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礼制建筑

《宋史·礼志》载宋代礼制丰富,有复杂而系统的体系

辽朝礼制记载较少,祭祀采用契丹民族礼仪。

金朝重视对宗室管理,专设大宗正府,职掌修撰玉牒、监察训导宗室、宗庙祭祀等

此时礼制建筑,主要包括宗庙、祭坛、明堂、祠庙等。

1.宗庙

(1)宋

汴京之庙,在宫南驰道之东。殿规,一屋四注,限其北为神室,其前为通廊。东西二十六楹,为间二十有五,每间为一室。庙端各虚一间为夹室,中二十三间为十一室。从西三间为一室,为始祖庙,祔德帝、安帝、献祖、昭祖、景祖祧主五,余皆两间为一室。或曰:“惟第二、第二室两间,余止一间为一室,总十有七间。”

(2)金

天辅七年九月,太祖葬上京宫城之西南,建宁神殿于陵上,以时荐享。自是诸京皆立庙,惟京师曰太庙。

平辽后,立太庙。迨海陵徙燕,再起太庙,名衍庆之宫,奉安太祖、太宗、德宗;又其东曰元庙,奉安元祖大圣皇帝

2.祭坛

(1)宋

坛在东都城南,与唐大同小异 。宋代祭祀天、地、日、月、社稷等,大部用祭坛。例如:

南郊圜丘坛:祭天,位都城南郊,内坛宋初为四层圜坛;政和三年(1113)改三层,层数及尺寸皆阳数。《宋史·礼制二》:“一成(层)用九九之数,广八十一丈;再层用六九之数,广五十四丈;三层用三九之数,广二十七丈。每层高二十七尺”。南宋曾议在临安府东南建圜丘,“第一成纵横七丈,第二成纵广一十二丈,第三成纵广一十七丈,第四成纵广二十二丈,分十二陛,每陛七十二级”。因不宜以偏安示天下,“遂罢役”。辽宁省博物馆藏南宋《孝经图》,有圜丘(图7-2-19)

图7-2-19 南宋《孝经图》中《圣治章》圜丘图

北郊方泽坛:祭地,由内坛和斋宫组成。“今议方坛定为再成,一成广三十六丈,再成广二十四丈,每成崇十有八尺,积三十六尺,其广与崇皆得六六之数,以坤用六故也。为四陛,陛为级一百四十有四,所谓坤之策百四十有四者也。为再壝,壝二十有四步,取坤之策二十有四也。成与壝俱再,则两地之义也” 。斋宫主殿为厚德殿,四角楼

社稷坛:分立“社坛”“稷坛”,形制相同;社在东,稷在西。《宋史·礼志》“自京师至州县,皆有其祀”,京师称太社、太稷。《景定建康志》载南宋淳熙间(1174—1189)重建社坛,将多坛组合一处(图7-2-20)。

图7-2-20 南宋《景定建康志》中的社坛图

此外,其他各种祭坛多一层,有方有圆,较有特点的是泰山祭坛和汾阴后土坛。

(2)金

金灭辽平宋,入汴悉收宋图籍,“载其车辂、法物、仪仗而北,时方事军旅,未遑讲也。既而,即会宁建宗社,庶事草创”

社稷坛:最早建于皇统三年(1143),是年五月,熙宗在上京“初立太庙、社稷”。

金朝真正形成一定规制是迁都燕京(中都)之后,金世宗时。大定二年(1162)正月,世宗“入都于燕,告祠天地社稷” 。“大定七年七月,又奏建社稷坛于中都” 。金末贞祐二年(1214),金宣宗为避蒙古兵锋,迁都汴京。“庙社诸祀并委中都,自抹捻尽忠弃城南奔,时谒之礼尽废”

地坛:“方丘”,祭皇地祇之坛。《金史·礼志》“夏至日祭皇地祇于方丘” 。金承袭中原王朝祭礼,形成兼具继承性和变革性的本朝方丘祭皇地祇之礼

长白山祭坛:《金史·礼志》大定十二年(1172),“长白山在兴王之地,礼合尊崇,议封爵,建庙宇”,兴祭坛。抚松大荒顶子“长白山祭坛”,有方、圆两种

3.明堂

北宋初,仁宗皇佑年间(1049—1054)曾议建明堂,未成。北宋末元丰年间,礼官请求建明堂。崇宁三年(1104),蔡京为相,“铸九鼎,建明堂,修方泽,立道观……大兴工役”。

政和五年至七年(1115—1117)拆改秘书监,建明堂 。有学者曾先后复原北宋明堂,或“五室四天井”式;或“五室曲尺形”(图7-2-21)。

图7-2-21 北宋明堂复原想象图

4.祠庙

祠庙多建筑组群,在中轴线上主祭殿前后伸展,或左右延展,多路多进。有墙垣,或角楼,仿宫殿(等级降低)。

(1)孔庙

北宋立国,就诏令有司增修文宣王庙。宋太祖亲为孔子、颜回作《先圣》《亚圣赞》,十哲以下命文臣分赞之 。此后诸帝尊孔升级,逐步扩建孔庙。

孔子后裔南宋孔传于绍兴四年(1134)撰《东家杂记·宅图》文字,金朝孔元措《孔氏祖庭广记》有图,二者全同。孔庙东、中、西三路,前后四进院落

金朝孔庙基本保持宋代格局,但增添大中门、棂星门等,一些建筑扩大规模。大殿与后寝殿间平面“工”字形 。现孔庙奎文阁后的两座金朝碑亭,保留至今(图7-2-22)。

图7-2-22 曲阜孔庙金朝碑亭剖面图

(2)孟庙及颜庙

宋金尊孔,孔门弟子亦立庙祭祀。例如:

孟子权威初步形成于宋,正式确立于元,明清彻底巩固 。最早孟庙由孔道辅于宋仁宗景佑五年(1038)春建成。宋神宗时,追封孟子为邹国公,次年在邹县重建孟子庙 。宣和三年(1121)定址于邹县城南道左 ,见“宋南门外庙制”图

颜庙最早庙制是金明昌四年(1193)修后,见于“鲁国图”。现存颜庙是元泰定三年(1326)移陋巷后,历代重建,规模渐扩

(3)汾阴后土祠

汉武帝立。至“宋开宝九年,徙庙,稍南,遣官致祭。宋真宗大中样符四年,亲幸汾阴告祀。先一年修祠,倍益增丽。后金章宗、元世祖并遣官致祭。其祠庄严弘拒,为海内祠庙之冠”(《蒲州府志》)。宋代祠祀建筑分三等,后土庙属最高等级。

现藏祠内,始刻于金天会十五年(1137)庙貌,为景德四年(1006)升大祀后的祠庙 。后土祠“南北长七百三十二步,东西阔三百二十步”(图7-2-23、24) 。正殿坤柔殿与寝殿成工字形,与东京宫殿略同。这种工字形殿和两侧斜廊及周围回廊等,亦见于北宋开宝六年(973)河南济渎庙、金中岳庙图碑

图7-2-23 宋汾阴后土祠庙貌碑摹本

图7-2-24 宋汾阴后土祠庙鸟瞰图

(4)登封中岳庙

金章宗完颜王景承安五年(1200)刻立《大金承安重修中岳庙图》碑。庙图应是各代宫廷再现,为研究此时宫廷与祠庙制度的重要资料(图7-2-25)

图7-2-25 金刻中岳庙图(拓本描摹)

(5)晋祠

初名唐叔虞祠,位于山西太原西南悬瓮山下,祭祀古唐国(晋国)开国国君唐叔虞及其母邑姜而建

主轴线上有戏台、石桥、铁狮子、金人台、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等(图7-2-26)。

图7-2-26 太原晋祠总平面图

圣母殿创建于宋太平兴国九年(984),重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 。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副阶周匝(图7-2-27)。前廊深达两间,殿内无金柱,殿堂构架,彻上明造,使用六椽袱承载屋架。斗栱用材较大,上檐较下檐多两跳,角柱生起显著,侧脚明显,整座建筑外观柔和,与唐代雄朴不同。脊饰明代。四十尊宋侍女像,堪称典范

图7-2-27 太原晋祠圣母殿

鱼沼飞粱是殿前方形鱼沼上一座平面十字形的桥梁,四向通岸,如飞鸟展翅,类于月台。

飞梁前献殿,重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通檐用二柱,彻上明造(图7-2-28)

图7-2-28 太原晋祠献殿

(6)陈太尉宫

位于福建罗源县中房镇大官口村,堪称我国现存最古老先贤祠庙,占地1155平方米。宋代正殿主体造型古拙,栌斗硕大,叠斗插昂,梭柱月梁(图7-2-29)。

图7-2-29 罗源县陈太尉宫 kKOXkg3vEJYH4AU+1oXC96cpHLESveSTbmMubwj44hq9io2hipnkRi/SbVMBOq2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