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病求本是指在护理患者时必须从复杂多变的疾病现象中,去分析、归纳疾病的本质所在,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护理,这是辨证施护的根本原则。在一般情况下,多数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它的本质是一致的,但也有些疾病出现某些和本质相矛盾,甚至相反的临床表现,即在证候上出现假象。因此,针对疾病的现象(包括假象)而言,就有正护与反护的不同。
正护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护的一种常用护理原则,又称逆护法。如寒邪所致的寒证,其病的现象和本质均为寒,在护理上应保暖散寒,室温宜偏高,安排在向阳的房间;中药应温热服;饮食可给温热属性的羊肉、鳝鱼、龙眼等食物,忌生冷性凉食品。而热证患者,则应采取与上述护法相反的原则。即所谓“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护理法则。同样,如“虚则补之”,取补虚护理法;“实则泻之”取攻下护理法,均为正护法。
反护是顺从疾病假象的一种护理方法,在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它的本质不相一致情况下使用,主要有“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等护理方法。
热因热用指用温热法护理临床表现为假热证候病证的方法。《伤寒论》云:“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下利清谷,手足厥逆,乃阳虚寒盛之象;格阳于外,则见反不恶寒,面色赤,此谓“戴阳证”,其本质为阳虚寒盛的真寒假热证。护理上应顺从其假象,采取“热因热用”的护则,用温热法治其真寒,假热便自然消失;给予温热药物,温热食物及热性饮料,并注意保暖等。
寒因寒用指用寒凉法护理临床表现为假寒证候的病证的方法,如热厥证,因阳盛于内,格阴于外,出现四肢厥冷,脉沉的症状,很似寒证,但同时又有壮热心烦,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干结等热象,其本质为里热盛极的真热假寒证。护理上应顺从其假象,采取“寒因寒用”的护则,用寒凉法治其真热,假寒便自然消失;给予寒性药物煎汤凉服,清凉饮料,穿衣宜稍少,室温宜偏凉等。
塞因塞用指用补塞法护理具有虚性闭塞症状病证的方法,如脾虚患者,出现脘腹胀满,时胀时减,不拒按,纳呆,舌质淡,脉虚无力等症状;虽有脘腹胀满的实证表现,而无水湿、食积留滞之症。其本质上是气虚致实的真虚假实证。护理上应顺从其假象,采取“塞因塞用”的护则,用补益法治其真虚,给予补益的药物及食物,使脾气健运则腹胀自消。
通因通用指用通利法护理具有实性通泻症状病证的方法,如食滞出现腹泻,泻下不畅,热结旁流;其腹泻非脾虚的表现,其本质上是积滞伤食的真实假虚证。护理上应顺从其假象,采取“通因通用”的护则,用消导泻下法以去其滞,不能用止泻药,应控制饮食,并给予消食、通便、润肠的食物及药物。
以上诸反护法,主要是针对疾病所反应于外的现象或症状而言,虽然与正护相反,具体措施各有不同,但都是针对疾病所反映的本质而采取的护理法则。
另外,在服药护理上的反佐法,前人也往往将其列为反治的范畴。服药方法上的反佐法,是汤药内服的反佐法,指疾病发展到阴阳格拒的严重阶段,对大寒、大热证的治疗如果单纯以热治其真寒,以寒治其真热,常会发生药物下咽即吐的格拒现象,治疗效果往往不佳。故在服药方法上,采用反佐服药护理方法,以起到诱导作用,即热证用寒凉药治疗,采用温服的方法;寒证用温热药治疗,采用凉服的方法。可见,反佐法与反护法在概念内涵上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