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八章

儿童的体质核心

“神、魂、意、魄、志”是小儿生命形式存在的核心,主导身体全部的生命活动。小儿初生,五脏六腑的各种生理功能不断在发育和完善。《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变蒸赋》中强调了“魂魄”“精神”“精志”“意智”为小儿发育的核心,并带动了心、肝、肺、脾、肾五脏依序生长发育的顺序。更重要的是,“神、魂、意、魄、志”还主导小儿的精神活动,是形成体质的核心。“神、魂、意、魄、志”分别藏于五脏之中。故《素问·宣明五气》云:“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心藏神,主血脉。肺藏魄,主皮肤。脾藏意,主肌肉。肝藏魂,主筋。肾藏志,主骨。因此,心神受扰,往往脉率失常。肺魄受扰,则皮肤感觉异常。脾藏意受到侵扰,则肌肉异常,或瘦或肥,肌肉酸软乏力。肝藏魂受扰,则筋的功能失常。或抽动挛急,或迟缓无力。肾藏志受扰,则骨受其害。故有《素问·宣明五气》又云:“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谓五主。”“神、魂、意、魄、志”与人体的“悲、忧、思、恐”等情志密切相关。《素问·宣明五气》云:“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怒,并于脾则思,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神、魂、意、魄、志”不但与人体的情志相关,而且与五脏六腑的功能失常和疾病有关,如《素问·宣明五气》云:“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是谓五病。”下面分别述之。

一、生理活动的基础

“神、魂、意、魄、志”存在于人体,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分别存在于人体心、肝、脾、肺、肾中,支配着基本的生理活动。《灵枢·本神》云:“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一)“神”主导心的生理功能

心藏神,神明由之而变化,故称为“神之变”。“神”不但主导心脏的生理功能,还主导其他四脏的“魂、魄、意、志”,故有“神魂”“神魄”“神意”“神志”之说。因此,“神”还通过“魂、魄、意、志”主导人体全身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心主血脉,心血充足,脉络满盈,则面色润泽,容光焕发,故称之为“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心属火,属阳,阳藏通于夏,为阳中之太阳。《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心脏,属阳,为人体生命之根本。《素问·灵兰秘典论》亦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神明源于心,主导五脏六腑,维系生命。因此,《灵枢·本神》云:“心藏脉,脉舍神。”心主血脉,神则藏于脉。若心脉安宁,神气安和,心与神调和,则面色润泽。心脏的各种生理活动正常,人体安康。“神”主导心脏完成心脏主血,除进行正常的血液运行外,还主持心脏完成“君主之官”的责任,与其他脏腑共同完成人体全身的生理活动。《素问·五脏生成》所云:“心之和、脉也,其荣、色也。”若心神受扰,导致心气虚则易于出现心悸、脉短、悲哀不休;若心气实,则大喜过度而喜笑不停止。《灵枢·本神》云:“中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神安,则魂、意、魄、志皆安;神不安,则可导致魂、意、魄、志皆不安宁,出现各种神志异常的疾病。《灵枢·本神》云:“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

(二)“魄”主导肺的生理功能

肺藏魄,为居住之处。肺主一身之气,运营全身。“魄”通过与“神、魂、意、志”的联系,维系全身气的运行流畅。

肺主一身之皮毛,其华在毛,其充在皮肤。而皮肤为人体第六感官,与全身经络相连通,联系着五脏六腑。肺藏于气中,舍于玄腑。玄腑者,汉,毛孔是也。故“魄”通过皮肤之“经络”可以联系“神、魂、意、志”,进而影响五脏六腑及人体全身的生理功能。

肺金为太阴之气而居阳分,故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故《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肺与心同居上焦,心为“君主”,肺辅助心脏共同完成对身体其他脏腑的管理。因此,《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魄”不但要主导肺脏完成“主气,司呼吸,宣发与肃降”的功能,同时要完成正常皮肤的生理功能。

(三)“意”主导脾的生理功能

脾藏意,“意”主导脾的生理功能。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为仓廪之官。脾居中州,为气血生化之源,灌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润肤,泽肌,充毛,对人体全身生理功能产生影响。脾又与大肠、小肠关系密切,共同完成人体的消化功能。《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古人将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皆称为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共同完成人体“水谷精微”的转化功能。所以《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因此“意”不但要完成意志等功能,而且脾的这些消化功能也需依赖“意”来完成。故《灵枢·本神》云:“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若忧愁过度伤“意”,则脾气不运,脾气闭塞不行,不能行气于四旁故也。

(四)“魂”主导肝的生理功能

肝藏“魂”,主导肝脏的生理功能。同时,由于人的肝主情志,与“神、魄、意、志”联系紧密,而对人体全身的生理功能产生影响。肝主筋,爪为筋之余,故肝其华在爪,其充在筋。肝属木,其位居东方,为发生之始,木旺于春季,阳气尚未强盛,因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肝主疏泄,与人的情志关系极为密切。一旦肝脏受扰,人体就会出现情志方面的改变。若肝气虚损,则发生恐惧;若肝气壅实,不得疏泄,就会大怒。人过度悲哀亦会损伤于“魂”,发生病证,如《灵枢·本神》云:“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

(五)“志”主导肾的生理功能

肾藏“志”,主导肾的生理功能。肾主骨生髓,主人的智慧与意志。《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而“志”为先天之本,与“神”关系极为密切,称为“神志”,与其他脏腑亦关系密切,主导人体全身的生理功能。肾主封藏,为先天之本。主藏精,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肾为胃之关,开窍二阴而司约束。肾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为精之处。发为血之余,精足则血足,则毛发润泽。故《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肾藏精,而精为“志”的居所,如人盛怒则损伤于“志”,则健忘。肾气受损,则腰和脊背功能受到影响,故《灵枢·本神》所云:“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

(六)“胆”主导“十一脏”生理功能

“胆”与“神、魂、意、魄、志”关系密切,相互影响。《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解释:“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胆气不升,则飧泄肠澼,不一而起矣。”张景岳在《类经·脏象》中就“胆主十一脏”进一步解释说:“五脏六腑,共为十一,禀赋不同,情志亦异,必资胆气,庶得各成其用,故皆取决于胆也。”因此,“胆”通过“神、魂、意、魄、志”来主导“十一脏”的生理功能。清代罗美在《古今名医方论·温胆汤》中云:“胆为中正之官,清净之府,喜宁谧,恶烦扰,喜柔和,不喜壅郁,盖东方木德,少阳温和之气也。”故治胆多以温和为要。胆气“虚寒”中的“寒”,并非指的是“寒热的寒”,而是指所谓的“吓破胆”与“敌胆寒”的“寒”。治疗“胆寒”的“温胆汤”本意也并非是指“温、凉、寒、热”中的“温”,所谓的“温胆”,实则是指“壮胆”。故《古今名医方论·温胆汤》在提到“温胆汤药方含义”时指出:“本方证多因素体胆气不足,复由情志不遂,胆失疏泄,气郁生痰,痰浊内扰,胆胃不和所致。胆为清净之府,性喜宁谧而恶烦扰。若胆为邪扰,失其宁谧,则胆怯易惊、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惊悸不安;胆胃不和,胃失和降,则呕吐痰涎或呃逆、心悸;痰蒙清窍,则可发为眩晕,甚至癫痫。治宜理气化痰,和胃利胆。方中半夏辛温,燥湿化痰,和胃止呕,为君药。臣以竹茹,取其甘而微寒,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半夏与竹茹相伍,一温一凉,化痰和胃,止呕除烦之功备;陈皮辛苦温,理气行滞,燥湿化痰;枳实辛苦微寒,降气导滞,消痰除痞。陈皮与枳实相合,亦为一温一凉,而理气化痰之力增。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煎加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且生姜兼制半夏毒性。以甘草为使,调和诸药。”

临证之时,则以温胆之要,辅以“安神”“安魂”“定魄”“定志”与“调意”相结合调理偏怯弱质、偏肺虚质、偏脾虚质、偏肝亢质、偏肾虚质等儿童偏颇体质时,往往得到良好得疗效。而且,“神、魂、意、魄、志”的“辨证论治”与传统辨证论治相结合,辨治心、肺、脾、肝、肾受损导致的“神、魂、意、魄、志”暴受侵害所出现的情志疾病,以及心、肝、脾、肺、肾等脏腑的器质性疾病。

(七)“神”与“志”主导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

“神、魂、意、魄、志”非常重要,主导全身的生理功能。但相对而言,“神”与“志”更为重要。《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以“调神”为题,谈一年四季的养生之道,名曰“调神”,实则“养志”,通过“养志”达到“调神”的目的。如春季养生在于“以使志生”;夏季养生在于“使志无怒”;秋季养生在于“使志安宁”;冬季养生在于“使志若伏若匿”。文中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在四季养生重点中只强调“志”,说明“志”更为重要。春季“以使志生”,夏季“使志无怒”,秋季“使志安宁”,冬季“使志若伏若匿”,从而达到“调神”目的。“神”源于先天,父精母血相结合形成胎原时即已有之。故《灵枢·本神》云:“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本神》又云:“肾藏精,精舍志。”文中明确了两者之间的关系。胎儿成形之后,“志”仍藏于肾,为后代遗传先天之本,而“神”随着胎儿形成后,则藏于心,为君主,统领全身。若调摄不当,体质受损,则神、血、脉、营、气、精、神不安,轻则表现亚健康体态,重则变生多证。

二、儿童的体质特点

(一)感知系统的发育特点

1.视觉发育

小儿有瞳孔对光反射,但怕强光刺激。因黄斑部发育不好,并常有生理性斜视或复视,所以此时看东西模糊不清。生后第1个月可凝视光源,头可跟随水平方向移动的物体达中线(90度);3~4个月喜看自己的手,手眼协调较好,可随物体水平转动180度;6~7个月时目光可随上下移动的物体垂直方向移动90度,并可改变体位协调动作,能看到下落的物体并开始分辨颜色;8~9月开始出现视深度感觉,能看到小物体;18个月已能区别各种形状;6岁时视深度已充分发育。

2.听觉发育

小儿听觉器官尚未发育完全。出生时中耳充满黏液,妨碍声音传导,随着黏液被吸收,鼓室充满空气,听觉敏锐性才能逐渐提高。出生时听不到声音;3~7日听觉已相当良好;3~4个月头可转向声源,听悦耳声音微笑;7~9个月能确定声源、区别语言的意义;13~16个月可寻找不同高度声源、听懂叫自己名字;4岁听觉发育完善。

3.味觉发育

小儿在出生后几日内味觉相当灵敏,可识别甜、苦、酸的味道。

4.嗅觉发育

小儿出生后数月对强烈的气味就有反应,7~8个月时嗅觉比较灵敏,2岁时能很好地鉴别各种气味。

5.皮肤触觉

小儿出生后就有触觉,以口唇部分最为灵敏,遇有东西接触就出现吸吮动作。手掌、脚掌和颜面的皮肤也较敏感。温度觉发育也好,如遇较冷的环境会立刻啼哭,放在温暖的环境中则安静。痛觉发育较温觉差。

(二)语言系统的发育特点

小儿语言系统的发育经过啼哭、“咿呀”发音和说话三个阶段。

1.啼哭

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是每一个父母期盼已久的“福音”,是人世间最美妙的天籁之音,一个新的生命诞生了。小儿饿了要哭,渴了要哭,有尿意、便意、难受要哭,铺盖、穿戴不适要哭,饥饿、生病更要哭。啼哭是不会说话小儿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饥饿、不适与疼痛的哭声在时间、音调、音量上都截然不同,家长须认真领会,判断孩子的需求。

2.“咿呀”发音

新生儿1~2个月开始发喉音,2个月发“啊”“咿”“呜”等元音。辅音多在6个月时开始出现,以唇音为最先,故6~7个月自然地发出爸、妈等,或“咿”“啊”的拼音;8个月常合并两个语音,如爸爸、妈妈、爷爷等;8~9个月喜欢学亲人口势发音;1岁半能用几个字连成单语,如吃饭、妈妈抱等,能用语言表达要求,会说出身体各部位的名称,如眼、耳、鼻等。

3.说话

小儿2岁时会说简单的话;3岁时会用代名词;4~6岁是成语阶段;5岁以后说话接近成人,但思维尚未发育完善,不能把复杂的事物表述出来。语言系统的发展与环境、人的接触有关,如果环境单调、接触的人寡言少语,小儿说话就迟。

(三)心理活动的发育特点

小儿心理活动的发育与“神、魂、意、魄、志”密切相关,“神、魂、意、魄、志”强,则小儿心理活动也较为丰富。

小儿1个月即有记忆能力和分辨性学习能力;1~4个月喜欢重复偶然发生的动作;4~8个月似已体会到事物的属性,但不能完全探索清楚;8个月时开始有物体永存的概念;8~12个月能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行动;12~18个月开始试图了解事物的本质,不满足于一种动作的重复,此时也表现出回忆的能力;1~2岁开始应用文字信号;2岁后开始符号的应用,能较好地利用记忆储存;3岁后已有初步有意想像;5~7岁思想方法发生巨大的变化,记忆能力有所增强,认知能力有了新的发展,能较好控制自己的注意力;6~11岁抽象能力提高。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意识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逐渐增强,产生信任感、安全感、同情感等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与性格。

(四)肢体动作的发育特点

小儿肢体动作的发育与五脏六腑皆相关,皮、筋肉、骨为小儿动作发育的关键所在。“心为君主之官”“肺藏魄,主皮毛”“肾藏神,主骨”“肝藏魂,主筋”“脾藏意,主肌肉”。因此,小儿肢体动作的发育也与“神、魂、意、魄、志”密切相关。

西医学认为小儿肢体动作的发育与神经、肌肉的发育有密切的联系。通过实际观察,其动作发育有一定的规律。

1.由上而下

小儿先能抬头,然后按坐、爬、站、走的顺序发育。

2.由近到远

小儿肢体动作的发育是从臂到手、从腿到脚。

3.由粗到细

小儿6~8个月时只能用手掌握物;9个月后能用拇指配合抓取细小物体。具体来说,小儿2个月时直立位能抬头;3~4个月时俯卧位能抬头;4个月时俯卧位时能用肘支起前半身;5个月能抓住玩具;6个月时能翻身;7~8个月能独自坐;8~9个月能爬;9~10个月能扶物站立;12~15个月时能独自行走;1岁半时行走自由,能爬台阶;2岁时会跑。民间将这个过程总结为:一听二视三抬头,四撑五抓六翻身,七坐八爬九扶站,1岁娃娃会走路。

4.由简单到复杂

小儿先画直线后画圈、图形等。

5.由低级到高级

小儿先学会看、听、感觉事物,认识事物,逐渐到有记忆、思维、分析、判断能力等。

(五)“神、魂、意、魄、志”主导五脏六腑的精神活动

“心藏神,主喜,主惊”“肺藏魄,主感觉,主悲”“肝藏魂,主疏泄,主怒”“脾藏意,主忧思”“肾藏志,主恐”。因此,人体的精神活动与五脏六腑皆有密切的关系。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生理反应,若在正常范围内对身体无大损害,一般情况下是不会直接致病的。但是,如果情志活动剧烈、过度,超越人体能够承受的限度并持久不得平静,那就必然影响脏腑的功能,甚至出现疾病状态。故《素问·举痛论》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既往认为小儿无情志问题,主要基于小儿“神、魂、意、魄、志”的强盛而又神识未发,故少“情志损伤”,但事实并非如此。情志不但对成人影响较大,对小儿也有较大影响。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1.“神”主导心的精神活动

“心藏神,为君主之官,主血,主喜”。“神”既主导着小儿心脏的基本生命活动,又主导小儿心所主持的精神功能。小儿具有“心常有余”的生理特点:①阳气偏盛,生机旺盛,故小儿脉率较快。若心气盛,则精神活跃而伶俐,喜言笑,表现为欢愉体质。②小儿的“心神”尚未强大,处在不断发育壮大的过程中,稚嫩的“心神”易被邪气所伤。若“心神”气弱,则面色飘忽不定,优柔寡断,犹豫不决,不喜言笑,表现为亚健康的偏怯弱质。

“心气怯者,则性痴而语迟,心系舌之本,怯则语迟也”。小儿智力发育既不能过早,也不能过迟,过早或过迟都是不正常的。如《备急千金要方》曰:“梅花早发,不睹岁寒,秋菊晚成,终于年事。”

“心藏神,主惊”。小儿神气怯弱,易受惊而夜啼不安。若骤遇险恶,乍见异物,突闻怪声等,都可发生惊吓,甚至出现为“客仵”“语迟”等临床表现。故《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云:“小儿中客忤者。小儿神气嫩弱。忽有非常之物。或未经识见之人。偶然触而见之。其客气与儿神气相忤以生病。谓之客忤。其候吐下青黄白色。水谷解离。腹痛夭矫。面颜变易。五色不常。状似惊痫。但目不上视。其脉弦急数者是也。若不即治。久则难疗。圣济经曰。出处不时。而为客忤。”而小儿神气怯弱,容易感受外邪,《温病条辨·解儿难》曰:“神气怯,易于感触。”对于小儿“心气”的盛与虚,《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乳母论》亦有清晰的阐述:“心气虚者而语晚,心气盛者则伶俐,早言笑。”心藏神,神气怯则心气怯。若神气怯弱,还易于受到外邪的侵袭,出现高热、惊厥等表现。

2.“魄”主导肺的精神活动

“肺藏魄,主气,司呼吸,主玄腑,主忧,主悲”。“魄”藏于玄腑,玄腑乃汗毛孔是也。小儿的“魄”随着身体的发育,不断强大。“魄”安其位,精神活泼,面色润泽,气息平和,汗孔开阖有度。忧愁为七情中常见的情志,正常情况下不会损伤小儿身体。若忧悲过度,则会伤及身体,轻则表现为面色偏白而少泽,气息不足,郁郁寡欢,忧心忡忡,愁眉苦脸而整日长吁短叹,垂头丧气,汗出异常。故《灵枢·本神》说:“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若忧愁不解,天长日久,或极度忧愁,则会出现“过悲伤肺,肺伤气消”的现象。重则还会损伤肺气,甚至波及于脾气,影响脾胃受纳运化功能,出现食欲下降、疲倦乏力等症状。过分忧愁还会导致少年白发丛生,出现儿童少白头的现象,故民间有“愁一愁,白了头”之说。

3.“意”主导脾的精神活动

“脾藏意,主受纳运化,主肌肉,主思”。脾不但与小儿食欲的好坏、肌肉的丰满与松弛等关系密切,还与小儿精神状态密切相关。因此,“意”不但主导脾脏基本的生命活动,还主导其所主持的精神活动。脾脏精神活动主要与思密切相关。思虑是依靠脾藏的“意”加以支配的。勤于思考本是人的优点。小儿具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表现为喜静多思,为静思体质。但是,如果思虑过度会影响精神,表现为面色偏黄而少泽、肌肉松软、思虑忧愁等亚健康偏脾虚质表现。若思虑太过会损伤于脾,一方面使脾气受损,纳谷不香;另一方面出现睡眠不佳,多梦睡惊,日久甚至气结不畅。因此,民间有“百思不得其解”之说。小儿易出现体质下降、百病蜂起的状态。

4.“魂”主导肝的精神活动

“肝藏魂,主藏血,主疏泄”。肝与人的情志十分密切。“魂”不但主导肝脏基本生命活动,还主导肝脏所主持的精神活动。若肝气条达,则心情舒畅,身心康泰。怒与肝的关系十分密切,属于中医七情之一,为人体正常的情志表现。小儿具有“肝常有余”的生理特点,往往表现为稍不如意就易情绪激动,发火愤怒,喜爱争吵,此为善怒体质。

一般情况下,怒不会对身体产生伤害,但是过度愤怒,或长久发怒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怒则伤肝,肝失条达,肝气就会横逆。破坏了正常愉悦的心理环境,故有怒伤肝之说。轻则出现面色偏青而少泽,出现亚健康的偏肝亢质;重则出现两胁胀痛,或胸闷不舒,或腹部疼痛、食欲不佳等。

5.“志”主导肾的精神活动

(1)肾主脑“肾藏志,主骨,生髓,通于脑”。“志”不但主导肾脏的生理活动,而且还主导肾脏主持的精神活动。小儿大脑的发育与肾的关系密切。新生儿脑的重量为350~370g,约为成人脑重量的20%。有现代研究表明,小儿智慧的发育与大脑的发育密切相关。《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小儿的智慧从生后至成年都在不断发育,但智慧的增长除了与年龄有关外,还与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点揉头顶百会穴旁的四神聪穴可起到增加智慧的功效,年龄较大的儿童与成人亦可由轻到重,循序渐进,叩击头颅的巅顶部位,其具有缓解疲劳、增进智慧及预防老年痴呆的功效。

(2)肾主恐 肾与七情之中的恐关系密切,故又有“肾主恐”之说。恐,是惧怕的意思,因精神极度紧张而造成的胆怯。一般情况下的恐不会对儿小儿造成伤害,仅表现胆小、害怕。例如,小儿不敢单独睡觉,往往要与父母同居一室,甚至同睡一床,此为胆小怯弱质。小儿具有肾常虚的生理特点,若被恐所伤,而出现轻重不同的表现。轻则胆小恐惧,表现出面色偏黑而少泽、骨头细弱、身材矮小等偏肾虚质;重则出现“恐则气下,气机逆乱”的疾病体态。

(六)“神、魂、意、魄、志”不稳定导致临证诊察困难

小儿“神、魂、意、魄、志”虽具备,并主导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与全身的精神活动,但是尚处于稚嫩不坚的状态,再加上小儿“不能自言其所苦,脉又不足凭”等因素,故辨别小儿体质与诊察小儿疾病时十分困难。《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曰:“儿科自古最为难,毫厘之差千里愆,气血未充难据脉,神识未发不知言。唯凭面色知病苦,再向三关诊热寒,听声审病兼切脉,表里虚实随证参。”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小儿既有诊察困难的一面,又有调理、治疗容易的一面。只要辨证准确、调理用药精当,则易于康复。不比成人患有一种疾病时,可能难于祛除而携带终生。正如《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强调:“小儿六岁已还者,经所不载,有病难治。无承据之事也。详之。此谓婴儿未能言者。有病则无由问其所苦。故无承据也。若能言者。必能问之。小儿岂有六岁尚不能言者哉。其不能言者。唯一二岁儿也。故先贤言婴儿未能言者。最为幼小。有病则肌肤未全。寸关不辨。变蒸交互。气血细微。若凭诊切。实难明晓。惟在观其形色。参其证候。乃知病之所在者矣。其观视之法。须要安神定志。勿令情意惑乱。不得于儿哭断之时。睡起之际。则色不正矣。须于辰时之后。巳时之前。夏即未热。冬即未温。外色不杂。内气闲雅。乃可向明而观察之也。圣济经曰。通识之士。必察刚柔勇怯。视其盛衰虚实。适以寒温。平以阴阳。病之轻重缓急。随证以治之。不必蔽于难治也。诸所论繁紊。难以执据。今采其当者。”所以,医者临证之时,务要胆大心细,中医四诊务必细致周详,寻找蛛丝马迹,进行详查;而后仔细斟酌,抓住主要问题,确立治疗方案,精心调治,方可获愈。

(七)刺激“魄”方能达到调理五脏六腑之功效

“魄”藏于肺,主皮毛,主感觉。《灵枢·本神》云:“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肺藏气,气舍魄。”《类经·藏象类》曰:“精之为物,重浊有质,形体因之而成也。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说明“魄”的功能突出表现在皮肤。人通过皮肤感知寒热、疼痛和瘙痒,故有“魄藏于玄腑,主感觉,皮毛者皮肤也”的说法。人体皮肤感觉敏感之处往往是毛发较集中且茂盛的地方,如头发部位、口周、腋窝、阴部等。“魄”是参与形成人体最基本的感觉,通过以手轻轻触摸皮肤,达到安魄的作用,再通过“魄”达到调理“神、魂、意、志”的作用,进而调理五脏六腑,这是小儿按摩的理论基础。

小儿按摩接触的主要部位是皮肤,其主要作用机理是摩挲皮肤,定魄安玄腑。摩按,即摩挲,其特点就是有规律和方向的移动,理论基于“肺藏魄与主皮毛”。小儿按摩以指代针,进行体表揉按、拿捏等手法操作,达到保健治疗的功效,自古以来就是中医儿科治疗保健的主要方法之一,用以治疗小儿常见病和疑难杂症,对于小儿康复保健和养生调护均有意想不到的疗效;而且避免了服药之苦、针刺之痛,无副作用,疗效好,属绿色疗法,也深受成人喜爱。

邪气侵“魄”,轻则局限于“肺魄”,重则必将影响心、肝、脾、肾所藏之“神、魂、意、志”,而出现其他脏腑的反应。因此通过摩按刺激“肺魄”即可达到安五脏、调六腑的作用,所以有“轻摩调其五脏六腑,重按以理其肌肉筋膜”的说法。

若肺受邪扰,出现玄腑受扰、“魄”不安宁的紧张状态。轻则落魄失貌,面白蔫头;重则冷汗直流,自汗不止,严重者甚至表现为面色泛白、咽喉发紧等。此时,除了采用按摩之法外,还应注意调胆与调理“神、魂、意、魄、志”相结合,合理使用药物,使小儿尽早康复。

(八)“神、魂、意、魄、志”论治与“从胆论治”相结合的辨证方法

小儿“神、魂、意、魄、志”是体质形成的核心,主导小儿基本生命活动和精神活动,而且还与胆关系密切。“神、魂、意、魄、志”受到损伤常常波及“胆”;“胆”受损伤也必将损及“神、魂、意、魄、志”。若“神、魂、意、魄、志”“胆气”健壮,小儿表现为健康体态的平和质;若受到轻度损伤时,表现为亚健康体态的偏颇体质;若损伤严重,表现为疾病体态。故《灵枢·本神》云:“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

对于小儿亚健康体态的偏颇体质,采用温胆与调理小儿“神、魂、意、魄、志”相结合,往往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小儿迅速康复。

对于小儿五脏六腑的疾病,如肺系疾病之哮喘、闭塞性支气管炎,心系疾病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脾系疾病之呕吐、腹泻、疳证,肝系疾病之新生儿黄疸、多动综合征、抽动障碍、睡眠障碍、自闭症,肾系疾病之肾炎等,采取温胆和“神、魂、意、魄、志”辨治相结合,往往会明显提高临床疗效,使疾病状态的小儿早日恢复到亚健康体态或康复为健康体态。

“神、魂、意、魄、志”论治与“从胆论治”相结合的辨证方法用于调理小儿亚健康体态的偏颇体质、辨治小儿疾病体态的疾病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应予以广泛的推广应用,使古老的“神、魂、意、魄、志”的论治理念造福广大的儿童与成人。 NiDmYrFZzsAD5CeoHNMZoPfOnafcRmdtJLNFvAks/3M70a/GirO8FJg8xDgJlMn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