二十八岁的卡车司机说出了绝大多数受访者的心声:“我感觉自己非常紧张。”他说道,“这有点像怯场,仿佛正登台面对观众。去她家找她时,按门铃的手会抖;给她打电话时,我感觉自己太阳穴的跳动声比电话铃声还要响。”

神经紧绷(轻躁狂)是浪漫爱情的另一个核心特质。着了迷的恋人表示自己有过身体发抖、面色苍白、脸红、全身虚弱、过度笨拙、说话结巴等迹象,此外还伴有一种或多种交感神经系统反应,包括出汗、痉挛、心悸和寝食难安等症状。

有些人甚至感觉丧失了一些最基本的身体机能与技艺。十九世纪,法国小说家司汤达将这种感觉描述得非常到位。回忆起他与所爱之人共同漫步的那些午后时光,他这样写道:“每每我向莉诺伸出手臂,总觉得自己要摔倒了,不知该怎么走路。”

害羞、期待、害怕遭拒、渴望对方“投桃报李”,以及想要获得这个特殊之人的强烈动机,是浪漫爱情的其他主要感受。恋人很容易吃醋,有些人为了保护刚刚开始的恋情,不惜走极端,动物行为学家称之为“保卫配偶”

总之,滕诺夫的受访者传递出了无奈的情绪,不由得让人觉得这份执着缺乏理性、不由自主、没有计划且不受控制。一名五十岁出头的商业主管在谈及他的办公室婚外情时如下写道:“我越来越觉得,对于艾米丽的爱是一种生物性、本能般的行为,它不受意愿或逻辑的控制……它指引着我。我拼命想要挣脱它,降低它对我的影响,想办法排解(比如通过性行为),一方面否定它,一方面又享受它。还有,没错,真该死,我希望她有所表示!尽管我很清楚艾米丽与我绝无可能一起过日子,但还是会着了魔似的想着她。”

浪漫爱情看似是一系列激烈情感的总和,就像坐过山车一样,从高到低,起伏不定。心里牵挂着的唯一的那个他(她)左右着你的言行,以至于你对身边一切熟视无睹——包括工作、家庭和友情。

而这种不由自主地将念想、情感与动机拼凑起来的做法与性的关系并不紧密。参与滕诺夫访谈的恋人们渴望与心上人发生性关系,但一种更为深切的渴求超过了他们的欲望。他们期盼心仪之人能给他们打电话、写信,约他们出去,最重要的是,能够回应他们的爱。对痴男怨女们而言,情感上的结合高于性欲的萌动。事实上,滕诺夫的受访者当中,百分之九十五的女性与百分之九十一的男性在看到“爱情最甘美的莫过于性”这句话时都打了叉。

除此以外,这些感情在任何年龄都会爆发。我在设计浪漫爱情调查问卷,并收集了三百三十七个美国人和四百零二个日本人的数据过程中,也发现了这点 。年龄在四十五岁以上和二十五岁以下的人,在回答百分之八十二的问题时并没有表现重大的差异(见费舍尔爱情量表)。

浪漫爱情的强烈感觉通常来说始自青春期,不过,就连幼童也会有暗恋或早恋的经历 。我见到过的最年幼的痴情者是一个两岁半的小男孩,每当某个小女孩去他家玩,他就会坐在小女孩身后,抚弄她的头发;女孩离开后的两小时里,他的心情都很低落。这个小姑娘太特别了,他已经迷上她了。

我们为什么会爱上雷而不是比尔?爱上苏而不是塞西莉?为什么是他?又为什么是她?哲学家布莱兹·帕斯卡曾经说过:“心有它的道理,理智对此一无所知。”不过,学者们还是能为这股情感飓风做出一些合理的解释。

体味诱惑

爱情可能部分是被我们与生俱来的特质之一的嗅觉所触发的。每个人身上的气味都略有不同,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气味印迹”,同我们的嗓音、双手与才智一样独一无二。刚出生的婴儿可以通过气味识别自己的母亲,长大以后则能够辨别出万余种不同的气味 。因而如果我们追随本性,很可能被气味所诱惑。

许多生物使用气味来引诱异性,对此,十九世纪法国生物学家让·亨利·法布尔再清楚不过。法布尔曾找到一只漂亮的天蚕蛾茧,将它带回自己的乡间小屋,当晚将其留在书房内。第二天早上,一只雌性天蚕蛾破茧而出,蜕变使它美丽异常。法布尔将它置于笼中。令他惊奇的是,那晚有四十只雄性天蚕蛾鼓翼挥翅,从打开的窗户外飞进来,向这只单身雌性求爱;而后的几晚,又有超过一百五十只雄性天蚕蛾前来求偶。这只雌性天蚕蛾膨胀的腹部释放了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分泌物——一种信息素,正是这种味道招来了乡间方圆一英里 之外的追求者

自法布尔的实验之后,又有二百五十余种使用气味诱惑异性的昆虫和许多其他动物陆续被发现。其中一些气味,在形形色色的人身上都能觅得其踪,如古希腊人、古印度人以及中国古代人,他们利用这些气味,将心上人迷得神魂颠倒。举例而言,这些气味中有取自俄罗斯和加拿大海狸身上腺体的“海狸香”,来自东亚麝香鹿身上红色胶状信息素麝香,来自埃塞俄比亚麝猫身上蜂蜜状分泌物麝猫香等。

不过人类体内可能也会制造一些厉害的刺激嗅觉的成分。不论男女,在乳头附近的腋窝处和腹股沟处都有顶泌腺,青春期时会变得很活跃。这些“香盒”与覆盖了大部分身体并产生无味液体的汗腺不同,它们的分泌液在皮肤表面与细菌相结合,散发具有强烈刺激性的臭汗味。

波德莱尔认为,人类的灵魂居于情欲的香汗之中。十九世纪法国作家乔里·卡尔·于斯曼曾跟随田间的女性,闻她们身上的味道。他写道,女人腋下的气味“轻而易举就能释放男人心中的野兽”。拿破仑对此深表同意。据传拿破仑曾写信给他的情人约瑟芬,说道:“我明晚到巴黎。别洗澡。”

通常在希腊和巴尔干半岛的部分地区,有些男人在节日期间会在腋窝下夹块手帕,并将这带有他们体味的象征赠予心仪的舞伴,因为他们坚信女人会点头答应。实际上,全世界都曾用汗水作为调制春药的一味配方。在莎士比亚所在的时代,女性会将削了皮的苹果夹在腋下,直到体香渗进苹果里,随后会将这只“爱果”送给情人吃。此外,一份由美籍加勒比裔移民编写的食谱这样写道:“准备一份汉堡肉饼,用自己的汗水将之浸湿,烹调后给心仪之人享用。”

◆◆◆◆

不过,男人的体味真能唤醒女性身上的罗曼蒂克情愫吗?

也许真的可以。男性身上的新鲜汗味能使女性体内促黄体素水平上升,从而激发性欲。而女人身上被称为“催情素”的阴道分泌物气味,则能增强男性的睾酮活性,触发男性的性欲——尤其是女性排卵期间产生的分泌物,效果更佳。而后,随着体味打了头阵,在性爱过程中对于生殖器的刺激会促使大脑中掌管爱情的部分增加多巴胺的循环,进而有可能将人推入爱情的大门,坠入情网

男性或女性的体味还能勾起人的许多记忆。吉卜林的诗《利希滕贝格》中就曾浓墨重彩地描写了这种气味记忆。他在诗里写道,被雨水浸润的金合欢树散发出的气味,让他想起自己的故乡。毫无疑问,你记得住秋叶的芬芳、圣诞树的气息、家里小狗的气味,甚至是前任情人的体香——以及这些气味所唤醒的感觉。所以说,在对的时刻散发对的体味可以勾起令人愉悦的鲜活记忆,且有望点燃爱慕之情那震慑人心的最初时刻。

“气味汤”

然而,美国人、日本人还有许多其他地方的人觉得体味会令人不快,大多数情况下,汗味更容易令人退避三舍,而不是诱人靠近。有些科学家认为,日本人之所以极度讨厌体味,是受到了长期包办婚姻传统的影响:男女被迫与自己并不喜欢的伴侣亲密接触 。为什么美国人讨厌体味我不清楚,可能是受了除臭产品广告商的影响。

不过恋人身上要是飘散着商业香氛的味道,势必很讨人喜欢。我们花高价入手香气馥郁的香波、香皂、须后水和香水。食物的味道、新鲜的空气、烟草味、办公室和家里的味道都和我们身上自然的体味融为一体,形成一锅“气味汤”,一张无声的标签。人们对此会有所反应。“香水基金会”发起的一项调查中,男性和女性都认为体香是性诱惑的重要元素——这项评比总分十分,其中“体味”一项得了八点四分 。体味能够勾起性欲,这方面人类和天蚕蛾没什么区别。

不同文化对于汗味的看法天差地别。气候、穿着、是否每天洗澡、对干净的定义、成长经历等诸多社会变量,都会决定一个人对于体味的偏好。另外,人类体味和对于浪漫爱情的渴望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明确关联,至今仍未有定论。

不过,我有如下主张:当你遇到一个很吸引你的陌生人时,很可能会“喜欢他身上的味道”,这有助于你进入恋爱状态。之后,浪漫情欲一旦开花,心上人的体香就好似一剂春药,持续性为爱情“加油”。这可能也是某些女性喜欢穿着男友T恤睡觉的原因,也是十九世纪的男子常常嗅情人手帕的理由。

爱情地图

人类被“他”或“她”迷住,主要是缘于一项比体味重要得多的身体机能,那就是所谓的“爱情地图”。早在你把目光锁定在雷而非比尔,苏而非塞西莉身上之前,你就已经在脑海中形成了一幅地图,一份下意识列出的理想伴侣全部特征的清单

儿童在五至八岁间(甚至更早)会根据所处家庭、朋友关系、个体经历和一些偶然的联系而绘就这些爱情地图。举例来说,你在幼年时习惯了家里总是吵吵闹闹或死气沉沉,习惯了母亲倾听你、训斥你、爱抚你的方式,习惯了父亲开玩笑、走路和说话的样子。朋友和亲戚身上特有的脾性让你觉得他们很有魅力;还有一些则会让你联想起不好的经历。渐渐地,这些记忆在你脑海中形成一种模式,一种潜意识里让你性欲退却或激增的模板。

长大以后,无意识的爱情地图开始成形,心中对理想爱侣各方面拼接起来的最初形象显现出来。到了青春期,满脑子装的都是性欲,这些爱情地图于是固定下来,变得更加具体,比如对方的体型、年龄、兴趣爱好、怪癖、幽默感和个性等细节。你在心中勾勒出理想伴侣的形象,还会构想一片优雅的场景,不论是你们之间的交谈,还是性互动,都能激发你的兴致。

所以,你在教室、购物中心、办公室、咖啡店、派对或活动中遇见真爱很久之前,其实已经设定了理想爱侣的一些基本特质。一旦你发现有谁符合这些要素,你就会爱上他(她),并将心上人与你独一无二的爱情地图进行比对。一般而言,心上人与真正的理想伴侣相去甚远,但你却对这些矛盾之处视而不见,执着于自己的设想。

这些爱情地图因人而异。有人会被西服或医生制服所撩拨,有人会因大胸、小脚或爽朗的笑声而“性起”。她的嗓音、他的笑颜、她的情感联系、他的耐心、她的率性、他的幽默感、她的兴趣爱好、他的抱负、她的协调能力、他的个人魅力——许许多多既明显又微小且潜意识层面的因素共同作用,使某人比其他人更具吸引力。

对于未来潜在爱侣身上应具备哪些令人倾心的特点,我们都能说出一二来,而潜意识里则可以发掘更多。

长相很重要

然而,美国人对于伴侣的喜好有一定模式可循。在一项针对怀俄明大学一千零三十一名在校白人学生进行的测试中,男女生均列出了他们认为具有性诱惑力的特质 。他们的回答证实了你的预测。男生偏爱金发、碧眼、肤白的女性;而女生则喜欢肤色较深的男人。不过测试结果也有令人意外的地方:很少有男生喜欢“波霸”或身材苗条、假小子般的女性身形,也几乎没有女孩子喜欢特别夸张的“肌肉男”。实际上,不论男女都更喜欢平平常常的人。太过矮小、太过高大、太瘦弱、太“健美”、太苍白或太黑——单方面过于突出都会遭到嫌弃。

普通人胜出了。其实最近心理学家挑选了三十二张美国白人女性面孔的照片,通过电脑,对她们的面部特征进行了平均化处理,随后将这些合成后的图像给校园里的同龄人看。在九十四张真实女性的面部照片中,仅有四张被认为比合成照片更具吸引力

你可能猜到了,怀俄明大学白人学生对于理想对象的标准在全世界并不具有普遍意义。欧洲人最初踏足非洲时,他们的金色体毛和白皙肤色让不少非洲人误以为这是一群可怕的白化病患者。非洲南部传统那马部族(Nama)视外凸下垂的女性阴唇为一种美,因此部族里的母亲会一丝不苟地按摩幼女的外阴,到了青少年时期,它们就能以诱人的姿态悬垂在体外。美国女性往往通过节食来保持苗条身材,可玻利维亚的西里奥诺(Siriono)女子向来靠不断进食来维持肥胖的身材。

对人体进行修饰以触发浪漫爱情的方法不胜枚举:拉长脖子、塑头型、磨牙齿、穿鼻环、疤痕累累的乳房、烫伤或“晒黑”的皮肤、让人寸步难行的女士高跟鞋、某些新几内亚部落男人套在阴茎上的零点六米长橙色葫芦质保护套,以及伊丽莎白时代的名士们染成紫色的胡子。“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话真是有道理。

是否好看、是否具有性魅力的标准虽然千差万别,但人们对于点燃浪漫爱情的因素还是有一些广泛共识的。全世界的男女都喜欢面容清秀的人,都会被将自己捯饬得白白净净的对象所吸引。多数地方的男性都喜欢丰乳肥臀的女性,而不是瘦巴巴的

长相很重要。

有钱也很重要。

通过一项对来自三十三个国家的三十七名受访对象的调查,心理学家大卫·布斯揭示了男女在性倾向上的鲜明区别 。从祖鲁村落到巴西城镇,男人都喜欢朝气蓬勃、体态匀称的青春玉女,反观女性,她们则偏爱家底殷实的有钱男人。美国人在这点上也不例外。年轻女孩往往会迷上开靓车的小伙子,年纪较大的女性会更看重男人是否有房有地或其他财产。由此可见,对许多女人来说,温文尔雅的诗人不及迟钝却富有的银行家来得更有魅力。

◆◆◆◆

这种男女不同的偏好恐怕是内生的。爱上一个能生下健康后代的女人,对男人传宗接代是有好处的。年轻、光洁的皮肤、一对明眸、一头秀发、一口皓齿、体态丰盈,再加上活泼的个性,无不说明身体健康——这份活力对男人传承香火极为重要。而女人爱上的男人如果有资源、有能力养得起她和她未来的孩子,对女人传宗接代也是有好处的。正如十六世纪法国散文家蒙田总结的那样:“不管嘴上怎么说,结婚不光是为了我们自己,还为了后代,甚至主要是为了后代。”

追求

但还是得有些神秘感。一定程度上的陌生感对于热恋至关重要,一项对于以色列基布兹集体农场的调查显示,人们几乎不会爱上太过熟悉的人

在基布兹,父母白天去工作时,小孩子会和同龄人待在一起。十岁之前,这些孩子的玩耍过程经常会有性接触;但进入青春期后,男孩女孩们反而变得拘束放不开。到了青少年时期,他们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兄弟姐妹”情谊,几乎没有人会与圈子里的同龄人谈婚论嫁。经过对两千七百六十九对集体农场里的婚姻进行调查后,研究者发现,仅有十三对夫妻是同龄人,而这十三对中,夫妻有一方在六岁前已经离开了这个社群,这点无一例外。

很明显,在孩提时代的一段关键时期,大多数人会完全丧失对经常见面对象的性欲和爱欲。

反之,障碍越多,就越会激起疯狂的爱欲。越难获得的人反倒会激发追求兴趣。事实上,征服欲往往是浪漫爱情的核心元素,也被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如果阻碍确实存在,它们很可能会使人情欲大增

无怪乎人们会爱上已婚人士、外国人,或是因为似乎无法逾越的障碍而不得不分开的人。当然了,也有人在最初萌生的浪漫爱情升级为迷恋情绪之前,就已得偿所愿,尽管其可能性十分渺茫。

时机对于浪漫爱情亦至关重要 。当人们一心想要冒险,迫切渴望离开家庭,在异国他乡感到孤独、流离失所,踏入人生新阶段,或是经济上和心理上都准备好与他人共度此生或组成家庭的时候,他们就会变得敏感。

亲昵的关系因此成了一种推动力。正如诗人埃兹拉·庞德所言:“啊,她在我左右,我似有魔法傍身。”时机一旦成熟,我们趋向于爱上身边的人。

童年时代的经历肯定也有影响。有心理学家认为,我们会因为还残留有恋父(母)情结而喜欢上与父母相似的人,或者迷恋上那些像母亲一样让我们依恋的人,抑或是追求与儿时好友有相同价值观和志趣的对象 。大多数人则青睐能够帮助我们拓展兴趣爱好、开阔思路、丰富阅历、加强自我认知的人,这个过程也被称为“自我膨胀”

最终,人们会倾心于和自己同族,有相同社会经济背景,同等智力水平、教育水平,长相姣好,并有着相同价值观与繁衍后代目标的人 ,人类学家称之为“门当户对”。

但你也有可能走进一间房间,里面的人与你背景相似,和你一样好看、聪明,受教育程度相仿,有着与你近似的社会目标与价值观,可你就是看不上他们中的任何一个。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个问题驱使我去探索生物学在择偶过程中的作用。

“我们之间产生了化学反应!”

人的个性是由两方面基本特性组成的:文化和经历所带来的特性,以及与生俱来的生物性基础与气质。气质是可以遗传的,在整个生命过程中相对稳定,与特定的基因、激素及神经传递系统有关。实际上,你个性中百分之四十至百分之六十来源于你的生理状况和天性。

因此,为了了解生物性是不是人们不自觉地被特定伴侣吸引的原因,我从学术文献中查阅了人类个性与脑系统联系方面的资料。

我发现只有四种大脑系统与特定的个性特征存在清晰关联:多巴胺系统、5-羟色胺系统、睾酮系统和雌激素/后叶催产素系统 。我随即设计了一份包含五十六道问题的问卷,来评测大家对与此四种大脑系统相关特质的反映程度。

然后,我将这份问卷挂到了美国交友网站Match.com旗下的一个叫作Chemistry.com的网恋平台以及另外三十九个国家的Match.com上,如今这份问卷有了个新名字:费舍尔气质量表(Fisher Temperament Inventory,FTI),参与调查者已逾一千四百万人。我和同事们还完成了两项脑部扫描实验,结果显示这份调查问卷确实能够反映这四种神经系统对个性特征的某些方面产生的影响

有意思的是,纵观Chemistry.com上十万名参与调查的男男女女所得的分数,我发现,所有人对这五十六道题目给出的回答不尽相同。这一发现令我颇为激动:我从未遇见过两个相同的人,就连我的双胞胎姐妹和我也不完全一样。不过人的天性与个性背后都有规律可循。而对于本书最为重要的是,在查看了Chemistry.com上两万八千一百二十八名匿名男女是如何选择约会对象后,我发现了大自然的某些原理。

确实,天性在选择爱慕对象的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择偶生物学

那些在多巴胺系统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的男男女女,倾向于喜欢与自己相似之人——他们同样有一颗好奇心、富有创造力、积极主动、充满活力、猎奇求新而又思想开明,这些人生而爱自由。他们想要的是一个能奋力脱离世俗、同他们一起去冒险的伴侣——可以是深入山林、行走沙漠、漂泊海上或在城市闯荡。其他人则希望伴侣能陪他们看电影、观芭蕾、赏戏剧或听歌剧。有人想要探索大自然,有人渴望了解新事物,或是眼下让他们着迷的东西。柏拉图称这些男女为“匠人”。我称这种思维与行为方式为“好奇心强/精力旺盛”,还给这些男女起了个绰号——“探索者”(Explorers)。

探索者往往会寻找其他的探索者——那些(在生物学上)和他们非常相似的人。

而那些主要在5-羟色胺系统方面表现了明显个性特征的人,也倾向于中意与他们相像之人。他们思想传统、冷静、谨慎,喜欢熟悉的事物;他们遵守规则、尊重权威,按计划、循常规、照日程办事。他们为人谦逊、有条有理、认真负责。这些“社会栋梁”就是柏拉图口中的“卫士”。我管这种思维和行为模式叫“谨慎/适应社会规范”,并为他们贴上“建设者”(Builders)的标签。

建设者也搜寻其他的建设者——那些与他们同样传统的人。

但是,当“探索者”们最初彼此吸引,“建设者”们相互青睐,那些睾酮和雌激素特征最为明显的男女,却会迷上对方——也就是彼此的对立面。

以史蒂夫·乔布斯为例,他就是典型的睾酮特征突出的人。从他的面相就能看出来:高额头、宽眉骨、高颧骨以及尖下巴基本上都是这种雄性荷尔蒙的产物。不过,睾酮亦会塑造一系列性格特点,特别是在空间感和数学能力方面——具体可以是精通电脑、工程学、音乐或机械设备等。这种人往往很有创造力,爱唱反调,爱吹毛求疵,喜欢公开与人论争,为人直率、决断、坚强而又果敢,追求卓越是他们的人生信条。柏拉图称其为“理智者”;我则用科学术语“善于分析/坚强”来形容他们,并管他们叫“独裁者”(Directors)。这个群体的成员多数是男性,不过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希拉里·克林顿也表现了许多该方面气质。

撇开性别差异,“独裁者”青睐与他们异质之人:拥有较高雌激素水平的人群,我称其为“磋商者”(Negotiators)。

“磋商者”们最重要的特点是,他们表现了雌激素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神经化学物质后叶催产素的特质。这些人拥有大局观念。我还特地发明了一个词来形容这群人:具有“网络思维” ,他们看待所有事物都会持有一种通情达理的态度,全面而又长远的眼光。他们善于言辞、精于人际关系、想象力丰富,同时也相信直觉、善解人意、轻信他人、善于情感表达。柏拉图认为这群人就是“哲学王”,而我将其置于“亲社会/具有同理心”的性情维度之中。该群体绝大多数是女性,不过我怀疑比尔·克林顿的雌激素水平就很高。全世界都知道他能言善道、社交水平一流,经常把“我能体会你的痛苦”这句话挂在嘴上,而在长达九百五十七页的自传中,他曾这样写道:“健全的心智异常重要。”上述气质都与雌激素紧密相关。

然而,不考虑性别因素的话,一部分的“磋商者”易被“独裁者”吸引。你们都见过这二者的结合:要么就是絮叨而迷人的女子嫁给了坚强却寡言少语的男人;要么就是贴心、体贴而耐心的男人娶了个强势、富于进取的女人。

当然,我们身上都会表现所有四种性情维度。不过,每个人在某一项上的表现会比其余的更突出。一个人的基本思维和行为方式似乎左右了罗伯特·勃朗宁所谓的“初唱时那份无忧无虑的惊喜”,也就是指浪漫爱情

浪漫爱情:普遍特征

时机、障碍、神秘感,背景、智力、长相和价值观的相似相近,相匹配的“爱情地图”,你的大致基本生理思考和行为风格,甚至还有正确的气味,在这一连串要素的催情下,你很容易便会爱上他/她。之后要是潜在的伴侣朝你颔首、微笑,或含情脉脉地注视你,浪漫爱情就会像潮水一样,漫过你的胸腔。

这股强大的吸引力并非西方人独有。

在十二世纪的法国,阿基坦的埃莉诺女公爵门下有一名叫安德烈亚斯·卡佩拉努斯的修士,他曾就浪漫爱情写道:“爱是某种与生俱来的苦楚,源自对异性之美的关注和过度的思慕,它使每个人渴望他人的拥抱超过了一切。” 自打那时起,一些西方人便相信,浪漫爱情是游吟诗人的一项发明。所谓游吟诗人,指的是那些生活在十一至十三世纪法国的侠客、诗人和浪漫派,他们在谈到爱情的变迁时总会诗兴大发。

然而,浪漫爱情的范围绝不局限于欧洲。《印度爱经》是一部关于爱情的梵文经典著作,作者筏蹉衍那生活在公元一至六世纪之间的印度,他肯定对男女之间的风花雪月有过触及。他甚至详细传授了情侣应如何求爱、拥抱、亲吻、爱抚和行房的细节。

尽管长久以来,儒家思想所强调的孝悌之道浸淫中华文明,但是早在七世纪,便有故事讲述悲情男女的凄苦。他们被困在对父母的孝和对情人的爱之间,左右为难 。而在崇尚传统的日本,薄命情人在发现自己被许配给了别人时,有时会选择双双殉情。

田纳西州东部切罗基人相信,要是年轻男子在午夜时分对姑娘唱情歌的话,她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他,终究会为他心动;西伯利亚东北部的尤卡吉尔族(Yukaghir)姑娘会坐在白桦树上写情书;巴厘岛的男子相信,要是在一片特定的叶子上画上“巨阴神”的模样,再让姑娘将叶子吃下肚的话,追求者就能俘获她的芳心。

就算有些人嘴上说自己不懂“爱情”或“恋爱”为何物,实际做起来却是另一套。波利尼西亚的曼加阿人(Mangaian)在性事上很随便,但偶尔也会有痴情少男因为父母不同意他迎娶女友而自杀的故事;居住在新几内亚高原的Bem-Bem人虽然不承认自己对爱有感知能力,但是姑娘有时会回绝父亲为她挑选的夫婿,并和“真爱”私奔;非洲的提夫族(Tiv)没有正式的浪漫观念,他们管这种情感叫“疯狂”

爱情故事、神话、传说、诗歌、歌曲、春药、爱情魅力、爱侣间的争执、幽会、私奔和殉情,这些都是全世界传统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事实上,人类学家威廉·杨科维亚克和爱德华·费舍尔在对一百六十八个文化体进行调查后发现,尽管这些地方的人们天差地别,但有直接证据表明,其中百分之八十七的人都存在浪漫爱情。

同性恋

浪漫爱情的感觉十分强烈,同时又是人类天性的根本,因此我们所有人都会经历——不管这份爱的对象是异性还是同性。可以预料到的是,男同性恋和女同性恋都会谈情说爱。

之前也提过,我收集了二〇一〇至二〇一四年间从美国抽样获得的数据。这一抽样涵盖两万五千余名男女,他们种族背景、年龄和所在地不同。据悉,同性恋者的恋爱频率与异性恋者基本一致,他们同样也会一见钟情,而在对深层次关系的渴望度上也别无二致。

最耐人寻味的是,近期一项脑部扫描研究发现,不管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的男女,当他们一边看情人照片,一边躺着做扫描时,同一片基本脑部通路都有活动,这部分控制的正是炙热的浪漫爱情。

这份疯狂、这份纯爱、这份罗曼蒂克的魅力,乃至这份迷恋和狂喜都是一种人类共性。

动物的磁场

爱恋也许并不只存在于人类身上。

最早催生我这一推测的是一份关于“托托”(Toto)这头家养美国大猩猩的人类学文献。托托在月经中期一般会有三天左右的发情期。据说她还迷上过人类男性,上个月是园丁,这个月就是司机或管家,她会睁着一双明显害了“相思病”的眼睛凝视着他们。

不过,关于某种动物迷恋上其他动物的最有意思的故事,发生在一头麋鹿身上,它似乎爱上了佛蒙特州的一头奶牛。 这头为爱沉醉的食草动物在其“偶像”身后一路尾随,一跟就是七十六天,最终还是放弃了它的求爱姿态。诗人罗伯特·赫里克说:“人在恋爱时是糊涂的。”因此就连麋鹿都会犯错。

精力、专注、恒心、占有欲和爱意普遍存在于我们一身绒毛或羽毛的朋友们身上。 求爱期的狮子在雌性发情期间会对彼此表现极大的温存;长颈鹿在交配前会轻柔地互相摩挲;母狐狸发情的两周内,公狐狸对其“穷追不舍”,光盯着不算,还会一路不停地跟着母狐狸,喂它吃的、舔它,为其提供保护,直到最后共筑爱巢,抚养幼崽;母象受孕期内,公象经常会紧挨着对方,一待就是好几小时,其间不断用象鼻子抚触对方。另外,狒狒、黑猩猩等高级灵长类动物都会对特定的对象表现明确的爱意,哪怕雌性并不处在性开放期,这段友情一样也会维持下去。

确实,没有哪种野生鸟类或哺乳动物会逮到谁就与之交配,它们都有自己中意的对象。它们既会被接纳,也会遭到嫌弃——即便是在发情期高峰。这种挑三拣四的做法在熟悉它们的科学家那里得到了许多别名,包括择偶、偏好、性癖好、个体偏好和选择性知觉。

此外,多数动物都会马上形成这一偏好。

一见钟情

这种才见面没多久(甚至是见面前的网聊时)就对别人心生好感的能力是不是人的天性?达尔文相信,这种心动的感觉可能转瞬即逝。他在谈到母绿头鸭时这样写道:“这很明显就是一见钟情,因为它亲热地在新来的鸭子周围游来游去……满怀爱意。”

伊丽莎白·马歇尔·托马斯也感受到了这份情愫,她写道:“从她的目光落在他身上起,她就迷上了他。她只想要接近他,用浓浓的爱意包围他,于是他去哪儿,她就去哪儿,他的嗓音让她痴狂。” 她豢养的小巴哥犬“薇奥莱特”就爱上了一只叫“宾果”的同类。

除此之外,灵长类学家比鲁特·加尔迪卡斯在写到婆罗洲丹绒球洞保护区里的一头雄性红毛猩猩时,文字描述也差不多:“从‘喉囊’尾随她的样子来看,‘普里希拉’很有魅力。‘喉囊’几乎对她一见倾心,目不斜视。她挡不住的魅力令他沉醉,连东西都不吃了。”

这种磁场般的吸引力好似一只沉睡的猫,瞬间能被唤醒——于是也就有了一见钟情这种事。

一见钟情或许还有重要的适应性功能。

举例而言,到了交配季节母松鼠需要繁殖,与豪猪交配无利可图,可要是见到一只健康、精力充沛且富有雄性气息的公松鼠的话,她是不会错过机会的。也许对于许多生物来讲,一见钟情不过是内在本能,目的是促进交配过程。而在人类祖先身上,这种动物之间瞬间“看对眼”的能力逐渐转变为今天的一见钟情。

可是,大自然是如何创造这种表达爱慕的生理感觉的呢?这个叫作爱情的东西究竟为何物?

爱情的大脑通路

一九九六年的时候,我启动了一个项目,想要弄明白人们在发了疯似的深爱着他人时,脑部会有何种反应。

我首先设计了实验内容。参与者是热恋中的男女,在他们分别从事两件事的时候,我趁机收集其脑部活动数据(运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其中一件是看着爱人的照片,另一件是看着另一个既不让人讨厌也不让人动心的人的照片。而在看不同照片的间隙,参与者还会接受另一项旨在分散注意力的考验。具体过程如下,我先在大屏幕上打一串数字(比如六一三七),然后请参与者以七为单位倒数。我希望这么做能清除大脑在接受爱人的信息和接受“中性刺激”期间所涌生的强烈情感。接下来我会对这三种情况下产生的脑部活动进行比较。

我的假设是什么?首先,我推测,我能在大脑的多巴胺网络里发现脑活动加速的迹象——多巴胺是一种天然兴奋剂——因为这部分大脑系统会产生能量、欣喜、渴望、专注和动力,而这其中大部分都是浪漫爱情的核心要素。

我还提出假设,相互联系的神经化学物质去甲肾上腺素或许会加剧这份“狂热”,因为神经传递素也可以产生专注力和动力,除此之外还能催生部分与浪漫爱情有关的生理反应,譬如神经质地发抖、膝盖颤抖以及口干舌燥。我还觉得,5-羟色胺系统的低活跃度也许会造成入侵性、强迫症式的浪漫爱情观。

最后,据我估计,许多别的神经化学系统或许也参与其中——它们一同作用,形成了一系列浪漫爱情中常见的感情、动机、认知和行为。

但我还是把赌注押在了多巴胺上。

这之后,我协同神经科学家露西·布朗、心理学家阿特·阿隆等人,将十七位新近沐浴爱河的人送进了脑部扫描室:其中女性十人,男性七人,他们都处在疯狂的热恋期,平均相恋时间在七个月零十二天。

研究结果出来的那一刻令我难以忘怀,我那时站在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黑漆漆的实验室里,真想一跃而起。因为就在我眼前,扫描图像显示,对象脑部的中脑腹侧被盖区(VTA),存在表示活动迹象的斑块。这是一座小小的“车间”,位于大脑底部,其功能是分泌多巴胺,并将这一天然兴奋剂送至脑部许多区域。

我们在大脑其他部分也发现了活动迹象,但是VTA这一块尤其重要。 这片“车间”是人脑奖励系统的一部分,这部分大脑网络控制欲望、意图、渴望、精力、专注力和动机。

无怪乎恋人们可以整夜整夜地聊天和爱抚,也无怪乎他们会变得如此心不在焉、神魂颠倒、乐观、合群和充满生机,是大自然让他们“提速”了。

男人对这种情感的感受与女人一样强烈。滕诺夫谈及八百多名受访者时曾表示,男女双方对这一强烈情感的感受“大致相同”。我和同事们如今证实了这点,我们针对幸福的年轻情侣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表明,面对浪漫爱情,男女的VTA以及其他神经通路会表现同等水平的活跃度。

除此之外,我的同事还曾在中国重复这一脑部扫描实验。参与者的VTA等多巴胺通路里也发现了同样的情况——这些都是控制欲望的神经化学通路。 在这点上,几乎全世界人都不例外。

爱的冲动……天然的瘾

实际上,由于VTA所在位置靠近反射口渴与饥饿的原始大脑区域,我逐渐意识到,浪漫爱情是一种人类基本冲动。 我的脑部扫描搭档露西·布朗补充了这一看法,她认为浪漫爱情是一种与对水的渴望一样重要的生存机制。

这股冲动、这一生存机制也是一种瘾。在对资料进行重新分析后,我们发现脑部伏隔核有活动迹象(未发表资料)。这一区域隶属于奖励系统,由多巴胺提供养料,且与所有的瘾都有关联——包括对海洛因、可卡因、尼古丁、酒精、安非他命、赌博、性和食物的渴望。

此外,我们也并非唯一遗传了爱情这一化学反应的物种。雌性橙腹田鼠开始向雄性表达心意后,其体内奖励系统内的多巴胺水平会激增百分之五十; 母羊爱慕异性时,脑部多巴胺水平也会上升。 这样说来,这种异性相吸的神经反应原理势必也存在于许多鸟类和其他哺乳类动物身上——其作用是使个体偏爱并聚焦特定伴侣,从而省下宝贵的求偶时间和精力。

然而,对于多数物种而言,这种异性相吸十分短暂,仅仅持续几分钟、几小时、几天或者几周。人类则不然,炙热的早期浪漫爱情可以维持很长一段时间。

爱之盲目

这种体验总是有变化的。多巴胺(以及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基线活动因人而异——这很有可能会左右某人坠入爱河和保持恋爱关系的倾向,但影响浪漫其实不止这一种大脑系统。

比如,某些自称从未感受过浪漫爱情的人是因为患有垂体机能减退症。这是一种罕见的疾病,病因是婴儿期时脑垂体出现功能障碍,扰乱了荷尔蒙分泌,从而造成“爱情盲目”。这些男女的生活很正常,一些人会与他人结为连理,但是爱的激情、爱的心痛对他们犹如天方夜谭。此外,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病等疾病也会改变多巴胺通路。事实上,我在本书最后一章“未来的性关系”里将会阐述自己的理论,为什么说若干提高5-羟色胺水平的抗抑郁药,譬如百忧解、左洛复和新型5-羟色胺增强剂,会抑制多巴胺通路,使感情麻木,并且存在磨灭浪漫爱情的可能。

你的经历也会对浪漫程度施加影响。还是孩子时,你就开始喜欢或不喜欢周围环境里的气味;你学着对某种幽默做出反应;你逐渐适应了家里的宁静或狂躁,你开始凭借自身经验绘制一份爱情地图。到了青年时期,你参军,上大学,或者无所事事,诸如这些以及许多别的文化事件决定了你爱的对象、时间和地点。

可是在你找到那个特别的他/她之后,是大脑中的多巴胺等天然神经化学物质控制了你对爱情的观感。和往常一样,文化和生物学总是相伴相随。

我们读的情诗、听的情歌、感受到的爱情魔力,我们听过的关于爱情的神话和传说,观看过的世上的伟大戏剧、话剧和芭蕾剧,还有我们读的小说、看的文章、发的博客、看的电视节目,以及关于爱情的励志类书籍,为纪念爱人而建的宫殿和庙宇,甚至是掩藏在互联网表情符号和表情包背后的甜蜜爱情信息:所有这些都在人类祖先逐渐进化出巨大的大脑皮层(也就是思考问题时用的脑外壳)上留下痕迹。

然而,控制浪漫爱情的基本脑部原理藏在意识深处,深藏在那部分反射欲望、企图和动机的原始大脑区域内。

可它能维持下去吗?

爱情的轨迹

“爱情追求时最炽热,友情拥有时最强烈。”爱默生相信,最初的狂喜和执着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开始衰退。对于青少年来讲,动情时间也许只有一周。由于远隔重洋,或者已同他人订有婚约,无法经常见面的恋人有时可以维持好几年的热恋期。

关于这份炽热情怀的一般长度,倒是可以找到一些资料。滕诺夫以被爱情击中那一刻到对恋人变得“不咸不淡”这段时间作为一个周期,测算了浪漫爱情的持久度。她的结论是:“最普遍的间隔以及平均间隔在十八个月到三年之内。”

但是数据各有差异。一项反映血液内5-羟色胺活动的研究显示,这种陶醉状态可持续十二到十八个月。 而在二〇一二年,我同Match.com合作的“单身美国人”研究显示,超过五千名不同年龄、背景和性观念的男女当中,有百分之二十九的人声称爱情维持了二至五年;百分之八的人经历了六到十年的热恋期;还有百分之十八的人表示自己的热恋期长达十年以上。

这种狂喜和执着是如何减退的,没人知道。我推测,要么是传导多巴胺和相关神经化学物质的神经通路对这些天然刺激物太习以为常了,要么就是它们的分泌和分配功能退化了。正如精神病专家迈克尔·列博维茨总结的那样:“要是你希望你和长期伴侣依然对彼此充满热情,你必须朝这个方向努力,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在和生理反应掰手腕。”

当然,并非人人皆是如此。我们都知道,有的夫妻在结婚数年后宣称他们依旧爱得如胶似漆。这点难以令人信服。于是,由心理学家比安卡·阿策维多牵头,我们共同实施的另一项脑部扫描实验将十七位结婚多年的男女送进了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室,其中女性十人,男性七人。 他们的平均婚龄为二十一年,多数人都育有子女,且所有人均表示自己仍爱着另一半。

结果令人吃惊:不管是结婚多年的恋人,还是新近交往的男女朋友,他们在VTA等与早期热恋相关的基本大脑区域表现的活跃度完全相同。

只有一个例外:新近谈恋爱的受访者在出现焦虑时,大脑的对应分区显得比较活跃;与之相反,对于老夫老妻,他们的焦虑反射区并不活跃,倒是与冷静和克制痛苦相联系的这部分大脑区域存在活动迹象。阿策维多和同事们相信,老夫老妻能够持续感受强烈、专注和富于性冲动的浪漫爱情,不过执着而醉人的狂喜感会逐渐消退。

“爱情就像发烧,来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司汤达在谈及早期炽热的浪漫爱情时,曾留下这样的句子。浪漫爱情为何会起起落落?人类爱恋的脉动同我们不少求爱举动一样,兴许是大自然计划的一部分——在时间、进化和远古人类结合模式的作用下,被烙进了我们的头脑中。 S6Wax8cUI8h+MInQKdxPHepfWkO+qxDd3K1HCr6rBiNvy9BAqNjmz6KGZ8ThBi0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