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国家形象与文学传播:有关当代俄中文学交流的几点思考

罗季奥诺夫 (1)

摘 要 :近十年来俄罗斯与中国的关系不断加强,并扩展到新的领域,走上新的台阶,俄中文学交流也不例外,它正在经历振兴并探索着新的增长点。中国文学在俄罗斯的译介历来取决于一系列文化、历史和文学的背景,包括两国文化传统的深层差异、文学交流对政治的过度依赖、俄罗斯读者对中国文学的陈旧偏见等等。这些原因使俄罗斯读者在接受中国文学上遇到一定的困难,中国文学在俄罗斯的传播明显落后于中国对俄罗斯文学的接受。此外,俄中文学关系史证明,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虽然很重要,但不是唯一的决定翻译、出版与成功接受的原因。同样重要的因素还包括:被翻译文学的母国在同时代世界上是否是成功的国家,这一国家是否在国际上推行其文化和价值观,等等。最近中国在海外的形象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并开始积极对世界讲述中国故事,致使中国当代文学在俄罗斯的译介发生了重大的突破,但是中国热、汉语热本身还不能保证文学翻译的规模和稳定性。在短中期内,还需要两国政府的支持政策。

关键词: 国家形象;文学传播;俄中文学交流;中国文学;俄罗斯文学

最近十年来俄罗斯与中国的关系不断加强,并扩展到新的领域,走上新的台阶。俄中文学交流也不例外,它正在经历振兴并探索新的增长点。中国文学在俄罗斯翻译出版的历史比较悠久,而且历来取决于一系列历史、文化和文学的因素,这包括两国文化传统的深层差异、文学交流对政治的过度依赖、俄罗斯读者对中国文学的陈旧偏见等等。这些原因使俄罗斯读者在接受中国文学上有一定困难,中国文学在俄罗斯的传播明显落后于中国对俄罗斯文学的接受,存在着翻译过程的间断性与不稳定性。

三百年以来的俄中文学关系史明确显示,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虽然很重要,但不是唯一的决定翻译、出版和成功接受的原因。同样重要的因素还包括:思想内容是否能引起翻译国的共鸣和时代精神需要,被翻译文学的母国在同时代世界上是否是成功的国家,这一国家是否在国际上推行其文化和价值观,等等。南京大学学者高方和许钧指出:“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的步伐与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是紧密相连的,近年来,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的步伐明显加快,其影响也日渐扩大。” 最近十年中国在海外的形象发生了相当深刻的变化。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当代中国起到了不起的推介作用,2008—2009年中国对克服全球金融危机作出了不可代替的贡献,中国发展成了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中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在世界各地迅速推广,等等,这不仅导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在国际上获得更大的吸引力,而且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热并对包括文学在内的中国文化兴趣的增长。也许是在二百多年前“中国风”在俄罗斯风行一时,以及18世纪下半叶俄罗斯启蒙运动人士对理想化的中国产生兴趣之后,俄罗斯社会再没有出现视中国为借鉴或崇拜对象的情况,相反是20世纪中国倾全力积极真诚地向俄罗斯学习。这当然不排除中国对俄罗斯的态度比较复杂,历来有很多俄罗斯、中国和国际的因素对这种交流造成影响。

众所周知,20世纪40—80年代俄苏文学对中国来说是最重要的外国文学。苏中关系特别密切的50年代,俄苏文学在中国翻译出版的外国文学中所占份额达到56.4% 。关系不那么密切的80年代,这一份额还保持在20%以上 。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者鲁迅先生在1932年写道:“……俄国文学是我们的导师和朋友。因为从那里面,看见了被压迫者的善良的灵魂,的酸辛,的挣扎。” 以色列汉学家M.Gamza认为,除了政治考虑,中国人之所以特别喜欢苏联文学,是因为俄中两国文化对文学的道德作用具有相同的看法 。苏联的解体和90年代中国文化生活的去政治化,导致苏联和苏联文学对那一时代中国读者不再具有太大的吸引力。陈晓莉指出,在90年代中国儿童阅读中俄苏文学落到第四位 ,这很可能也是整个俄苏文学翻译在中国的背景。说到当今的情况,根据中国官方统计,2012年俄罗斯在中国图书市场是排名第六的文学大国,仅次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和德国,与此同时,在对中国出口各类图书版权上俄罗斯位居第五名,仅次于美国、英国、德国和法国 。对俄罗斯文学译本在中国出版情况的分析证明,现在19世纪—20世纪初的俄罗斯文学(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诃夫等)在受读者欢迎的程度方面呈现上升趋势,而苏联文学的传播则在往下走。不过,在中国翻译出版最多的俄罗斯作家还是高尔基(2003—2012年间出了425个版本),而出版最多的单本文学作品是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2003—2012年间出了80个译本的277个版本),这明显与道德教育和中学教学大纲有直接的关系 。这样一来,俄罗斯文学最大量的出版物是由国家订单,而不是读者需求所决定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没有俄罗斯当代文学的译本,在书店完全可以看到格鲁霍夫斯基、格拉宁、波利亚科夫、普罗哈诺夫、斯拉夫尼科娃等俄罗斯著名当代作家的作品,但这些书经不起中国文学或其他外国文学的竞争。这个局面根源于文学以外的因素,即最近30年俄罗斯在中国的形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50岁以下的中国人没有什么俄罗斯情结,对大部分年轻一代中国人来说,俄罗斯不是先进经验的来源。俄罗斯文学在中国降落到第六名并不是因为当代俄罗斯文学的艺术价值不如从前,一是90年代以来俄罗斯在海外的正面形象倒塌了,另一个原因是在全球范围内西方文化和话语占据了垄断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现有的地位还算不错,它主要依靠中国读者阅读期待的惯性和俄罗斯经典文学的商业资本。

中国文学虽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但在当代俄罗斯的传播和接受却没什么傲人的成绩。虽然俄罗斯是从中国进口图书版权的第五大国 ,但到现在为止,中国文学远远未进入俄罗斯的十强外国文学之内。这种对中国文学的不重视不只是俄罗斯特有的现象,世界其他国家也大都是这样。王宁写道:“虽然中国文学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它在世界文学地图上和在比较文学上占有非常边缘的位置。” 该学者认为,这是因为西方缺少第一流的译文,社会和媒体在意识形态上对中国具有很多偏见。另外,也是全球图书市场正在萎缩的缘故 。这些理由在谈到俄罗斯时也一样有效。21世纪初中国文学在俄罗斯的翻译比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翻译相差20倍左右。据中国版本图书馆的数据,2003—2012年中国发表的俄罗斯文学版本有2653部,而根据俄罗斯国立图书馆目录,同期俄罗斯只发表了140部中国图书,其中80%是古典文学。2009—2018年间俄罗斯出版最多的中国著作是《论语》(51个版本)、《孙子兵法》(30个版本)、《道德经》(28个版本)、《易经》(18个版本)。这四部书占古典文学版本的90%。需要指出,这四部书只是按照中国传统被列为文学作品,而在欧洲人看来,它们更接近哲学论文。说到严格意义上的中国古典文学,它就并不那么受欢迎,比如,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同期出了3个版本,而曹雪芹的《红楼梦》只出版了一次。总的来说,各个意义上的中国古典文学形成了规模不大且固定的读者群体。并且这一群体将来也不太可能明显增长。

据我看,中国当代文学的传播潜力更大。一方面,社会上日益增长的对中国的兴趣主要是针对当代中国;另一方面,中国当代文学虽然文化特色很明显,但它本身是中国和西方文学传统的融合,在体裁、修辞、主题上更好为外国人所接受。据2009—2018年的图书统计,自2009年起中国古典文学每年会出13—15个版本,出版规模不发生什么变化,而当代小说的出版在2009年还等于零,但到2014—2015年就赶上了古典文学,2016年甚至超过了古典文学的出版,2017年恢复了平衡。当然,2009年以前中国当代文学也有过俄文的版本,但特别少,如1992—2008年俄罗斯一共只出了20部当代文学版本,总发行量为106000册 ,而且这些版本的一半在俄中两国互办国家年的2006—2007年间问世。绝大部分版本具有非商业性质。考虑到俄罗斯人口超过1.4亿人,17年间出版20本书就只能算特别少。2008—2009年的金融危机导致2009—2010年俄罗斯连一本中国当代小说也没有出版。

过去与现在中国当代文学在俄罗斯的传播遇到两种障碍。首先,五十岁以上的读者还记得50年代—80年代的中国文学为政治服务,但他们并不知道90年代中国文学开始了去政治化。其次,俄罗斯广大读者对中国当代文学非常陌生,唯一的例外是莫言、刘慈欣、曹文轩等三位著名国际文学奖获得者。其实,这些例外的存在本身是好迹象,证明中国形象所发生的经济变化改善了2009—2018年中国当代文学在国际的传播。

下面的表格显示2009—2018年间在俄罗斯和中国以俄文发表的90部中国当代小说和散文,其总共发行量达到194100册,一本书最小发行量为300册,最大的则为12000册,平均发行量为2156册。版本的总数量和前期相比特别大,可算是一个突破。不过,绝大部分图书的发行量很小,在营利线以下。90部书当中只有13部以商业模式出版,剩下的77部都用了某种项目的出版资助。只有10部书在初次问世后再版。只有19部书纸本以外还出了电子版,但电子版的数量于2017—2018年间明显增加。出版社出电子版的积极性由于严重的盗版现象而受到限制。

2009—2018年间中国当代小说散文的俄译本图书出版情况

值得关注的是出版进程在2011—2015年呈现上升趋势,并于2016年达到了高峰,在2017—2018年又呈现出下降趋势。翻译出版的上升除了中国吸引力的增长以外还有几个原因:第一,中国政府开始积极支持当代文学译介项目,包括孔子学院、中国作家协会、丝绸之路基金会、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个别出版社和高校的翻译资助计划。第二,2013年俄罗斯联邦出版署与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签订了有关2014—2018年间互译50部文学作品的计划。后来这一计划扩大到100部作品并延期5年。2014—2018年这个计划期内一共发表了37部中国文学版本,其中古典文学8部、现代文学5部、当代文学24部。这样一来,可以看到对当代文学传播的重视。第三,莫言先生于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仅引起了国外读者对莫言的兴趣,而且产生了读者和出版家对整个中国当代文学的关注。《2012—2013年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如下评价莫言获诺奖的重要性:“莫言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品牌作家,其作品无疑可称为中国品牌出版物,其将为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获得全球读者关注提供重要契机。” 第四,科幻小说家刘慈欣于2015年获得了雨果奖。第五,儿童作家曹文轩于2016年获得了安徒生奖。第六,2014年起俄罗斯在地缘政治上“转向东方”,这个政策主要意味着与中国的合作成为政府对外工作的优先方向。2014—2016年间这些条件和政策同时发生并造成中国当代文学译介上的突破。

2017年和2018年出版量分别下降到14个和12个版本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与俄罗斯都减少了对文学翻译的经费支持。为了能够以商业模式出版中国当代文学,首先需要大规模增加读者的需求,而这一需求到现在还没有形成,大部分读者甚至不了解这些图书的存在。为了推介一位作家,大概可以通过出版社的针对性宣传在1—2年之内明显提高他的知名度。当然只有大出版社才能做到,而最近十年出版中国文学的17家出版社当中只有两家属于这一类出版机构,即“艾科斯莫”(Эксмо)和“字母”(Азбука),而出版中国当代文学最多的出版社,如尚斯出版社(Шанс)、海波龙出版社(Гиперион)和东方文学出版社(Восточ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的推广能力则比较有限。不过,为了让整个中国当代文学走上国际文坛、争取话语权,单独一个不管多大的出版社的努力也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有政府的支持。这不仅包括翻译出版资助,也应该包括一系列推广宣传措施,而且后者非常重要。

2009—2018年间在杂志、图书上一共发表了291篇中国当代小说和散文的俄译文本,其中长篇小说46、中篇小说70、短篇小说137篇、散文38篇。也就是说,长篇小说占16%、中篇小说占24%、短篇小说占47%、散文占13%。而1992—2008年间,在161篇发表的作品中,长篇小说占6%(9篇)、中篇小说占18%(29篇)、短篇小说占60%(97篇)、散文占16%(26篇) 。这些数据证明,最近十年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的份额明显增加。另外,90部书当中71部是单个作家的专集,而集体文集的数量不断下降。这些趋势意味着:一方面,中国作家在俄罗斯的知名度在增长;另一方面,中国文学在俄罗斯的传播接近于世界阅读潮流,即长篇小说挂帅。

2009—2018年间一共发表了174位当代作家创作的俄译文。作为文学大国和人口大国,中国拥有一百多万文学家,但这174位作家比较代表性地包括了当代中国文坛的主将,如阿来、毕飞宇、迟子建、曹文轩、冯骥才、韩少功、贾平凹、刘慈欣、刘震云、麦加、莫言、苏童、铁凝、王安忆、王蒙、余华、张贤亮等。当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恐怕在曹文轩、冯骥才、莫言、刘慈欣、刘震云、王蒙和余华的创作被充分地翻译成俄文以外,其他当代文豪的许多名作还没有走进俄罗斯。

据笔者统计,2009—2018年间在单行本出版数量上最多的是著名儿童作家曹文轩(12部),并列第二位的是诺奖获得者莫言(6部)和茶文化作家王旭峰(6部),并列第四位的是刘震云和余华(4部)。不过,如果从翻译作品的数量来看,翻译的最多的是毕飞宇(9篇:1篇长篇、5篇中篇、3篇短篇小说),并列第二位的是莫言(8篇:4篇长篇、2篇中篇、1篇短篇、2篇散文)和曹文轩(8篇:7篇长篇、1篇短篇小说),并列第四位的是老马(7篇:1篇长篇、6篇中篇小说)和张贤亮(7篇:3篇中篇、4篇短篇小说)。从单行本的发行量来看,莫言排名第一(37000册),刘慈欣(20000册)位居第二,余华占第三位(18000册),曹文轩排名第四(15800册),毕飞宇(6500册)排名第五。上述作家之所以在俄罗斯翻译出版得比较多,是因为他们获得过国际文学奖、中国政府的重点支持、相关中国出版社的积极推广,以及俄罗斯汉学家有针对性的努力等因素。

不管怎么说,最近十年来,随着中国在各方面的崛起、国家形象的升级,中国当代文学走进俄罗斯过程中发生了重要突破。这不只意味着译介的增量,也包括体裁结构的变化、译介的增速、翻译活动的去学术化和职业化。与此同时,俄罗斯的中国热、汉语热本身还不能保证文学翻译的规模和稳定性。短中期内,还需要政府的支持政策和推广措施。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传播虽然比较好,但最近三十年一直在吃老本,当代文学的知名度远远落后于古典文学和红色经典,它在中国传播的增长点还有待于发现。


(1) 作者简介: 罗季奥诺夫,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和俄中文学交流。本文系RFBR与DFG联合研究项目 № 17-21-49001 “Chinese Perceptions of Russia and the West during the 20th Century:Changes,Continuities and Contingencies”阶段性成果。 /KM0YGn38NSimqIFwXHFc1PA8FMB6YYeQFD/rUn4EQFEur15Xb8moL7a0q5ggjM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