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很久以前渗透入中国文坛的。与苏联文学主要创作方法有关的文学交流在苏联诞生后不久就开始了,这些交流既包括俄苏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的翻译,又涉及有关文学理论概念的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十来年,一直到50年代末,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事实上是中国文学主要创作方法,在随后的文学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保存了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部分影响。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的中国和30年代至50年代的苏联文学控制组织结构非常相似。
俄罗斯著名建筑史家、建筑学家帕佩尔尼(В.З.Паперный)提出的“文化二”概念在俄罗斯学术界对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全体现象作的分析中得到广泛运用。如果采用“文化二”概念对苏联30年代至50年代的文学作分析是可能的,笔者试图在这篇文章里采用帕佩尔尼的概念对中国十七年文学作浅析,希望在中俄20世纪中期文学关系的讨论中添加一个新角度,使它渗入更广义的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