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芽儿”比喻初生植物和动物生机盎然、幼小嫩弱。古代医家把婴儿称为“芽儿”,如春季草木之“茸芽”,特指处于生长发育中的婴幼儿。万全在《育婴家秘·幼科发微赋》中云:“医道至博,幼科最难。如草之芽兮,贵手调养;似蚕之苗兮,慎予保全。血气充兮,脉无可诊;神识未开兮,口不能言。”其对儿科概括十分精当,并提出了“草之芽”论断,进而又在《育婴家秘·五脏证治总论》中强调指出:“小儿初生曰芽儿者,谓如草木之芽,受气初生,其气方盛,亦少阳之气方长而未已。”其明确提出了“芽儿”这一称谓,恰当地反映了小儿时期如春天草木之“嫩芽”的体质特点。
“芽儿”在理论上彰显“少阳学说”的两重性,可以涵盖“纯阳学说”与“稚阴稚阳学说”。“芽儿”的体质充分展示了小儿“三有余,四不足”的体质特点。一方面,展示小儿“阳常有余,心常有余,肝常有余”的“生机盎然,发育迅速”生长特点;另一方面,展示小儿“阴常不足,肺常不足,肺常不足,肾常虚”的“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的生理特点。
1.“芽儿”体质受“纯阳学说”的影响
“纯阳”最早在《颅囟经》中提出:“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纯”是指小儿未经情欲克伐,先天所禀的元阴、元阳未曾耗散;“阳”是指小儿的生命活力,这种特殊体质是先天禀赋与生俱来的。小儿在生长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呈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状态,这种状态就犹如植物的“茸芽”一样,充满生机,几日不见可长成一个粗壮的枝条。“纯阳学说”充分概括了小儿在生长发育、阳生阴长的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发育迅速的生理现象。
2.“芽儿”体质受“稚阴稚阳学说”的影响
《温病条辨·解儿难》云:“古称小儿纯阳,此丹灶家言,谓其未曾破身耳,非盛阳之谓。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
“稚阴稚阳学说”充分体现了小儿五脏六腑“全而未壮”的体质特点,但是对于小儿“阳气旺盛,生机盎然”的特点则难于展现。因此,“稚阴稚阳学说”无法替代“纯阳学说”,导致两种学说长期并存百年之久。
3.“芽儿”体质受“三阳学说”的影响
《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生气通天论》又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人的生、长、壮、老均离不开阴阳,只不过是阴阳变化的不同而已,小儿的“少阳“体质”是相对于成人的“太阳”体质、老年人的“夕阳”体质的。小儿自从离开母体,就开始了自身阴阳平衡的过程。人体的阴阳变化与天癸密切相关,阳气随着天癸来临之前、到来、离去,其盛衰变化的阶段性十分明显。小儿天癸未至,阳气旺盛而又稚嫩,形成“阳生阴长”的“少阳”体质;青壮年随着天癸来临,阳气强盛,阴液充盈,形成“阴平阳秘”的“太阳”体质;老年人随着天癸消退,形成“阳气不断衰微,阴液不断衰减”的“夕阳”体质。以上谓之“三阳学说”,全面反映了人一生以阴阳为主体的体质变化核心。“三阳学说”所反映的阴阳变化与临床生理病理密切相关,这在小儿阶段的“少阳”体质表现尤为突出,特别与精神状态、精神疾病关系更为密切。
4.“芽儿”体质受“少阳学说”的影响
“少阳学说”源于明代著名儿科医家万全,是对小儿特殊体质特点的高度概括。“少阳”犹如春天的嫩芽,初升的太阳,生机盎然,蒸蒸日上,迅速生长。
万全在《育婴家秘·五脏证治部论》中提出:“春乃少阳之气,万物之所以发生者也。小儿初生日芽儿者,谓如草木之芽,受气初生,其气方盛,亦少阳之气方长未已。”“少阳”在天,象征着东方;在季节,象征着春季;在植物,象征着芽;在脏,象征着肝;在腑,象征着胆;在人体,象征着少火。少火是维系小儿生长发育之生生之气,是人体生命之源。少火是人体内不断输养、长盛不衰的生命之火,也是生命之源。此即《素问阴阳大论》所云“少火生气”之意。少火实乃少阳也。
综上所述,“芽儿”彰显小儿“三有余,四不足”的体质特点与“少阳学说”理念,将“纯阳学说”与“稚阴稚阳学说”的特点涵盖集于“芽儿”一身。
“芽儿”充分展示了小儿“三有余,四不足”的生理特点。一方面,展示小儿“阳常有余,心常有余,肝常有余”的发育迅速的生长特点;另一方面,展示小儿“阴常不足,肺常不足,肺常不足,肾常虚”的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的生理特点,正如《育婴家秘·五脏证治总论》云:“此所谓有余不足者,非经云虚实之谓也。”
“三有余”即“阳常有余”“心常有余”“肝常有余”,分别彰显“芽儿”生机盎然、“少火”旺盛、生长旺盛的体质特点。
“阳常有余,发育迅速”是“芽儿”特征的突出体现。万全将小儿的生理体质特点概括为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强调小儿自出生至青春期,无论是在机体的形态结构方面,还是在脏腑的生理功能方面,都处在迅速连续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具体表现在小儿体重、身长、囟门、牙齿、骨骼等量的方面增长,以及智力、动作、语言、思维、心理等质的发育。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年龄越小,生长发育的速度越快,充分展示了“芽儿”生机盎然、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也充分展示了小儿不同时期的生长发育特点。
小儿机体的生长发育处在一个连续渐进的动态变化过程中。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其生理和心理等功能各不相同;在速度、发育顺序方面遵循一定的规律。
1.胎儿期生长发育特点
西医将胎儿期分前12周(3个月)为妊娠早期;自13~27周(共15周)为妊娠中期;自28~40周(共13周)为妊娠晚期。另外,国际规定自孕28周(7个月)至出生后7天称为围产期,又称围生期。胎儿期整个阶段完全依靠母体而生存,尤其孕早期是小儿机体各器官分化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儿童正常体质的形成时期。孕母的营养、精神、环境等直接影响到胎儿的生长发育和体质的形成。
2.新生儿期生长发育特点
小儿初离母体开始适应新的环境,建立循环,开始独立呼吸,摄取营养和排泄代谢产物。
3.婴儿期生长发育特点
婴儿期是小儿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是人生第一次飞跃,对各种营养素,尤其是蛋白质的需求特别高,在生长和发育方面表现突出。如周岁时体重增长3倍,身长增长1.5倍,乳牙萌出,开始学说话、学走路。
4.幼儿期生长发育特点
幼儿期生长速度较婴儿期稍减慢,脏腑功能有所增强但仍嫩弱。例如,1~3岁头围全年增长2cm,胸围超过头围;1岁时应出6~8颗乳牙;2岁半时20颗乳牙出齐;1.5岁时颅囟已经闭合;体重增长速度减慢,但仍稳定增长,每年增长2kg左右;身高稳定在每年5~7cm左右。开始会走、跳、跑。随着接触周围事物增多,智能发育迅速,语言、思维和交往能力开始增强。
5.幼童期生长发育特点
自3岁到6~7岁,体格发育方面的变化是生长发育速度减慢,但仍处于稳步增长状态;6岁开始换牙,脑重量接近成人的90%,大脑皮质功能、智能发育快;理解能力增强,开始理解数字、时间;可用复杂的语言表达思维、感情;求知欲强、好奇、好问、好模仿,此阶段具有高度可塑性。
6.儿童期生长发育特点
儿童期即学龄期,此期体格生长速度相对缓慢,体格的发育除生殖系统外,其他器官的发育到本期已趋于完善;智能发育发面更加成熟,大脑的形态发育已接近成人,综合分析、控制、理解能力增强,是接受科学文化教育的重要时期,已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
7.青春期生长发育特点
从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均基本发育成熟,体格生长发育再度加速,出现第二次生长发育高峰,体格生长和智能发育均接近成人,因此称青春期为“第二次飞跃”,生殖系统的发育也加速并逐渐成熟,性别差异显著,女子出现月经,男子发生遗精,第二性征逐渐明显。
8.“芽儿”的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1)生长发育连续而非等速 各年龄阶段生长发育并不是等速进行的,年龄越小,增长越快,如体重、身长在婴儿时期是第一个生长高峰,尤其是前3个月增长很快,第一年为生后的第一个生长高峰,第二年后生长速度逐渐减慢,至青春期生长速度又加快,形成第二个生长高峰。根据各个生长发育阶段的生长发育和体质特点进行养护,就会保证小儿健康成长而不出现体质偏颇。
(2)各系统器官发育顺序不同 小儿各系统和器官的发育顺序、生长速度有其阶段性。神经系统发育较早,脑在出生后两年内发育较快;淋巴系统在儿童期生长迅速,于青春期前达高峰,此后逐渐下降;其他器官,如心、肝、肾、肌肉等发育基本与体格生长平行;生殖系统发育较晚。
(3)生长发育有一定规律 生长发育遵循由上到下:先抬头、后抬胸,再会坐、立、行;由近到远:从臂到手、从腿到脚的活动;由粗到细:从全掌抓握到手指拾取;由简单到复杂:先画直线后画圆图形;从低级到高级:先从看、听等感性认识,然后发展到记忆、思维等理性认识。
(4)生长发育和体质的个体差异性 小儿生长发育和体质在一定范围内受遗传、营养、性别、疾病、家庭及社会环境等的影响,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儿童的生长发育水平和体质不会完全相同,因此在平和体质中又有个体差异。
1.体格的量变过程
(1)体重的量变 体重为各器官、系统和体液的总重量,是衡量小儿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的指标。正常足月婴儿生后第一个月体重增加可达1~1.7kg,小儿体重随着年龄增长,增长速度减慢。正常新生儿出生时的体重平均为3.2kg,生后3~4个月体重约为出生时的2倍,12个月时体重达出生时3倍(约10kg),是体重增长最快的时期,为第一个生长高峰;生后第二年体重增加2.5~3.5kg;2岁时体重约为出生时4倍;2岁后到11~12岁前每年体重增长约2kg。
(2)身高(长)的量变 身高是指头顶到足底的全身长度,身长(高)的增长规律与体重相似,年龄越小,增长越快。新生儿出生时的身长平均约50cm,第一年增长最快,约25cm,前3个月身长增长11~13cm,约等于后9个月的增长值,1岁时身长约75cm;第二年增长稍慢,10~12cm,2岁时身长约87cm。2岁后身高每年增长6~7cm。身高在进入青春早期时出现第二次增长高峰,速度约为儿童期的2倍,持续2~3年。小儿头顶到坐骨结节的高度为坐高,代表头颅与脊柱的生长。青春期身高增长主要是下肢的增长,坐高占身高的百分数随年龄增长而下降。
(3)头围的量变 自枕骨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为头围,头围的增长与脑和颅骨的生长有关。胎儿期脑发育居全身各系统的领先地位,出生时头围相对大,平均33~34cm,1岁时头围为46cm;生后第2年头围增长减慢约2cm,2岁时头围约48cm,2~15岁头围仅增加6~7cm,头围在2岁前最能反映小儿频骨生长的情况。
(4)胸围的量变 由乳头向后背绕肩胛角下缘绕胸一周的长度为胸围,胸围代表肺与胸廓的生长。出生时胸围平均为32cm,比头围小1~2cm,1周岁左右头围、胸围相等,以后胸围逐渐大于头围,经常观察胸围可警惕和预防佝偻病和营养不良的发生。
(5)囟门的量变 囟门分前囟和后囟,前囟为顶骨和额骨边缘形成的菱形间隙,其大小以对边中点连线长度进行衡量,出生时1.0~2.0cm,以后随颅骨发育而增大,6个月后逐渐骨化而变小,最迟于1.5岁时闭合。后囟在出生时即已很小或已闭合,最迟于出生后6~8周闭合。前囟在儿童生长中较重要。颅骨缝在生后3~4个月闭合。囟门不能关闭过早或过晚。
(6)脊柱的量变 脊柱的增长反映脊椎骨的生长。生后第一年脊柱生长快于四肢,以后四肢生长速度快于脊柱。出生时脊柱无弯曲,仅呈轻微后凸;3个月左右随着抬头动作而出现颈椎前凸;6个月后会坐时,出现胸椎后凸;1岁左右开始行走时出现腰椎前凸,至6~7岁时这3个脊柱自然弯曲才被韧带所固定,脊柱的生理弯曲使身体姿势得到平衡。要注意小儿坐、立、走姿势,选择适宜的桌椅,保证儿童脊柱的正常发育。
(7)长骨的量变 是从胎儿到成人期逐渐完成的,长骨的生长主要由长骨干骺端的软骨骨化,骨膜下成骨,故长骨增长、增粗,当骨骺与骨干融合时,标志着长骨停止生长。长骨干骺端的骨化中心随着年龄的增长,按一定的顺序和部位有规律地出现,可依此反映长骨的生长发育成熟程度。出生后骨化中心出现次序为:3个月有头状骨、钩骨;1岁时出现下桡骨骺;2~2.5岁有三角骨;3岁有月骨;3.5~5岁出现大、小多角骨;5~6岁有舟骨;6~7岁有下尺骨骺;9~10岁出现豆状骨。1~9岁腕部骨化中心的数目约为其岁数加1。
(8)牙齿的量变 儿童有乳牙(共20个)和恒牙(共28~30个)两副牙齿。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乳牙萌出顺序一般为:下颌先于上颌,自前向后,上下第一乳磨牙先于上下单尖牙萌出。乳牙萌出时间及顺序个体差异较大,与遗传、内分泌、食物性状有关,食物的咀嚼有利于牙齿生长。乳牙最晚2岁半出齐。6~7岁乳牙开始脱落换恒牙。《素问·上古天真论》对牙齿的生长描述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可以看出,牙齿的生长与肾气有密切关系。
1.女性生殖系统的发育
女孩性发育年龄通常在10~12岁开始,发育顺序为乳房发育、阴毛及外阴生殖器改变、月经来潮、腋毛,整个过程需1.5~6年,平均4年,在乳房开始发育后1年,身高会骤然增长。
2.男性生殖系统的发育
出生时睾丸大多已降至阴囊,10岁前睾丸发育很慢,进入青春期开始迅速生长发育,附睾、阴茎也同时发育。男孩性发育首先表现为睾丸容积增大,睾丸容积超过3mL时标志着青春期开始,达到6mL时可有遗精现象。
生殖系统的发育受“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控制,这一系统与天癸的功能大体相当。天癸是促进男女性征及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维持性功能,参与生殖之精的化生以繁衍后代的特殊物质。天癸与肾气密切相关,所谓肾主生殖,是通过天癸实现的;天癸除对生殖系统的影响外,还对骨骼肌肉的发育、声音外貌的变化、神志思维活动等都能产生广泛而重要的影响。从出生到青春前期,生殖系统发育处于静止期。进入青春期,性腺和性征才开始发育,出现第二性征。因此,在各系统中生殖系统发育最迟。如天癸发生剧烈波动,必然导致内在脏腑的功能失调,发生体质的偏颇。
智能发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方面,与体格发育相互影响,包括感知、运动、语言、情感、思维、判断和意志性格等方面,以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成熟为物质基础,发育异常可能会发生某些脏腑功能的偏颇。
1.感知质变的过程
感知包括视感知、听感知等,这些功能由于小儿的特殊体质,也表现出“成而未全”的相对状态。
(1)视感知的质变 新生儿已有视觉感应功能,瞳孔有对光反应,但视觉不灵敏,在安静清醒状态下可短暂注视物体,但只能看清15~20cm内的视物,可出现一时性斜视和眼球震颤,3~4周内消失。新生儿后期视觉感知发育迅速,1个月可凝视光源,开始有头眼协调;3~4个月喜看自己的手,头眼协调较好;4~5个月认识母亲面容,初步分辨颜色,喜欢红色;6~7个月时目光可随上下移动的物体垂直方向转动90度;8~9月时开始出现视深度感觉,能看到小物体;18个月已能区别各种形态;2岁时可区别垂直线与横线;5岁能区别颜色;6岁时视深度已充分发育。
(2)听感知的质变 新生儿出生后鼓室无空气,听力较差;3~7日后听觉已相当好;3~4个月时头可转向声源,听到悦耳声时会微笑;7~9个月时能确定声源;开始区别语言的意义;13~16个月可寻找不同响度的声源,听懂自己的名字;4岁听觉发育完善。听感知觉发育和儿童的语言发育有直接关系。
2.运动发育的质变过程
运动发育可分为大运动(包括平衡)和精细运动两大类。运动的发育与感知发育同步进行,相互影响。发育规律是自上而下、由近到远、不协调到协调、先正面动作后反面动作、先取后舍。
(1)平衡与大运动的质变 新生儿俯卧时能抬头1~2秒,3个月时抬头较稳,6个月时双手向前撑住能坐,7月能翻身,8个月坐稳并可用双上肢向前爬,11个月时可独自站立片刻;1个月独自走稳,2岁双足并跳,3岁才能快跑。
大运动发育口诀:一听二视三抬头,四撑五抓六翻身,七坐八爬九扶站,一岁娃娃会走路。
(2)精细动作的质变 新生儿双手紧握拳;3~4个月握持反射消失,可玩弄手中物体;6~7个月时出现换手捏与敲等探索性动作;9~10个月能用拇指、食指捏拾东西;12~15个月时能用匙,并企图抓扒物体、乱涂画;2~3岁会用筷子;4岁能自己穿衣、绘画及书写。
精细运动发育口诀:三月玩手、五月抓手、七月换手、九月对指、一岁乱画、二岁折纸、三岁搭桥。
3.语言发育的质变过程
语言的发育与大脑、咽喉部肌肉的正常发育及听觉的完善有关,要经过发音、理解和表达三个阶段。新生儿已会哭叫;3~4个月“咿呀”发音;6个月时能听懂自己的名字;12个月能说简单的单词;18个月能用15~20个字,指认并说出家庭主要成员的称谓;24个月时能指出简单的人、物名和图片;3岁时几乎能指认很多物品,并说有2~3个字组成的短句;4岁时能讲述简单的故事情节。
语言发育口诀:一哭二笑四发声,五咿六呀七爸妈,一岁懂话会叫人,二岁交谈四唱歌,七讲故事学文章。
4.心理活动的质变过程
人的心理活动包括感觉、记忆、思维、想象、情绪、性格等众多方面。小儿的心理活动随年龄的增长一直处于不断发展之中。
(1)注意的质变 注意是认识过程的开始,可分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是自然产生的,没有自觉目的,而有意注意为自觉的、有目的的注意。婴儿期以无意注意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语言的丰富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逐渐出现有意注意。5~6岁后儿童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自婴幼儿起应培养注意力,激发小儿兴趣,加强注意的目的性。
(2)记忆的质变 记忆是将所学得的信息贮存和“读出”的神经活动过程,可分为感觉、短暂记忆和长久记忆三个不同的系统。长久记忆又分为再认和重现两种,再认是以前感知的事物在眼前重现时能被认识,重现是以前感知的事物虽不在眼前重现,但可在脑中重现。1岁内婴幼儿只有再认而无重现,随着年龄的增长,重现能力亦增强。幼年时小儿只按事物的表面特性记忆信息,以机械记忆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语言思维能力的加强,逻辑记忆逐渐发展。
(3)思维的质变 思维是人应用理解、记忆和综合分析能力的高级心理活动。1岁以后的开始产生思维;在3岁以前只有最初级的形象思维;3岁以后开始有初步抽象思维;6~11岁以后逐渐学会综合分析、分类比较等抽象思维方法,具有进一步独立思考的能力。
(4)意志的质变 意志是自觉、有目的地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以达到预期目的或完成任务的心理过程,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集中表现,所以是自觉、有意识的行动。初生时没有意志,随着语言、思维的发展,小儿开始有意识的行动或抑制自己时,即为意志的萌芽。随着年龄的渐长,语言思维的发展及社会交往的增多,在成人的教育和影响下,意志逐渐形成和发展。积极的意志品质有自觉、坚持、果断、自制、有韧性、决不退缩;消极的意志有依赖、顽固和易冲动等。在日常生活、游戏和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儿童的积极意志,增强其自制能力、责任感和独立性。
(5)早期的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是不同年龄阶段相应神经发展的综合表现。2~3个月时小儿可以笑、停止哭啼,以眼神和发音表示认识父母;3~4个月对逗引可出现大笑;7~8个月表现出认生;9~12个月会拍手及做许多面部表情;12~13个月喜欢玩游戏;18个月时逐渐有自我控制能力,开始表现违拗性;2岁时不再认生,易与父母分开;3岁后可与其他小朋友一块做游戏。
“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这一特殊的小儿体质特点是由北宋著名儿科医家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变蒸》中提出的。所谓“成”,是指形成、成形之意;所谓“全”,是指成熟、完善之意。“成而未全”是指小儿脏腑虽然成形,但未臻完善之意;“全而未壮”是指脏腑功能虽然迅速发育,但尚不强壮。“成而未全,全而未壮”高度概括了小儿体质的特点。
1.阴常不足
《育婴家秘·五脏证治总论》曰:“水为阴,火为阳,一水不胜二火,此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同时,在小儿的阴阳平衡中,“阴”也是伴随着阳气的生发而生长。随着阳气的生发,旧的阴阳平衡被打破,紧随着阴液的生长,又形成新的阴阳平衡。“阴”始终居于从属地位,故亦曰“阴常不足”。
2.肺常不足
《素问·五脏生成》云:“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因此,肺本为清虚之体,其位最高,为五脏六腑之盖,开窍于鼻,外合皮毛。邪气无论从口鼻而入,还是从皮毛而入,皆可内归于肺,故称“肺为娇脏”。《育婴家秘·五脏证治总论》曰:“肺亦不足者,肺为娇脏,难调而易伤也。”
6个月后来自母体的被动免疫力逐渐消失,而自身免疫功能尚未成熟,抵御外邪、抗感染的能力较弱,一旦调护失宜或天气骤变,小儿易形成偏肺虚质。
3.脾常不足
万全在《育婴家秘·五脏证治总论》云:“脾常不足者,脾司土气。儿之初生,所饮食者乳耳,水谷未入,脾未用事,其气尚弱,故曰不足。不足者,乃谷气之自然不足也。”
小儿消化和吸收功能不够完善,必须加以科学喂养,否则易形成偏脾虚质。
4.肾常虚
《素问·五脏生成》云:“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肾主骨生髓通于脑,为先天之本。万全在《育婴家秘·五脏证治总论》云:“肾主虚者,此父母有生之后,禀气不足之谓也。”
孕母受到环境、感染、药物、酒精、放射线、营养缺乏、心理创伤等因素影响,就会直接影响胎儿期小儿的生长发育,小儿的体质就会由于禀赋不足而出现偏颇,出现偏肾虚质。因此,其母怀孕之时应注意孕期的调养,防治胎儿健康受到不良影响。
1.肺常不足
(1)肺脏发育不全《育婴家秘·五脏证治总论》云:“肺亦不足者,肺为娇脏,难调而易伤也……天地之寒热伤人也,感则肺先受之。”
小儿肺脏“成而未全”的生理特点主要体现在小儿肺脏的肺泡数量明显少于成人,间质发育旺盛,故整个肺脏含血量多而含气量少,充分表现出小儿的肺脏发育不全。同时,小儿肺脏弹力纤维发育较差,血管丰富,易于感染出现黏液阻塞。
(2)鼻腔发育不全 小儿无鼻毛,鼻腔短小,鼻道狭窄,鼻黏膜柔嫩,血管丰富,易发生充血肿胀造成堵塞,导致呼吸困难和张口呼吸。
(3)鼻窦发育不全 新生儿上颌窦和筛窦极小,2岁后迅速增大,12岁才充分发育;2~3岁开始出现额窦,12~13岁时才发育;蝶窦3岁时才与鼻腔相通,6岁时很快增大。
(4)鼻周管腔发育不全 婴幼儿泪管短,开口接近内眦部,瓣膜发育不全;咽鼓管较宽、直、短,呈水平位,故鼻咽部炎症易侵入眼结膜和中耳。
(5)扁桃体发育不全 鼻咽部淋巴组织丰富,扁桃体包括咽扁桃体及腭扁桃体,咽扁桃体又称腺样体,6个月已发育,以后逐渐萎缩。至1岁末腭扁桃体逐渐增大,4~10岁发育达最高峰,14~15岁时又逐渐退化,故学龄期儿童扁桃体易发炎。
(6)喉部发育不全 儿童喉部发育不全,至青春期才开始形成喉结。小儿的喉部呈漏斗状,软骨柔软,黏膜柔嫩且富有血管及淋巴组织,易出现喉头狭窄、呼吸不畅等;感染后易发生急性喉炎等危急情况。
(7)气管发育不全 儿童的气管呈树枝状分布,左支气管细长,右支气管短粗,故右侧支气管要防止出现异物。婴幼儿的气管、支气管较成人短且狭窄,软骨柔软,黏膜柔嫩,血管丰富,黏液腺分泌不足,黏膜纤毛运动差而清除能力差,故黏膜易肿胀和分泌物阻塞。
(8)纵隔与胸廓发育不全 儿童纵隔相对较大,周围组织松软。婴幼儿胸廓较短,呈桶状,肋骨呈水平位,膈肌位置较高,胸腔小而肺脏相对较大,呼吸肌发育差,吸气时肺的扩张受限,不能充分进行气体交换,易发生缺氧。
(9)肺发育不全 小儿年龄越小,呼吸频率越快。婴幼儿由于呼吸中枢发育尚未完善,呼吸调节功能差,容易出现呼吸节律不规则现象,这种现象在新生儿中更加明显。婴幼儿呼吸肌发育不全,胸廓活动范围小,呼吸时肺主要向膈肌方向移动,呈腹膈式呼吸。此后随小儿站立行走,膈肌与腹腔器官下移,肋骨由水平位变为斜位,呼吸肌也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达,开始转化为胸腹式呼吸。小儿肺活量为50~70mL/kg。在安静时,年长儿仅用肺活量的12.5%来呼吸,而婴儿需用30%左右,说明婴幼儿呼吸储备量较小。小儿潮气量为6~10mL/kg,年龄越小,潮气量越少;小儿肺容量小,安静呼吸时其潮气量仅为成人的1/2。
中医学对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不成熟的特点概括为“肺常不足”。中医学所论肺脏,不仅指西医学呼吸系统肺脏的实体结构,还包括了中医学以肺为主的整个肺系的功能,如“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肺主卫外”“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朝百脉”“肺与大肠相表里”等功能。小儿肺常不足,体现在肺的结构和功能均不成熟,主要表现为腠理不密,肌肤疏薄,卫外不固,易为邪气所侵形成偏肺虚质。
2.脾常不足
(1)脾脏发育不全的表现 对于脾脏,中医学认为脾脏是人体最主要的消化器官主受纳和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西医学则认为脾脏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在胎儿期参与髓外造血。出生后,脾皮质区生发中心只产生淋巴细胞。在贫血时,脾脏才恢复胎儿时的造血功能,即具有中医中焦生化之源的功效。
《育婴家秘·五脏证治总论》云:“脾常不足者,脾司土气。儿之初生,所饮食者乳耳,水谷未入,脾未用事,其气尚弱,故曰不足。不足者,乃谷气之自然不足也。”
由于小儿生长发育迅速,新陈代谢旺盛,营养物质的需求量相对成人较多,消化系统的负担较重,但脾消化功能未发育完善,这就形成了小儿生理功能和机体需要不相适应的矛盾。
(2)口腔发育不全的表现 新生儿出生时已具有较好的吸吮、吞咽功能,双颊有坚厚的脂肪垫,可协助吸吮活动。新生儿口腔黏膜薄嫩、较干燥,易受损伤和感染,唾液腺发育不够完善;3个月以下新生儿唾液中淀粉酶低下,所以不能摄入淀粉类食物;3个月后唾液分泌开始增加,但新生儿口底浅,吞咽功能不完善,易发生生理性流涎。
(3)食管发育不全的表现 新生儿的食管呈漏斗状,肌肉和弹力纤维发育不全,贲门括约肌发育不完善,故易发生胃食管反流,吮奶时常因吞咽过多空气发生溢奶,一直到9个月时逐渐消失。
(4)胃发育不全的表现 新生儿胃容量为30~60mL,1~3个月时为90~150mL,1岁时为250~300mL,5岁时为700~850mL。新生儿的胃呈水平位,当开始直立行走后变为垂直;胃幽门括约肌发育良好,而贲门和胃底部肌张力低,易引起幽门痉挛而出现呕吐。胃排空时间随食物种类的不同而异,稠厚而含乳凝块大的乳汁排空慢,含糖等饮品排空快。新生儿胃酸和各种酶的分泌较成人少且活性低,消化功能差。
(5)肠道发育不全的表现 小肠的主要功能为运动、消化、吸收及免疫保护,大肠则主要贮存食物残渣,进一步吸收水分后形成粪便。新生儿肠道长度相对较长,虽有利于消化吸收,但由于升结肠与后壁固定差,加上肠系膜柔软而长,故要防止肠套叠或肠扭转。
新生儿肠黏膜屏障作用较差,肠壁薄,血管丰富且通透性高,肠内细菌、毒素、消化不了的食物及过敏原等可经肠黏膜进入体内。
新生儿结肠较短,不利于水分吸收,故大便多为糊状。直肠相对较长,肌肉发育不良,固定差。大脑皮层功能发育不完善,进食时常引起胃-结肠反射,产生便意,故大便次数多于成人。
新生儿小肠绒毛发育不健全,因此消化功能较差,易于发生肠道疾病。同时,对大颗粒蛋白屏障能力较差,导致大颗粒蛋白入于血液中,引起湿疹等过敏性疾病。
(6)胰腺发育不全的表现 新生儿出生时可分泌少量胰液,体内各种胰腺酶的活性都比较低,故对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均不够完善;肠内胰淀粉酶含量较少,故不宜摄入过多的淀粉类食物;胰腺液及其消化酶的分泌易受炎热天气和各种疾病的影响而被抑制,容易发生消化不良。
3.心脏“成而未全”
(1)心脏重量的变化 儿童心脏相对于成人心脏要大和重,但其与身体的比例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新生儿心脏重量为20~25g,占体重的0.8%;1~2岁达60g,是新生儿的2倍,但只占体重的0.5%;5岁时心脏重量是新生儿时期心脏重量的4倍;青春后期心脏重量增至新生儿时期心脏重量的12~14倍,达到成人水平。出生后第一年心脏增长快,尤其是左心室,长径较横径增大更多,故心脏从球形变成椭圆形。
(2)心房、心室的变化 新生儿心房较宽大,左心房较右心房小。生后第一年心房增长速度比心室快,第二年开始两者增长速度接近,10岁后心室生长超过心房。左心室、右心室增长也不平衡。胎儿期右室负荷大,左室负荷小,故新生儿期左室壁、右室壁厚度几乎相等,约为5mm。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循环量不断增加,左室负荷随之增加,而肺循环阻力在出生后明显下降,故左室重量及室壁厚度的增长速度较右心室快,并逐渐形成心尖部分。6岁时,左室壁厚度(10mm)已明显超过左室壁(6mm)。15岁时左室壁厚度增长到初生时2.5倍,而右室仅增长原来厚度的1/3。
(3)心脏位置的变化 新生儿心脏的位置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变,2岁前由于胸腺存在,心脏离胸壁较远,胸腺退化后,心脏渐贴近胸壁。心脏位置较高并呈横位,心脏下缘较成人高1个肋间隙,心尖搏动在第4肋间隙锁骨中线外,心尖部分主要为右心室。1岁以后心尖部分以左心室为主,2岁以后心尖搏动在第5肋间隙,心脏由横位逐渐转为斜位。
(4)心腔容积的变化 儿童心腔容积的发展速度不均衡,如初生时心腔容积为20~22mL,1岁时增至2倍,7岁时增至5倍(100~120mL),其后增长速度缓慢,青春期初期仅为140mL,以后增长逐渐加快,18~20岁时达240~250mL。
(5)胎儿期向新生儿期循环的转换
1)胎儿的血液循环:胎儿心脏在解剖和功能上均与成人不同。胎儿时期的营养代谢和气体交换是通过脐血管和胎盘与母体之间以弥散方式进行交换的。由胎盘来的饱含氧气的动脉血经脐静脉进入胎儿体内,至肝脏下缘分成两支:一支入肝与门静脉吻合,经肝脏后入下腔静脉;一支经静脉导管入下腔静脉,与下半身的静脉血混合,共同流入右心房。来自下腔静脉的混合血(以动脉血为主)入右心房后,约1/3经卵圆孔入左心房,再经左心室流入升主动脉,主要供应心脏、脑及上肢;其余的流入右心室。从上腔静脉回流的、来自上半身的静脉血,入右心房后绝大部分流入右心室,与来自下腔静脉的血一起进入肺动脉。右心室的血流于肺动脉后,由于肺的萎缩状态,只有少量流到肺,大部分经动脉导管进入降主动脉(以静脉血为主),供应腹腔器官及下肢,最终经脐动脉流回胎盘,换取营养及氧气。
2)出生后血液循环的改变:出生后脐血管阻断,呼吸开始建立,肺脏进行气体交换,因此由开始的一个循环变成两个循环,即体循环和肺循环。由于肺泡扩张,肺小动脉管壁肌层逐渐退化,管壁变薄、扩张,肺循环压力下降,从右心经肺动脉流入肺的血流增多,使肺静脉回流至左心房的血量亦增多,左心房压力因而增高。当左心房压力超过右心房时,卵圆孔瓣膜发生功能上关闭,到出生后5~7个月,解剖上也大多关闭。同时,由于肺循环压力的降低和体循环压力的升高,流经动脉导管的血流逐渐减少最后停止,形成功能性关闭。此外,因血氧浓度升高,致使导管壁平滑肌收缩,导管也逐渐闭塞,约80%新生儿生后3个月,95%新生儿生后1年内形成解剖上的关闭。
(6)血管的变化 新生儿大血管的弹力纤维很少,故弹力不足,以后血管渐增厚,弹力纤维增多,12岁时至成人水平。动脉相对比成人粗,新生儿动脉、静脉内径之比为1∶1,成人为1∶2;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口径相对变窄。大血管方面,小儿在10~12岁前肺动脉直径较主动脉宽,到青春期则主动脉直径超过肺动脉。冠状动脉及毛细血管口径较成人粗大,故心肌及各大器官,如肺、肾、肠和皮肤的血液供给比成人佳。
4.肝脏“成而未全”
新生儿年龄越小,肝脏相对越大。在右锁骨中线肋缘下可触及肝的下缘,边缘钝,质地柔软,无压痛,小于2cm。学龄期小儿后肋缘下就触及不到肝脏了。另外,肝糖原贮备少,胆汁分泌也少,故对脂肪的消化和吸收的功能较差。
5.肾脏“成而未全”
(1)肾脏发育不全的表现《育婴家秘·五脏证治总论》云:“肾主虚者,此父母有生之后,禀气不足之谓也。”小儿肾脏位于腹膜后脊柱两侧,左右各一,形似蚕豆。上极约平第12胸椎,下极约平第3腰椎,由于受肝脏所压右肾略低。肾脏长度足月儿约6cm,重约24g,至成人长度约12cm,重约150g。
(2)肾脏的生理特点 肾脏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三个方面:①排泄体内代谢产物,如尿素、肌酐、有机酸等。②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维持内环境稳定。③内分泌功能,如分泌肾素、前列腺素、促红细胞生成素等激素和生物活性物质。小儿肾脏虽具备大部分成人的功能,但发育尚未成熟,整个肾脏的调节能力较弱,肾功能仅能满足健康状态下的需要而缺乏储备,l~2岁时小儿肾脏功能才达到成人水平。新生儿肾小球滤过率较低,仅为成人的1/4,平均每分钟20mL/1.73m 2 ,3~6个月可达到成人1/2,6~12月可达到成人的3/4,到1~2岁时才达成人水平。其原因是入球及出球小动脉阻力高;肾小球毛细血管通透性低;心搏出量低,肾血流量少;滤过膜的面积较成人小,仅为成人的l/8。新生儿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较低,对营养物质的重吸收亦不充分(葡萄糖、氨基酸和磷的肾阈值均较成人低),可有一过性生理性葡萄糖尿及氨基酸尿等。生后10天内的新生儿排钾能力较差,血钾偏高。浓缩与稀释功能较差,新生儿稀释尿液的能力接近成人,但浓缩尿液的能力较差,其原因与下列因素有关:肾小球滤过率低;肾小管细胞未成熟;髓袢短,尿素生成少;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肾小管对血管升压素反应差。肾脏内分泌功能可通过自分泌、旁分泌和胞分泌的方式产生肾素、激肽释放酶、前列腺素、促红细胞生成素及1,25-(OH) 2 D 3 等近10种激素和生物活性物质,在调节身体的血压、水、电解质平衡及钙磷代谢、红细胞生长等许多方面起重要作用。
中医学将上述小儿肾脏的解剖生理上的不成熟概括为肾常虚,意为肾的结构和功能均不完善。中医学所论肾与西医学有异同,中医之肾称为先天之本,它藏真阳而寓元阴,禀先天父母之精气而藏后天水谷之精微。中医学的肾又称为命门,而肾阳又称命门火,命门火乃生命之火。中医学肾之功能除了藏精(属肾阴)和温煦(属肾阳)之外,还主骨,生髓,主水,主蒸腾气化,主纳气,涉及的功能非常广泛而强大,概括了西医学泌尿系统的功能。
由于小儿肾脏发育不全,集合管与肾小管会吸收等功能不健全,因此新生儿的终尿与原尿成分差别并不明显。
(3)输尿管发育不全的表现 新生儿输尿管长而弯曲,管壁弹力纤维和肌肉发育不良,易受压扭曲。
(4)膀胱发育不全的表现 新生儿膀胱位置相对较高,尿液充盈后其顶部常在耻骨联合以上,腹部触诊时可以触及。
(5)尿道发育不全的表现 女婴尿道较短,新生儿仅为lcm,会阴短,尿道外口接近肛门,易受粪便污染;男婴尿道虽较长,容易致上行性细菌感染。
6.神经系统“成而未全”
(1)大脑重量的变化 儿童神经系统发育最早,发育迅速。新生儿脑的平均重量为370g,相当于体重的1/8~1/9,1岁时达900g左右,7岁时已接近成人脑重(约1500g)。
(2)大脑外观的变化 新生儿出生时大脑的外观已与成人相似,已基本具备了成人所有的沟和回,但较浅,灰质层较薄。3岁时皮层细胞大致分化完成,8岁时达成人水平。新生儿的皮质下系统、延髓比较成熟,可保证生命中枢的功能。
(3)神经细胞的变化 新生儿神经细胞数目已与成人相同,但其树突与轴突少而短。出生后脑重的增加主要是神经细胞体积增大和树突的增多、加长,以及神经髓鞘的形成和发育。神经髓鞘的形成和发育约在4岁完成,故在婴儿期各种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传导慢且易于泛化,不易形成兴奋灶,易疲劳而进入睡眠状态。新生儿的活动主要由皮质下系统调节,因此动作多而缓慢如蠕动样,肌张力高,随着神经系统发育成熟,由大脑中枢进行调节。
(4)大脑对氧需求量的变化 儿童生长发育时期脑对氧的需求量更大,在基础状态下,脑耗氧量占总耗氧量的50%(成人为20%),长期营养缺乏可引起脑的生长发育落后。
(5)脊髓发育的变化 脊髓的发育在出生时已具备功能,出生后即具有觅食、吸吮、吞咽、拥抱、握持等反射,脊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脊髓下端在胎儿期位于第2腰椎下缘,4岁时上移至第1腰椎。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娇,是指娇气,不耐寒暑;嫩,是指嫩弱。形,是指形体结构;气,是指生理功能活动;充,是指充实。脏腑娇嫩,是指小儿机体各个器官的发育不完全和脆弱;形气未充,是指小儿形态和功能未臻完善,体现了小儿体禀“少阳”的一面。早在《灵枢·逆顺肥瘦》就指出:“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巢元方也在《诸病源候论·养小儿候》云:“小儿脏腑之气软弱。”
1.稚阴稚阳学说
小儿初离母体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其阴阳二气,皆嫌不足。生理上的脏腑娇嫩,肌肤薄弱。南宋代陈文中在《小儿病源方论·养子十法》中将小儿比喻为“草木茸芽之状,未经寒暑,娇嫩软弱,今婴孩称芽儿故也”,十分形象。他还进一步指出:“小儿一周之内,皮毛、肌肉、筋骨、髓脑、五脏、六腑、荣卫、气血皆未坚固。”万全在《育婴家秘·发微赋》中也提出:“血气未充……肠胃脆薄……精神怯弱。”这些仅表现了小儿稚嫩的一面,未能明确小儿生机盎然的一面。因此,万全进一步明确提出小儿“三有余,四不足”的特点。
“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完善了小儿体质稚嫩的特点,充分说明小儿,尤其是初生儿和婴儿脏腑娇嫩,肌肤柔弱,血少气弱,经脉未盛。其生理功能活动虽已运转,但尚未成熟和完善,充分体现了小儿阴阳二气皆显不足的体质特点。在小儿的阴阳平衡之中,虽然阳气偏盛居主导地位,但小儿之阳气尚未强大,亦属稚嫩,相对阳气来讲,阴液则更显不足,故云“阴常不足”。
2.肺、脾、肾三脏不足
小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不足,其中尤以肺、脾、肾三脏更为明显。
(1)肺常不足 肺者,其位最高,为五脏之华盖,主一身之气,外合皮毛。小儿初离母体,肌肤薄嫩,卫外不固,易感外邪,而无论外邪从口鼻而入,还是由皮毛而入,必内归于肺。五脏之中,肺最先受邪,最易受到外邪的侵犯。因此,称肺为娇脏。小儿之肺更加娇嫩,更易受邪。
(2)脾常不足 脾者,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脾担负着为五脏六腑输送水谷精气的繁重任务。由于小儿生长发育迅速,对精、血、津液等营养物质的需求比成人大得多,而脾的运化能力却比成人弱。因此,为了保证小儿能够正常生长发育,常常相对不足。
(3)肾常虚 肾者,为真阴真阳之所在。肾主骨生髓通于脑,为先天之本,是小儿生长发育之根本所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小儿肾气尚未强大,肾之阴阳在小儿时期均未充盛,尚未成熟,身体的迅速生长发育却要靠肾气来维系,此时常表现出肾常虚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