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是影响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基础因素之一。世界上一体化程度最高的欧盟也得益于各国相近的文化背景。长三角不仅是一个经济区域,也是一个文化聚集区。长三角区域同属吴越文化区,其中上海、江苏、浙江是吴越文化的核心区域。安徽位于吴越文化和楚文化的结合区,孕育了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徽文化。文化产业是最具融合力的产业,文化方面的认同感对推动长三角一体化有重要推动作用。
近代以来,宁波、上海、南京、芜湖相继对外开放,上海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历史禀赋逐步成为长三角的文化中心,且上海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在结合本地吴越文化的基础上,产生了“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海派文化虽发迹于上海,但它一定程度上还包含了吴越文化,与苏浙皖文化融会贯通。随着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要打造更高质量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文化一体化逐渐被摆到重要位置。《规划纲要》指出,要共筑文化发展高地,全面提升区域文化创造力、竞争力和影响力。
进入20世纪以前,长三角地区的文化合作多为自发行为,政府主导的区域合作较少。长三角关于文化方面的合作,多为苏浙沪两省一市之间的合作交流,安徽参与较少。如在文化旅游方面,安徽于2004年与苏浙沪共同签署合作协议,但2011年才开始正式加入长三角区域的合作。
2003年10月,上海举办首届“长江三角洲文化合作和发展论坛”,此后长三角地区文化区域合作进入新阶段。2004年1月,在第11届江浙沪演出业务洽谈会上签署的《江浙沪文化市场合作与发展意向书》和《长三角区域演出市场合作与发展实施意见》两份文件,为长三角文化产业联动发展提供了框架设想和操作路径。文件提出对于区域内业绩突出的连锁企业跨区域经营给予支持,使之完全享受当地文化产业的优惠政策。2004年,上海对于浙江华人传媒发展有限公司和永生音像制品有限公司来沪发展给予了充分支持。同年8月,两省一市举行联席会议,签署《关于加强长三角文化合作的协议》,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以推动长三角文化一体化进程。
2018年,上海举办首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此后每年举办一次。长三角文博会是我国第一个以世界级大城市群文化产业发展为核心内容的文博会,由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党委宣传部联合上海贸促会共同打造。举办长三角文博会,是对长三角文化产业界深化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检阅,也是向世界展示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协同创新硕果的重要盛会。
长三角三省一市2019年在上海嘉定召开“活力长三角,奋进新时代”长三角企业文化建设合作交流论坛,签署《长三角企业文化建设合作交流框架协议》,建立合作平台。同时,长三角百家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发起成立长三角企业创新文化品牌联盟。
关于长三角文化一体化发展的历史演进,下面分成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1992年,借“江南六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之际,苏浙沪两省一市联合推出“江浙沪游”的概念,拉开了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的序幕。
2004年2月,“3+1”(苏浙皖+上海)旅游合作协议正式签署,标志着以上海为龙头、江苏和浙江为两翼、安徽为后卫的长三角旅游版图基本形成。协议指出,要深化长三角区域旅游文化合作,共同打造区域旅游品牌。此次安徽的加入,标志着长三角旅游文化将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展开合作。
2011年,安徽正式加入长三角旅游合作中,三省一市于2011年5月签署《苏浙皖沪旅游一体化合作框架协议》。三省一市将逐步实现旅游一体化,建立具有全国领先地位的区域旅游公共服务网络体系,建立假日旅游预报制度和旅游警示信息发布制度,实现区域旅游信息互通。四地旅游部门还将建立旅游诚信系统和诚信披露制度,联合发布旅游警示和不良旅游企业信息,联合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和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建立跨区域的旅游诚信体系,协同一致,将长三角打造成全国品质旅游示范区。
2019年5月,沪苏浙皖文化和旅游部门合作建立了长三角文化和旅游联盟。2020年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协调沪、浙、皖文化和旅游部门,结合年度特点认真谋划提出年度重点合作事项,经充分沟通协商,联合制定了《2020年长三角文化和旅游联盟重点工作计划》。计划指出,要深化江南水乡古镇联合保护,继续推进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做好第九届中国·苏州文化设计创意产业交易博览会;推进长三角旅游信用联动奖惩工作,联合发布长三角旅游市场守信激励名单和严重失信名单;建立文物市场联合监管机制,探索长三角文物市场联合协同服务建管办法。
长三角地区各级政府和旅游企业积极致力于旅游联合营销。2015年成立长三角旅游景区联盟,涵盖长三角多家百年5A级景区,其中包括上海豫园、苏州拙政园等14家知名景区。2016年景区联盟推出“长三角旅游护照”,这是长三角打造区域旅游品牌、推动区域合作的有益探索。长三角其他各地也在不断尝试新的合作方式,如2018年安徽在上海成立旅游长三角深度营销中心,这是安徽在深入融入长三角文化旅游方面的重要举措。
长三角区域相近的文化背景为其一体化提供了助力,但也正因如此,长三角文化产业尤其是旅游业存在同质化的现象。例如:很多区域都开展了古镇项目,包括苏州昆山的周庄、浙江嘉兴的乌镇等;上海引入迪士尼乐园后,长三角其他地区也相继开发了主题乐园项目。
长三角区域的龙头上海,是近代中国电影的发祥地。随着华纳、迪士尼等国际知名影业的入驻,上海也成为国际影视重要的外景之一。毗邻上海的浙江,已经建成世界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浙江横店影视城,形成了影视产业链。
2019年5月,在安徽芜湖举办的首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上成立了“长三角新全媒联合体”。联合体旨在充分发挥各成员单位的自身优势和协同联动作用,广泛传播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意义和制度创新的实践,动员更多社会资源参与其中,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凝聚最广泛的社会共识。联合体约定,将定期开展联合采访活动,每年议定重大报道主题协同作战,相互支持,以更高的站位、更开阔的视野、更多样的视角、更丰富的手段讲好长三角一体化故事。联合体会搭建内容合作共享平台,在尊重和保护新闻作品版权的基础上,为联合体成员提供内容共享服务,倡导成员之间进行更直接、更便利的内容合作。联合体还将搭建新媒体技术合作共享平台,在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基础上,进行新媒体发展趋势、新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学习和交流,以整体提升长三角新媒体技术实力。联合体将不断吸纳区域内优质新媒体平台加入,打响联合体品牌,提升影响力。
这些合作基本都是由政府牵头,宣传系统负责整体筹划,作为一项国家行动、一项任务,文联、作协、广电局、曲艺院团、国有电视台、国有文化企业全面参与具体实施。从目前已经落地的项目来看,主要包括新闻报道、节目创制、文化科技、演艺演出等,这些项目有望给改革中的广电行业、寻求新生的演出院团带来新的刺激与发展活力。
2018年8月,嘉兴、宁波、南京、无锡、合肥、芜湖等地广播电台推出“长三角一日”新闻行动,以两台联播、市领导专访、新媒体报道等形式,充分报道长三角各地积极推进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战略,以及区域重大新闻事件。这一新闻采访联合行动,除了推动政策落地,更重要的是以媒体为渠道深化区域多个方面的合作交流,发挥媒体服务社会的强大功能。
长三角地区聚集了众多的大中小城市,优质的地方台、城市台也十分密集,具有共同的江南文化背景,却在文化创意领域各自一个思路、一盘散沙。加之行业下行压力较大,长三角淘汰落后产能的速度很快,因此,节目产能过剩,甚至频道过剩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长三角具有节目共享共创、频道资源重新规划的需求和基础。
在传媒技术交流方面,每年在上海电视节、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都会举办“华东电视技术年会”,会议由民间组织“华协体”牵头,主要关注国际影视市场跨媒体技术,研究区域媒体发展方向,研究解决行业技术难点和问题,积极促进技术资源和人才资源共享。
在演艺演出合作方面,长三角是文化消费主力人群聚集地,演出消费需求旺盛,但是优质演出项目分布不均,上海演出资源丰富,周边省市相对紧缺。为加强长三角文化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上海文广演艺集团与杭州文广演艺集团在剧场运营、演出内容制作、票务营销等方面实施了战略合作,这种合作方式也有望得到复制。
在传媒企业发展方面,当前,企业层面在长三角联动方面发挥的一体化作用不容小觑,除了国有文化企业,很多民营影视公司也充分调配了区域优势资源,如利用长三角区域不同地区的优势,将办公地设在上海,制作团队设在浙江,综艺录制地则设在苏州。
因此,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加速推进,“长三角文化产业联盟”“长三角影视联盟”“长三角演艺联盟”等构想有望得到落地实现,有竞争、有格局的区域产业发展生态价值将得到进一步释放,长三角文化产业包括广电、影视、游戏、动漫等方面的全国影响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2019年9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长三角总部暨上海总站正式启用,这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个区域总部和地方总站。这一战略合作有助于充分利用上海的优势,不断提升引领力、传播力和影响力。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以长三角总部和上海总站为前沿阵地,为新时代上海的改革发展、加快建设“五个中心”、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做出贡献。根据协议,双方将围绕重大文化项目、服务长三角、版权运营、体育产业、影视剧译制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深度合作。
2018年10月23日,长三角地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合作机制启动大会暨首届长三角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第二届于2019年在安徽铜陵举行。该合作机制是全国首个区域性公共文化领域的合作机制,旨在充分发挥各示范区(项目)的典型示范作用,大力加强示范区(项目)之间在公共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推动长三角公共文化一体化发展走向新的阶段。未来,合作机制将致力于开展示范区区域联动,承接公共文化改革试点,加强资源共建共享,举办文化发展研究论坛,推动城市文化品牌发展,推进区域整体公共文化建设。
2008年,苏浙沪三地联合公布《长三角科技合作三年行动计划(2008—2010)》。两省一市政府将出资成立“共同资金”,首次启动资金三地均摊。在政策资源共享方面,经两省一市科技部门认定的企业、产品,均可互认,并享受本地同等优惠政策,自主创新产品的政府采购也将在区域范围内试行。三地还将探索科技计划、重大项目的沟通协调和信息共享机制,实施项目指南的联合发布,推动重点项目和科技计划的相互开放。
上海松江于2016年率先发起并启动1.0版G60上海松江科创走廊建设,2017年7月松江与杭州、嘉兴签订《沪嘉杭G60科创走廊建设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2.0时代的正式开启,长三角多个城市积极响应,主动对接、加入G60科创走廊建设。2018年松江提出以沪苏湖高铁建设为契机,深化拓展G60科创走廊从“高速公路时代的2.0版”迈向“高铁时代的3.0版”,将G60科创走廊拓至9地市,安徽省合肥、芜湖、宣城3市一同成为G60科创走廊新成员。2019年G60科创走廊被纳入《规划纲要》,上升为落实国家战略的重要平台。
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2012年为5 702亿元,2017年为10 893.95亿元,占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始终维持在30%左右。在第十一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中,长三角占据1/3,如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省广电有线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宋城演艺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这从侧面反映了长三角地区较强的文化实力。
表1-1为长三角201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及其占GDP比重数据。就文化产业增加值而言,江苏最高,浙江其次,再次为上海,安徽文化产业发展在区域中最为薄弱。苏浙沪201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均在5%以上,其中浙江和上海占GDP比重最高。
表1-1 2017年长三角文化产业增加值及其占GDP比重
资料来源:各省(市)政府统计公报。
表1-2为2018年长三角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及其从业人数。可以看到,2018年江苏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及从业人数在长三角均占据绝对优势,其中从业人数几乎是其余两省一市从业人数的加总;其次为浙江,在区域内位居第二;上海规模以上从业人员数高于安徽,但是规上企业数相比安徽较少。
表1-2 2018年长三角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及从业人员数
资料来源:《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2019)》。
目前,长三角在文化融合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但一体化程度仍有待提高,在深入推进文化一体化进程中仍存在许多障碍。一是长三角区域各地区之间存在经济差距,尤其是安徽与长三角其他地区相比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较不完善,这会给长三角文化区域合作造成一些障碍。二是仍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长三角跨区域一体化合作壁垒仍然存在。三是长三角区域文化品牌辨识度低,且文化产业存在同质化竞争的现象,未真正形成区域性文化品牌。
当前长三角形成了以上海为核心,以南京、苏州、杭州、合肥等为中心城市的文化发展格局。长三角区域经济联系及一体化程度在不断加强,但即使是在政府的有力推动下,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程度仍不算高。洪银兴指出,长三角一体化最核心的问题是要解决好中心和外围的关系,着力打造核心区,促进科技创新的同城化。如果长三角区域内的市场主体不能形成一个充分、公平、有效的市场竞争,市场竞争被地区权力垄断或寻租,就无法实现市场范围内资源的有效配置。长三角一体化过程虽几经周折,但总体来说,一体化是朝着一体化程度不断提升、一体化质量不断优化、合作领域不断拓展的方向发展的。
[1]陈建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三次浪潮[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3):113-122.
[2]方书生.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演进与绩效研究(1842—2012)[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
[3]冯学钢,吴琳.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研究[J].科学发展,2019(6):66-72.
[4]顾江.长江三角洲文化市场一体化水平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08(1):25-29.
[5]刘雅媛,张学良.“长江三角洲”概念的演化与泛化——基于近代以来区域经济格局的研究[J].财经研究,2020,46(4):94-108.
[6]刘志彪.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制度基石[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4):6-13.
[7]桑瑞聪,岳中刚.泛长三角区域内产业分工与产业转移——来自四省一市的经验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9):35-41.
[8]《上海纺织工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纺织工业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
[9]张学良,林永然,孟美侠.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演进:经验总结与发展趋向[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3(1):138-147.
[10]郑友揆.中国的对外贸易与工业发展[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
[11]J.Vernon Henderson,Adam Storeygard,David N.Weil.Me-asuring Economic Growth from Outer Space[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2,102(2):994-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