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新生儿平和质

一、基本发育特点

新生儿期是离开母体后的第一个时期,需要在短时期内适应新的内外环境变化。此期犹如初生的嫩芽,充满生机又脆弱易折,易于患病且易变,发病率、死亡率均较高。形态上脏腑器官已完备,但各种生理功能及物质基础较弱,脏腑功能低下,对外界气候、环境的适应能力、御病能力与成人相比均差。肺系开始呼吸,脾胃、大小肠开始受盛化物、输布精微和排泄糟粕,心主神明、肝主疏泄、肾主生长的功能开始发挥。此时新生儿精神活动主要为长时间处于睡眠状态。

新生儿生理特点如下:①体温调节:新生儿体温调节能力稍差,需适宜的环境温度,否则会诱发疾病。特别是低体重儿或早产儿,环境温度过低可导致体温不升,甚至发生硬肿症,环境温度过高可导致脱水,故保温并维持中性环境温度非常重要。②循环系统:出生后胎儿循环向成人循环转变,任何原因使肺动脉压力增加(如肺炎)都可能重新出现右向左分流(持续胎儿循环或肺动脉高压),导致发绀。③消化系统:消化道解剖与功能发育可适应生后纯乳汁的营养摄入;新生儿具有最基本的进食动作及反射包括觅食反射、吞咽反射等,但相关肌肉的功能并不完善,吞咽时咽-食管括约肌不关闭、食管无蠕动、食管下部括约肌不关闭,易发生溢乳;生后几周小肠上皮细胞渗透性高,以吞饮方式吸收,易产生过敏与感染。新生儿出生时肠道无菌,生后2日出现双歧杆菌,7日到达高峰,为新生儿的优势菌,母乳喂养儿的酸性环境有利于双歧杆菌的生长。④泌尿系统:出生时肾小球过滤功能低下,肾浓缩功能差,肾小管排磷功能差。⑤神经系统:大脑皮层兴奋性低,对外界刺激反应易于疲劳,以睡眠状态为主,皮层下中枢兴奋性高,呈蠕动样动作,肌张力高。⑥免疫系统:细胞免疫功能已较为成熟,体内有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的抗体(IgG),新生儿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发育不成熟,肠道分泌IgA较低。

综上,新生儿刚从宫内生活转为宫外生活,面临着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这个时期新生儿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尚未完善,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和防御外邪能力较差,因此即使是平和质新生儿,实质上与成人的平和质相比,也是处于功能相对低下或者不足的状态。一旦出现胎内因素叠加、分娩过程及出生后护理不当等原因,极易出现病态,易导致产伤、窒息、硬肿症等,死亡率较高。因此,家长应高度重视新生儿的保健,细心养护,努力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二、形成平和质的影响因素

新生儿体质主要是由先天因素决定,后天因素也有一定的影响。先天因素包括先天禀赋、养胎、护胎、胎教等,后天因素主要是喂养方式、环境等。

(一)先天因素

1.先天禀赋

“人之禀赋言,则先天强厚者多寿,先天薄弱者多夭”强调了先天禀赋是体质形成的基石。在新生儿体质形成的过程中,先天禀赋因素在小儿体质形成中的影响比重较成人体质形成要高得多。小儿先天禀赋根于父母,《灵枢·天年》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楯。”父母生殖之精的盈亏盛衰和体质特征决定子代禀赋的厚薄强弱,影响其体质。父母之精对小儿体质有着重要影响,许多医家认为男女之精健康、成熟才可交合有子。古书籍中很早便有相关记载,如《胎产指南》说:“种子者,男则清心寡欲以养其精,女则平心定气以养其血……”《褚氏遗书》说:“合男女必当其年,男虽十六而精通,必三十而娶;女虽十四而天癸至,必二十而嫁,皆欲阴阳气完实,然后交而孕,孕而育,育而子,坚壮强寿。”这些记载无不透露着父母之精的重要性。

父母形质和精血的强弱盛衰造成了子代禀赋的不同,表现出体质的差异,如身体强弱、肥瘦、刚柔、长短,以及肤色、性格、气质等。这些差异取决于父母肾之精气阴阳的盛衰及母体的调摄得当与否,先天之精充盈,则禀赋足而周全,生后体质强而少偏颇;先天之精不足,则禀赋虚弱或偏颇,可使小儿生长发育障碍,影响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曰:“小儿五迟之证,多因父母气血虚弱,先天有亏,致儿生下筋骨软弱,行步艰难,齿不速长,坐不能稳,要皆肾气不足之故。”

可见,在体质的形成过程中,先天因素起着关键性作用,而体质的发育和定性还受后天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

2.养胎、护胎、胎教

养胎、护胎、胎教是胎儿生长过程中很重要的环节,是影响胎儿发育正常与否的主要因素。胎儿时期的生长发育则完全依靠于母亲的身体状况,如《格致余论》曰:“儿之在胎与母同体,得热则俱热,得寒则俱寒,病则俱病,安则俱安。”母亲的体质特点、营养、精神状态等各方面直接影响着胎儿的体质。

《幼幼集成·护胎》曰:“胎婴在腹,与母同呼吸,共安危,而母之饥饱劳役,喜怒忧惊,食饮寒温,起居慎肆,莫不相为休戚。”《景岳全书·小儿则》曰:“母多火者,子必有火病;母多寒者,子必有寒病;母之脾肾不足者,子亦如之。”《颅囟经》所言:“一月内乳利如胶,是母寒气伤胃所致也;初生小儿,一月内乳利如血,是母胸有滞热所作也;初生小儿一月内,两眼赤者,亦在胎之时,母吃炙煿热面,壅滞气入胎中,熏儿脑所致也。”说明母亲的身体状况对小儿体质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

胎儿时期母亲的身体状况不仅影响孩子的身体素质,亦对小儿某些疾病的产生有重大影响。《幼科发挥》曰:“子于父母,一体而分,如受肺之气为皮毛,肺气不足,则皮脆薄怯寒,毛发不生;受心之气为血脉,心气不足,则血不华色,面无光彩;受脾之气为肉,脾气不足,则肌肉不生,手足如削,受肝之气为筋,肝气不足,则骨软。”女子怀孕期间心情愉悦不仅有利于胎儿休息,还可以避免小儿胎气受损,避免一些先天性疾病的发生、降低流产率,同时对新生儿形成平和型体质也非常重要。《幼科发挥》曰:“妇女妊娠之后,则须行坐端严,性情合约,常处静室,多听美言,令人进读诗书,陈说礼乐,身不闻非言,目不观恶事,如此则生男生女福寿敦厚,忠孝贤明。”这与现代的胎教思想完全一致。

综上,孕母要“食甘美”“调五味”,以保证孕母及胎儿充分的营养。同时,孕母要注意起居规律,劳逸结合,减少一切可损伤胎儿的因素;还要注意自己精神、情操、道德的修养,要让自己感到一切都十分美好,给胎儿一个良好的生长发育的环境,也是形成平和质的重要基础之一。

(二)后天因素

正确的喂养方式、生活护理方式关系着新生儿的健康和生长发育,也是影响新生儿体质形成的重要因素。具体来说,要确保正确的哺乳姿势、喂养量、喂养食品,才能确保新生儿保持平和体质。一旦喂养不合理,小儿体质也会随之改变,如小儿啼哭时不可喂乳,平时又不可过饱,一旦违背这些原则,喂养时间不对、喂养量掌握不好,有可能出现咳呛、呕吐和停滞不化,食积容易化热易改变儿童体质特征。如《备急千金药方》曰:“凡乳儿不可过饱,饱则溢而成呕吐。大饱以空乳吮之即消。若乳来多猛,先捏去宿热乳,然后乳之。乳母与儿卧,令乳与儿头平,母欲睡时即夺其乳,恐其不知饱足,致成呕吐。”这与现代提倡母乳喂养按需进行相符合,喂养量过少、营养摄入不够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喂养量过多容易出现消化不良、食积生热等问题。

另外,应注意气候的寒温对乳汁的影响,从而对体质产生影响,甚至导致疾病发生。如《备急千金要方》曰:“夏不去热乳,令儿呕吐;冬不去寒乳,令儿泄泻腹痢。”又如《幼科证治准绳·乳儿法》曰:“每清早欲饮乳,皆须捏去宿乳。”

对于无法进行母乳喂养的小儿,人工喂养也应掌握正确的喂养方法,如奶粉需按比例进行冲调,温度应适宜,奶瓶等器具应及时清洗、消毒。

综上所述,后天喂养也是影响新生儿体质的重要因素。张介宾指出:“小儿于初生之时,形体虽成而精气未裕。”由于小儿脾胃功能尚不成熟,易被饮食所伤。掌握正确的喂养方法、喂养量有利于平和质的形成,避免出现偏颇体质、亚健康,甚至疾病的发生。

三、基本特征

(一)总体特征

新生儿身长、体重适中,头发较密;面色红润有光泽,其色含蓄而不外露,唇色红润,目珠灵活,哭声响亮,耳壳丰厚,耳舟清楚,肌肤柔嫩饱满有弹性,肢端温暖,指甲硬长,平静状态下呼吸均匀,耐受寒热,睡眠安和,吮乳有力,纳乳良好,二便正常,舌质淡红濡润,指纹淡紫不显于风关之上。

(二)脏腑表现

新生儿期是儿童时期的特殊阶段,即使是平和质,小儿五脏和六腑的形和气也相对不足,其中肺、脾、肾更为突出。

1.肺

肺位在上,主一身之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开窍于鼻,外合皮毛。整个小儿时期肺脏未充盛,主气功能未健,而小儿生长发育对肺气需求较成人更为迫切,表现为呼吸不匀、息数较促。新生儿初离母体,肌肤薄嫩,卫外功能较差,又寒暖不知自调,难以适应外界气候的变化。

新生儿呼吸系统方面的表现为呼吸表浅,呼吸量少,频率较快,40~44次/分;新生儿皮肤娇嫩,皮下脂肪薄,体热容易散发,不容易保暖。由于新生儿期的特殊情况,新生儿易受外邪侵袭,所以家长应注意新生儿的保暖,避免风寒侵袭,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2.脾

新生儿脾的运化能力与年长儿、成人相比均较差,脾功能常常处于相对不足的状态。如口腔黏膜薄嫩、易受损伤,唾液腺发育不完善,唾液分泌少。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小儿脾禀未充,运化力弱,而新生儿生长发育迅速,因而对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营养的需求更为迫切,这种比较弱的运化功能相对于比较强的生长发育需求,显得不足。该时期家长应注意喂养问题,不能过饱。如《婴童百问·呕证吐乳证》曰:“凡小儿哺乳,不宜过饱,满则溢,故令呕吐,胃中纳乳,如器之盛物,杯之小,不可容巨碗之物……”《备急千金要方》提到:“乳儿若不嗜食,勿强与之。强与之不消,复生疾病。”《千金翼方》也提到:“凡乳儿不欲大饱,饱则令吐。凡候儿吐者,是乳太饱……”该时期若喂养过度,会导致新生儿发生呕吐、体重增长过快等问题;若喂养不足,可能会导致新生儿营养不足等问题。

3.肾

肾者,为真阴真阳之所在,为先天之本,是小儿生长发育之根本所在,小儿肾气需赖后天脾胃不断充养,才能逐渐充盛。肾主水,职司二便。新生儿肾气不足,肾之阴阳未充盛,封藏之力尚未成熟,表现为后囟门6~8周闭合,前囟门直到1~1.5岁才完成闭合,新生儿牙齿尚未长出,无法自我控制二便,小便次数多。

(三)不同类型的体质特点

1.丰腴质

丰腴质新生儿的体重在正常体重范围的上限,其出生体重与孕母妊娠期间的营养状况有关,孕妇饮食结构不合理、营养过剩均可导致丰腴质的形成。

一般状态的丰腴质新生儿体质较好,但一旦超过正常范围,就有发生肥胖的危险,偏胖虽然暂时看不出危害,但其往往是延续到成年肥胖的潜在危险因素。新生儿偏胖不加以干预,则会进展为超重或肥胖,因此预防肥胖应在生命早期就开始重视,即从胎儿期、新生儿期开始。早在《儿科要略·胎中之教养》中就提出了“故欲求保婴之法,追本寻源,必以胚胞之期为始”的观点。所以肥胖最早预防应开始在宫内阶段,即在出生之前孕妇的饮食要合理调配,要注意荤素搭配,营养均衡,摄入适量蔬菜、水果,避免过多脂肪的摄入,使妊娠初期到妊娠末期的体重增加不超过12.5kg。对于出生时已经偏胖的新生儿,应坚持母乳喂养,且应控制哺乳次数和进乳量,避免喂奶过多,避免日后成为肥胖婴幼儿及儿童。

2.纤瘦质

纤瘦质新生儿的体重在正常体重范围的下限,与妊娠期间营养摄入相对不足相关。纤瘦质新生儿的皮下脂肪相对较少,保温能力相对差,呼吸机能和代谢机能都比标准体重新生儿弱。

小儿稚阴稚阳之体,外易为六淫所侵,内易为饮食、药物所伤,所以对于体重偏低新生儿应注意保暖,并尽早母乳喂养,促进偏瘦小儿健康发展。如《育婴家秘》说:“小儿在腹中,赖血以养之,及其生也,赖乳以养之。”

3.好动质、沉静质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体质也有阴阳之分。按《灵枢·通天》中的分法,可以分为多阴而无阳的太阴质、多阴少阳的少阴质、多阳无阴的太阳质、多阳少阴的少阳质。太阴质、少阴质新生儿表现较沉静;太阳质、少阳质新生儿表现多好动。

好动质新生儿活动能力强,性格外向,声高气粗,好动少宁;沉静质新生儿表现为活动能力不强,性格内向,不易哭闹,沉静安稳。

四、平和质的体质转归

(一)偏肺虚质

肺为五脏之华盖,主一身之气,外合皮毛,最易受到外邪的侵犯。若新生儿受邪后呵护不当,平和质易转变为偏肺虚质。

(二)偏脾虚质

“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新生儿脾胃发育不足最为突出,若喂养不足或过度,均会导致脾胃失司,易从平和质转化为偏脾虚质。

(三)偏肾虚质

肾之精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基,新生儿肾之精气相对不足,对外界气候、环境的适应能力、御病能力均差,若呵护不当,易从其他体质转化为偏肾虚质。

因此,家长需对新生儿悉心喂养,避免从平和质转化为偏颇体质。 +1nIiZ5SR6Z5MeI+lQxdfhgQL7T1GcE0oaYkXWAScxSBQ353UsndBBt8SZ/ap6+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