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周筼是一位集布衣、遗民、商贾、诗人、词人、学者于一身的清初士人,是梅里文人群体的重要成员。艰难谋生之余,周筼好学不倦,创作大量的诗、词与文章,并且撰成可归类于经部、史部、集部的多种著述。周筼的学术发端于《四书大全》之学,而以礼乐之学为其特色所在,因此能协助朱彝尊、汪森完成《词综》之编纂。周筼所著《今词综》,是后来《国朝词综》的先声;所撰《析津日记》,则成为朱彝尊《日下旧闻》的先导之作。周筼得以列名清国史《文苑传》,正在于其文学创作、学术著述与学行影响。
关键词: 周筼;梅里文学群体;礼乐之学;《词综》;朱彝尊
周筼(1623—1687),嘉兴梅会里(简称梅里)人,清初著名布衣诗人,梅里文学群体重要成员。在中国古代文化版图上,有许多人杰地灵、英才辈出的区域,地处杭嘉湖平原中心地带的嘉兴,就是其中之一。嘉兴“陆有蚕桑麻麦秔稻之利,水有菱藕鱼蟹之租”
,经济发达,人文昌盛,清代初期涌现出一大批文学与学术兼长的士人,其中尤以朱彝尊(锡鬯,竹垞。1629—1709)最为著名。朱彝尊诗、词、古文俱是一代作手,且学术著述颇丰,所撰《经义考》《日下旧闻》《明诗综》《词综》等,分别是经史之学、集部之学的代表性著作,在学术史上影响深远。朱彝尊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成就的取得,同其苦心建构的庞大的文化交流网络密不可分。青年时期的朱彝尊在移寓梅会里之后,即与同里诸子结为诗课,流连风雅,吟咏不绝,且相交笃厚,深刻地影响了他此后的出处进退与学术取径。周筼就是同朱彝尊相交莫逆的同里诸子之一。
周筼初名筠,字公贞,更字青士,又字筜谷。周筼终生未仕,以布衣诗人名世;著有《投壶谱》《析津日记》《词纬》《今词综》《采山堂集》等,因此又是一位词人兼学者,为清国史馆采入《文苑传》
。虽然如此,自清末以降,周筼之学行并未引起学界足够重视,文学史著只是在讨论朱彝尊及浙西词派时附带论及。20世纪50年代,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前编下》)录其诗五首
;80年代,钱仲联《清诗纪事·明遗民卷》载其诗七首
。邓、钱两家对周筼事行有简要揭示,但更注重周氏诗作以诗纪事、以诗存史的文学、史学双重价值。近三十年来,学人开始评述其文学活动与成就,由词学而扩及其诗学、古文,研究逐步走向深入
。不过,对于以“布衣诗人”名世的周筼,何以能在文学创作领域取得佳绩,并且颇有著述的问题,仍有未发之覆,值得深入探讨。事实上,根据现有资料及学界已有之讨论,可知周筼具有布衣、遗民、商贾、诗人、词人、学者等多重身份。在清初宏大的时代背景与政治格局之下,周筼的不同身份各有其社会与文化意义。如果要对周筼的文学创作进行更为全面的评述,那么,就必须对其人之学行有更为深入的考察与分析。例如,周筼颇有著述,那么,其学问之渊源何在?学术基础如何得以奠定、巩固?在学术史上,周筼之著述具有何种价值?等等。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均有赖于对周筼学行的进一步考察,当然也有助于探讨周筼何以能跻身于清国史文苑之林的问题。
基于上述认识,本文首先考察周筼、朱彝尊之交游,借以管窥周筼之生平大略、人生追求。选择周、朱二氏之交游作为考察的起点,是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其一,周、朱二氏系至交好友,均是彼此文学与学术交流网络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其二,虽经学界抉发,周筼事行可以得其大概,但由于其人著述文字与生平资料的大量佚失,学界对周氏仍然缺乏较为深入的了解;与此同时,学界对朱彝尊生平事行的研究则相对充分(拙撰《朱彝尊年谱》2014年出版,50余万言),因此可以作为类比观察的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