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企业发展的关键是处理好供给与需求、企业与企业、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等关系。这些关系正随着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进程,变得易于解决。数字技术、产业互联网、智能产业等是解决这些关系的重要途径,它们让世界变得更加简单。
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已经发生,新技术供给相当活跃,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产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流通、消费、运营、维护等环节,以及工业、农业、交通、物流、能源、金融、教育、健康、文化、旅游、应急、政府管理等多个领域的深度应用与广泛渗透,对创新与升级带来深刻影响。全球产业格局与分工的逻辑发生深刻变革,以更有效的方式促进人类发展。
中国是产业大国,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实现了对发达国家在产品规模与数量上的“一次追赶”,但在质量、技术、效率、竞争力、品牌、基础知识和能力等方面仍需“二次追赶”。产业发展还存在结构不合理、质量效益欠佳、产品附加值低、创新能力不足、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环境约束吃紧、供应链不协调、要素成本持续上升、产业安全形势严峻、某些地区出现产业空心化等突出问题。同时,一个日益复杂、迅速变化、不确定性大增的世界已经来临,市场需求千变万化,消费热点不断转移,需求个性化、多元化、高品质化以及空间分布的广泛性已使得传统企业面临更大压力和更多挑战。传统的技术、商业模式、产品与组织形态越来越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
中国若想在未来全球竞争中胜出,各类产业和各种企业要更广泛地连接市场、感知变化,更快速地反映需求,提供更适宜、更优质、更安全、更绿色的产品与服务,在技术、产品、服务、模式、组织等方面持续创新,不断推进产品升级、服务升级、技术升级、流程升级、管理升级、运营升级与模式升级。而基于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产业互联网为中国产业应对挑战、解决问题、把握新科技趋势、推进升级找到了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
产业互联网是一种运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促进企业内和企业间的人、物(如机器、设备、产品)、服务以及企业与用户间互联互通、线上线下融合、资源与要素协同的一种全新产业发展范式。它既是新的生产方式、组织方式、运营方式,也是一种新的基础设施,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工业、服务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构建强大、智能、安全的产业互联网,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其一,有利于推动中国的产业升级。产业互联网使企业能够统揽全局,畅通供应链,打通上下游,做大生态圈,降低生产流通成本,提高运作效率,实现个性化智能定制。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手段对价值链的不同环节、生产体系与组织方式、产业链条、企业与产业间合作等进行全方位赋能,推动产业效率变革,实质性推动各类产业互联互通,农业、工业与流通、交通、物流、金融、科技服务等互动,推动硬件、物理基础设施与软件、数字化基础设施等一体化发展,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协同,提升产业生态体系复杂性、韧性、灵活性与市场反应能力。
其二,有利于提升产品与服务质量。围绕产品与服务质量不高的突出问题,产业互联网通过技术赋能与构建产业检验检测体系,根据先行指标判断产品与设备的运行状态,预防故障的发生。产业互联网能够实现产品自动检测、全程追溯与可视,实现智能质检,健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其三,有利于产业创新。产业互联网能够推动企业、产业结合自身情况,围绕国家战略、市场需求、未来方向等,更高效地开展开放创新、集成创新、原始创新和颠覆式创新,推动企业创新体系、产业创新体系和国家创新系统的构建,推动政、产、学、研、用、金有机结合的创新生态体系建设。
其四,有利于组织变革。产业互联网能够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生产方式,按照专业化分工要求,推动企业业务重组、业务外包、联盟、供应链合作等,实现大范围的智能生产、柔性生产、精益生产、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
其五,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网民大国,是全球最大的传统产业市场与最大的新兴经济体。尽管中国的消费互联网发展迅速,但中国产业互联网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农业、工业和许多服务部门的数字化程度并不高,数字化工厂的比例仅为欧美的一半左右,装备设备的智能化远低于欧美。这些状况表明,无论是消费互联网还是产业互联网,在中国均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作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产业互联网的推进,将催生万亿美元的市场,为中国经济增长注入全新的动力。
中国产业互联网发展应当放在世界新产业革命大潮中来谋划,从引领产业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来重点推进。在继续保持消费互联网领先的同时,中国要发力加快推进农业、工业、服务业领域的产业互联网发展,推进农业、工业、商贸流通、科教文卫等领域与互联网、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支持互联网企业、信息通信技术企业赋能传统产业;推进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打造数字化基础设施与“产业大脑”;推进传统产业群体广泛应用数字化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和新商业模式,提高生产流通与服务效率,降低生产、流通及服务成本,增强市场反应力。针对大量企业数字化程度较低的状况,推动其完成数字化“补课”,推动“互联网+智能+农业”“互联网+智能+工业”“互联网+智能+流通”“互联网+智能+物流”“互联网+智能+交通”“互联网+智能+健康”“互联网+智能+教育”“互联网+智能+能源”“互联网+智能+文旅”“互联网+智能+应急”“互联网+智能+中小企业”等发展,推动“互联网+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集成,助力中国率先迈入万物智联新时代。
推动产业互联网发展有一些关键问题亟待破解:一是产业互联网的理论、方法和标准,以及基础科学的支撑;二是信息孤岛问题;三是人力资源建设问题;四是新的商业模式探索;五是完善政府监管。跨界融合会产生许多新业态,要创新规则,加强政策保障,修改滞后的法律法规等。
中国的产业、企业类型丰富,存在多种生产力水平。每个行业、每个企业的发展情况都会有所不同,可用的资源与要素存在很大差异。企业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还会增加不少成本。因此,必须要因产、因企、因地制宜,切不可盲目照搬照抄,而要进行系统深入的“成本与效益”分析。企业要反复问自己三个基本问题:发展产业互联网对于企业来讲要重点解决什么问题?产业互联网会对企业和产业改变什么?如果发展产业互联网,路径是什么?回答好这几个问题,企业就会明确方向、重点与突破口,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顺应时代潮流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由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产业互联网研究中心王玉荣主任、AMT研究院葛新红院长所著的《产业互联网:全产业链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一书,尝试着对中国的产业互联网发展路径做出设计与回答。该书对产业互联网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归纳与分析,见解精辟,是当前国内有关产业互联网研究领域颇具分量的重要研究成果,可供广大业界人士借鉴与参考,相信一定会大有裨益!
魏际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