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熹平石经《周易》文本异同

今传王弼本《周易》,分《上经》《下经》及《系辞》上、下和《说卦》《序卦》《杂卦》。其《文言》分置《乾》《坤》二卦后,《彖传》《象传》分置六十四卦后。唐石经用王弼本,遂传于今。然据《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纪》云:

帝(高贵乡公)又问曰:“孔子作《彖》《象》,郑玄作注,虽圣贤不同,其所释经义一也。今《彖》《象》不与经文相连,而注连之,何也?”俊(淳于俊)对曰:“郑玄合《彖》《象》于经者,欲使学者寻省易了也。”帝曰:“若郑玄合之,于学诚便,则孔子曷为不合以了学者乎?”俊对曰:“孔子恐其与文王相乱,是以不合,此圣人以不合为谦。”帝曰:“若圣人以不合为谦,则郑玄何独不谦邪?”俊对曰:“古义弘深,圣问奥远,非臣所能详尽。”

论者由此言合《彖》《象》于经,郑玄已为之,而洪颐煊则驳之,以为康成援《彖》《象》以己注出之,非混传于经也。 宋陈振孙曾引晁说之谓“以《彖》《象》《文言》杂入卦中自费氏始”,“古经始变于费氏,大乱于王弼”。 孔颖达云郑玄前之马融曾合《周礼》经注于一本,以省两读之便,虽不知其时《周易》是否有合,而其为“寻省易了”、有便学者之意完全一致。

宋代学者始有恢复古经之愿望。宋初王洙著《古易十二卷》,其上下经唯载爻辞,其他则《卦辞》一、《彖辞》二、《大象》三、《小象》四、《上系》六、《下系》七、《说卦》八、《序卦》九、《杂卦》十。王氏将卦、爻辞分开,《彖辞》不分上下。至吕大防著《周易古经》,自序谓:“《彖》《象》所以解经,始各为一书。王弼专治《彖》《象》以为注,乃分缀卦爻之下,学者于是不见完经,而《彖》《象》辞次第贯穿之意亦缺然不属。予因案古文而正之,凡经二篇,《彖》《象》《系辞》各二篇,《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各一篇,总一十有二篇。” 晁说之著《古周易》八卷,分《卦爻》一、《彖》二、《象》三、《文言》四、《系辞》五、《说卦》六、《序卦》七、《杂卦》八。虽未如汉代今文《易》旧观,确已将《彖》《象》《文言》从卦中剥离。吕祖谦著《古易》十二卷,则分上经、下经,和《彖上传》第一、《彖下传》第二、《象上传》第三、《象下传》第四、《系辞上传》第五、《系辞下传》第六、《文言传》第七、《说卦传》第八、《序卦传》第九、《杂卦传》第十。 后人多知吕祖谦恢复古《周易》,不知王洙、吕大防等导夫先路在前也。《四库提要》于吕祖谦《古周易》下历数宋代企图恢复汉代《古易》之作者,然却无法做出判决,盖以无实物可证故也。

及至大凷《周易》残石出土,其《家人》至《归妹》卦,爻辞下无象辞,知《象辞》自成一篇;《系辞》后有《文言》,知《乾》《坤》卦下无《文言》:完全证实汉代《古易》是宋人尤其是吕大防、吕祖谦等根据《汉志》所恢复之样貌。

《汉志·六艺略》:“《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颜师古注:“上下经及十翼,故十二篇。”熹平石经既为梁丘本,其十翼独立于上下经之外,自与《汉志》相符。《汉志》不将京氏与三家并言,而在各家之传下述有“孟氏京房十一篇,灾异孟氏京房六十六篇,五鹿充宗略说三篇,京氏段嘉十二篇”,此皆传而非经,尤足证熹平石经为京本之非。

梁丘本与今传王弼本在经、传分合上已有上述之不同,其在章节衔接上亦不无小异。如《系辞上》有“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二十字,王弼本在“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下,下接“子曰夫易何为者也”一段。朱熹将“天一地二”二十字置于“天数五地数五”之上,并移此二段六十六字于“大衍之数五十”之前,自注云:“此简本在第十章之首,程子曰宜在此,今从之。此言天地之数,阳奇阴耦,即所谓《河图》者也。” 知此移易本之程子。今以熹平残石《系辞》较之,其以“天一地二”二十字置“天数五地数五”上,与残石相吻,而移此二段于“大衍之数”一节前,又与残石不合。为清眉目,兹将三种不同排列示例如下:

(一)王弼本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子曰夫易何为者也

(二)朱熹本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

(三)熹平石经本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廿有五地数卅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

就单向性思维推论,王弼本和朱熹改本皆非汉代《易经》古本。然就义理度之,“天一地二”在“天数五地数五”之前,逻辑分明,熹平石经本和朱熹改本同,王弼本将“天一地二”二十字置于“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后,孤零无照援,似有错简。熹平石经残石“天一地二……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六十六字置于“大衍之数五十”后,虽是汉代梁丘《易》古本如是,而朱熹将“天一地二……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六十六字置于“大衍之数五十”前,也自成逻辑。对照马王堆帛书《系辞》,其文如下:

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言之胃也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子曰夫易何为者也

亦以“天一地二”置于两“子曰”之中,可见王弼文字亦前有所承,并非自作主张移易师传文本。又《说卦》有一残石,拓本如下:

熹平石经《周易·说卦》残石拓本

就中文字涉及六子之象,王弼本顺序是:“震为雷,为龙,为玄黄,为旉,为大涂,为长子……巽为木,为风,为长女……坎为水,为沟,为渎,为隐伏……离为火,为日,为电,为中女……艮为山,为径路,为小石……兑为泽,为少女……”而依残石文字排列,其六子顺序为:震……坎……艮……巽……离……兑。亦互有不同。由此知不仅古文费氏《易》与今文三家《易》不一定全同,即今文施、孟、梁丘三家,亦未必相同。至于京氏,刘向云“唯京氏为异”,是则必与三家有出入。会通传本、改本、石经、帛书诸本,诸家章节,尚且有如此异同,而文字甲乙从违,更是不胜其数,刘节、胡小石以至屈万里都有详细辨证, 兹不赘。

晁说之谓“古经始变于费氏,大乱于王弼”。王弼之承袭何家之《易》,历来说亦不同。焦循尝谓弼之《易》传自外祖刘表,焦氏云:

东汉末以《易》学名家者,称荀、刘、马,郑。荀谓慈明爽,刘谓景升表。表之学受于王畅,畅为粲之祖父,与表皆山阳高平人。粲族兄凯为表女壻,凯生业,业生二子,长宏,次弼。粲二子既诛,业为粲嗣。然则王弼者,刘表之外曾孙,而王粲之嗣孙,即畅之嗣元孙也。弼之学盖渊源于刘,而实根本于畅。宏字正宗,亦撰《易义》。王氏兄弟皆以《易》名,可知其所受者远矣。

焦氏从家族渊源追溯,自有其理,故钱穆、高明等亦从其说。唯程元敏比勘刘表《易说》佚文,谓王不渊源于刘。 按刘、王《易》说,盖其解《易》之注,无关其所据文本。刘表从王畅(王弼之高祖)学,畅从荀淑学,荀爽为荀淑之子,荀爽传费氏《古易》,亦以十翼解说经义。由是知弼所据本很可能是费氏本,而其以十翼解说,亦非自创也。若然,则晁说之谓始变于费氏非无根之说,而古文《易》费氏本与今文《易》梁丘本之不同亦从可知也。 LOjoDOvVm+xeBWRuYLJg6OJJ1742++Vl+VtN8NS6LxtKIycLPDFfo2g12DyAcPu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