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论
乡土小说作为思维结构和文学方向

乡土小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跟中国文化传统息息相关。中国当代乡土小说起源于1919年五四运动。然而,“乡土”无疑起源于中国更早期的文学,追求的是在老百姓生活中寻找理想、天人合一等理念。

鲁迅先生首次提出了“乡土文学”概念。乡土文学的作者怀着对自己故乡的乡土依恋,又感到失去了自己的“根”,追求寻找自己的“根”,因而产生了自我认同的危机。鲁迅先生的许多作品中,包括《阿Q正传》、《故乡》、《风波》、《祝福》、《在酒楼上》,出现作家的故乡——绍兴;因此可以看出,绍兴对他来说具有特殊象征意义。

俄罗斯和一些其他非西方国家文学研究当中也有乡土小说这一概念。但事实上,俄罗斯和中国乡土小说并非只是名字上相同,两国有共同的文学和艺术历史背景,因此乡土小说比较问题值得更深入研究。

从广义上讲,乡土派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和哲学概念。在历史过渡时期,当国家由于受到外部压力而不得不强制性地促进国内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就会对这样的“迟来的”或“追赶”的现代化 产生的矛盾给出反应。“寻求扎根”的思想是从集体意识强的传统社会到个人主义的市场经济社会过渡的结果。

俄罗斯哲学家和文化学家波梅兰茨指出:“从本质上讲,乡土派是一种抗议心理,反对新时代带来的疏远感,反对社会发展的不人道方面。援引俄罗斯当代著名乡土小说作家索洛乌欣的话,它反对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上天的疏远……”

现代化过程在中欧和东欧、亚洲、非洲各个国家虽然有很明显的差异,但也有一些共同特征(所谓“迟来的现代化特征”):

发展速度快而不够规划,导致各阶段没有规定的顺序而彼此重叠,彼此覆盖;

发展模式跟欧洲发展模式相同,但时间上有明显的差异,一些阶段是缩短的,一些阶段是出现更晚的;

启蒙运动时期的浪漫派有明显的乡土艺术的特征。

文化发展呈现循环趋势,不仅由于要抵抗旧社会的惰性,而且也会由于自我矛盾而不断重复。俄罗斯先后出现贵族启蒙运动和平民启蒙运动;然而,20世纪初又出现由城市下层阶级和俄罗斯边缘地区带动的一种新启蒙运动。中国在五四运动中没有达到全面现代化,因此先后出现极为意识形态化的40年代乡土文学和80年代的“新时期”启蒙运动(文学评论家将其归类为“反封建主义”、“人道主义”、“文明与愚昧的冲突”、“民族灵魂的发现与重铸”等)。

阿勃拉莫夫、莫扎耶夫、别洛夫、阿斯塔菲耶夫、舒克申、拉斯普京、克鲁平、万比洛夫等俄罗斯乡土作家和鲁迅、周作人、废名、沈从文、赵树理、汪曾祺、刘绍棠等中国作家的作品有下列共同点:寻找浪漫的理想,所寻求的理想形象与西方形象的不相容,追求克服疏远感,作品逻辑符合文化逻辑,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的内心世界,等等。

乡土派从未试图阻碍社会发展或者推倒历史,也没有自我孤立的主题或者崇拜自我而削弱他者的意向。俄罗斯乡土派创始人陀思妥耶夫斯基倡导所谓“俄罗斯主义”,曾多次提出希望将俄罗斯人民的文化与其他国家的文化相结合,而不是希望一直让斯拉夫派和西欧派对抗。俄罗斯哲学家别尔嘉耶夫用“人民的兄弟情谊,共同救赎”和“每个人对每个人负责”这样的简单说法来表达俄罗斯主义。中国有名的乡土小说作家沈从文也对生活持有开放态度:历史在发展,人的思想情感在发展,一切还是要“动”和“变” 。正如中国著名作家王蒙所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同时越是世界的就越是民族的”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是中国现代作家和评论家经常引用的鲁迅名言)。

在发展过程中,乡土小说作为一种强大的文化阶层一直寻求能够平衡传统与更新的发展模式。对于乡土派而言,新的出现并不意味着破坏传统,而是以“发芽”和“成熟”的形式来逐渐发生变化。 BVTqPO/rTR6ePRySi1huWgMYE9YdrEECA9TITY6rvcXrQGWtt0LNBl6vUPTLgQD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