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在“文化二”中,今天是以前发展的某个结束,所以“文化二”对自己的历史很关注 。苏联著名的革命历史小说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934)、绥拉菲莫维奇的《铁流》(1924)、富尔马诺夫的《夏伯阳》(1923)。这些作品以俄国内战为题材,内战是过去与现在的斗争最紧张的历史阶段。利用最近历史发展的描写,“文化二”的现在得到逻辑根据,政权得到合法性。中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也这样,以革命史为题材,从意识形态角度来看,20年代—40年代为其最重要的阶段,原因是这个阶段跟共产党上台执政的合法性有直接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被关注。

中国革命历史小说代表作是梁斌的《红旗谱》(1958)、杜鹏程的《保卫延安》(1954)、赵树理的《李家庄的变迁》(1946)等等。

简略地说,革命史是以目的论为基础斗争的概念化,这个斗争的敌对双方是以共产党为代表的进步力量和以国民党为代表的反动力量,不过以上的设置没有冷淡态度或中立立场的规定。

中国或苏联的“文化二”不承认中立态度、无缘无故的、意外的巧合的存在 。发挥帕佩尔尼的意思,可以说“文化二”的价值结构规定的硬性原因在于这个结构就是“文化二”的存在离不开其价值结构。由此可见,交际活动内容的言语化可能性对“文化二”很重要,巩固了文学在30年代—40年代苏联和50年代—60年代中国“文化二”的显著地位。1959年,苏联诗人乌夫良德(В.Уфлянд)写道:

Я вылеплен не из такого теста,
我不是那样塑造的
чтоб понимать мелодию без текста.
听不懂没有歌词的调子
Почем узнаю без канвы словесной я,
没有歌词我怎么知道
враждебная она или советская?
它是苏联的还是敌国的? BVTqPO/rTR6ePRySi1huWgMYE9YdrEECA9TITY6rvcXrQGWtt0LNBl6vUPTLgQD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