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五、固摄作用 |
![]() |
阳气能够对人体内的各种液态物质,如血液、汗液、尿液、唾液、精液等,起到稳固、统摄的作用,以防止流失。一般来说,这些物质的阴阳属性为阴。中医学的阴阳学说认为,在人体阴阳对立互根的矛盾关系中,阳为主而阴为从,强调以阳为本,阳气既固,阴必从之。《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人体中的阳气是生命的主导,若失常而不固,阴气就会耗伤衰竭,引起疾病甚至死亡。病轻者,为散、为泄,如果严重就会出现大汗不止、上气不接下气、流血不止、遗精不止等危及生命的脱症。阳气的固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固摄血液
阳气可以约束血液,使之循行于血脉中,而不至于逸出脉外。一方面血液的运行需要阳气的推动作为原动力,另外一方面也需要阳气的固摄作用,将其约束在血管之内。有些人患有慢性消化道出血,大便当中会有潜血甚至暗红色便、黑色的柏油样便,伴有怕冷、胃脘冷痛、易疲乏、精神消沉等脾阳虚症状。同样,其他部位的出血也可以是因为阳气虚导致的,如紫癜、慢性牙龈出血、流出血、尿血、月经过多等。采用温阳法,通过恢复阳气的固摄功能可以治疗上述出血。此外,温阳止血法能够治疗因阳虚不能固摄所导致的月经量过多,已经被相关研究证实。
2.固摄津液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主要包括汗液、尿液、唾液、胃肠液等。阳气能约束津液,调控其分泌量或排泄量,防止其异常丢失。一方面津液的生成需要阳气的气化作用,流动需要阳气的推动作为原动力,同时津液的排泄和分泌是通过阳气的固摄作用来保障的。如阳气虚者,稍微活动一下,甚至静坐时,就容易出虚汗,这是由于阳气不足,对汗液的固摄作用也不足。婴幼儿因为肾中阳气初生还不充盛,无法固摄尿液,所以不能自主控制小便,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阳气逐渐充盛,固摄能力逐渐地变强,就能自主控制小便,而如果发育迟缓、阳气不足,那么在一般儿童能控制自己排便的年龄,还会尿床;垂暮之年,人的阳气衰退,固摄能力不足,所以就会出现小便失禁的情况。固摄唾液的原理与固摄尿液一样,如小孩和老年人睡觉时会流口水,这也是因为阳气虚,固摄功能相对不足。临床上,治疗多汗、流口水、尿频、尿急、尿失禁等症状时,可以采用温补阳气的方法,通过恢复阳气的固摄功能来治疗。
3.固摄精液
阳气还可以固摄精液,使之不因妄动而频繁遗泄。很多房事频繁或者有手淫史的人,很容易出现遗精,因为这些容易耗伤肾中阳气,阳气虚则不能固摄精液。同时,阳虚不固者也常伴有精神萎靡、易脱发、腰膝酸软、精液清稀等肾阳不足的表现,故可以采用温肾固精的方式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