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患难之交:“最亲切者莫如竹垞”

周筼约长朱彝尊7岁,二人至迟相识于顺治三年丙戌(1646)。周筼《沈知退诗序》:“丙戌,朱竹垞来居,亦以知退诗似余也,合录以谋梓焉。” 朱彝尊《曝书亭著录序》云:“予年十七,从妇翁避地六迁,而安度先生九迁,乃定居梅会里。家具率一艘,研北萧然,无书可读。”(《曝书亭集》卷三十五)朱彝尊定居梅会里在顺治六年己丑(1649),其时21岁 。周筼所谓丙戌“来居”者,盖系朱氏“六迁”之一,而其时即已与周筼、沈进(晚号知退叟。1628—1691)等相结交。自此之后,周、朱二氏交游可考者,略如表1(表中上标数字为《朱彝尊年谱》页码)。

表1

由表1所列,知周筼、朱彝尊相识后,交游颇多,且终生未辍;周筼生命中最后两年,均与朱彝尊旦夕相处(详下)。不过,以上并非周、朱二人交往之全部,大量相对谈诗论艺的事实,因未形诸笔墨或虽有文字而未流传,便无从考知。二人相交之始,至迟在顺治三年(1646)。其时明祚倾覆,义师抗清,嘉兴城破,屠戮无算;清兵残暴,盗贼横行,堪称人间惨境(见朱彝尊《曝书亭集》卷二内《晓入郡城》《平陵东》等诗)。其时朱彝尊入赘冯氏不及三年,为避乱四处迁移,不遑宁居(《晓入郡城》:“辛苦乡关路,重来断客魂”);移居梅会里,却受到周筼的热情接引,并能与沈进等人切磋诗艺。以周筼的豪侠性格(详下),对朱彝尊必有多方照拂。朱彝尊于乱世中犹能著意于周、沈二氏诗集之合刻,则当时梅里之暂时安宁、周筼等相交之欢然可知。乱世中凝结的情谊系患难之交,最为珍贵而持久。后来周筼境遇困顿,游幕在外且家累极重的朱彝尊不顾自身窘境,分其铢两,加以接济(《曝书亭集》卷三十一《报周青士书》);周筼晚年至京师(康熙二十四年),更是长住朱彝尊海波寺寓所。朱彝尊《喜周筼至》诗云:

耆旧西吴大雅材,白头才一到金台。
最愁马上乘船似,不道天边犯雪来。
酒盏四年方得共,烛花昨夜记曾开。
郊扉晚计何时遂,十里殳山日往回。(《曝书亭集》卷十二)

诗中表达到了对故人前来的惊喜,记录了对周筼的热情招待,以及对晚年归田园居的愿景。朱彝尊《布衣周君墓表》云:“既至,留二年。率在予寓居,合计舍色公家不过五六旬也。”(《曝书亭集》卷七十二)知周筼虽馆于色公家,却长住于朱氏寓所。周、朱二人在彼此困顿之时,均热诚接纳对方,堪称清初士人交游之佳话。交接之初,比邻而居,相见频繁;京师同住,旦夕相处,更为亲近。作为后辈,参与《词综》编写、刊刻的汪森(1653—1726),曾屡延周筼入馆,在《周筜谷小传》中称周氏“最亲切者莫如竹垞” ,可谓知言。

表1虽然简略,却大致能反映周筼文学交游之概貌。周筼文学活动,大略可分为三期。早期,以家乡梅里为中心,与同里诸子相颉颃。中期,足迹遍及江宁、湖州、杭州、绍兴等更为广大的江南地区,交游更广。后期,北上京师,则与在京文士相过从。前后相与唱和者,既有王翃、沈进、缪永谋及“浙西三李”(李绳远、李良年、李符)等同里诸子,也有朱一是、魏耕、屈大均等流寓、抗清志士;既有曹溶等文学前辈、清初大吏,也有汪森、查慎行等文学后进。虽然各自交游有广狭之别,但合周、朱二人事行以观,无疑能联结起以嘉兴梅里为中心的江南文化圈与京师文化圈,在清初士人交游中颇具特色。

周筼能与江南文化圈、京师文化圈一众文士相交接,并且同朱彝尊成为患难之交,显然并不仅仅由于其文学才华。朱彝尊应征博学鸿儒,成为当时“四大布衣”之一(另三人为李因笃、严绳孙与潘耒);与此同时,周筼也以布衣诗人著名于世(朱彝尊《曝书亭集》卷三十六《屠东蒙诗集序》:“予友周筼青士,以布衣称”)。所谓“布衣”,其实就是周、朱等人在易代之际作出的政治抉择;以布衣身份而肆力学术,在清初艰难的时局中更显难得。 BVTqPO/rTR6ePRySi1huWgMYE9YdrEECA9TITY6rvcXrQGWtt0LNBl6vUPTLgQD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