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发展(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辽宋金)

秦汉是我国古代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始皇好大喜功,建规模空前的宫殿、陵墓、万里长城、驰道和水利工程等,前无古人。然过度疲民,二世而亡。

汉高祖刘邦,立都长安。西汉(BC201)时令天下“每县筑城”,县城肇始。此时高台仍然盛行[图1-1-8(a)],楼阁逐步兴起。

图1-1-8 汉代高台、楼阁

东汉时高台建筑衰落,使用不多 。由文献、出土资料可知,东汉建筑取得众多进展。如大量使用成组的斗栱,类型丰富;木构楼阁增多,楼橹坞壁遍及各地[图1-1-8(b)] ;砖石建筑、砖券结构有较大发展,传西汉初楚元王刘交陵石拱券已达6米

汉末曹魏邺城(即邺北城,图5-1-2),城市分区更明确,对后代都城影响较大。

晋朝建立与晋室南迁,至隋灭陈一统南北为止的316年,是战乱频仍、民族融合、文化勃兴的又一时期,建筑有新成就。如北魏洛阳城规划在邺城基础上逐渐推进,“北魏洛阳无疑是隋唐长安的先声”

社会动荡,朝不保夕,时人在宗教中寻求慰藉,宗教建筑特别是佛教建筑大盛。“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实际远超此数 。南北各地均出现不少巨大的寺、塔、石窟及精美的雕塑与壁画(图1-1-9) ,继承传统又吸收外来文化,成就辉煌。

图1-1-9 北朝宗教建筑——天水麦积山石窟第4窟上七佛阁之一

隋一统全国,开凿贯通东西、南北大运河,促进各地物质与文化交融,影响及后世历代都城选址。文帝感“洪水没都”噩梦而迁建大兴 。大兴城规划详密,规模宏巨、分区明确、里坊谨严、街道整齐,远超前代。

唐承隋荫,更上层楼。此时经济、文化发展迅速,许多内陆与沿海城市兴盛。唐中期,由于通西域交通受阻和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海上丝路渐代陆路,成为我国对外交通和贸易的主要渠道,东南港市因之发展 。此期我国农业、手工业、商业、音乐、艺术等均空前繁荣、独领风骚,辐射世界。唐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外邦人士深略中华文化博大,由衷钦羡。遗存下的陵墓、木构殿堂[图1-1-10(a)]、石窟、塔幢[图1-1-10(b)]、桥梁等均技艺高超;雕塑[图1-1-10(c)]、壁画尤其精美[图1-1-10(d)],充分显示唐代建筑之成熟,是我国古代建筑之又一高峰。

图1-1-10 唐代建筑遗存

两宋我国传统文化发生重大变革,由豪放、自信、外向与精湛,向婉约、自赏、内敛与精致转变,加以世俗化抬头,立功边疆让位于生活享受,阳春白雪。大体而言,北宋与契丹族的辽对峙于华北北部,南宋与女真族的金相持于淮河以南,然经济、文化以两宋居先。

宋初农业、手工业等持续发展,商品经济萌芽,商业资本出现 。国内商业和国际贸易活跃,中等城市数量增多,“宋代的城市生活是自由奢华的” 。晚唐里坊制松动,至北宋都城东京(今开封,图1-1-11)不少改为沿街设店,“邸店、酒楼和娱乐性建筑也大量沿街兴建” 。《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梦粱录》等可佐证,而《营造法式》记载、描绘逼真的界画等展现宋代建筑辉煌,遗留至今的大量辽宋金佛寺道观更为确证。

图1-1-11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宋金单体由隋唐雄浑、奔放而趋向柔和绚丽,“以材为祖”的大木模数制与丈尺为主的开间、进深之“尺度制”,并行不悖,提高了营造效率。

其时建筑组群布局上出现新方法。如寺院钟鼓楼对峙、前殿后阁、以阁为主等,变化丰富。

建筑技艺而言,大木作、小木作、砖石作、彩画作等,成熟定型。

砖、石建筑也有不少新发展。如防火性能优越的砖身木檐楼阁式塔、全砖石塔等,开始流行。

生活方式改变,席地而坐已近消失,室内家具增高,箱式家具逐渐向简洁的框式家具转变。 W6WYZwQkaYd84ogoBkxSfBd679uYNS2A3Qaw8NCD1TQVfi42ot2p5CXoaI3uCrk5



四、持续(元明清)

元世祖忽必烈灭南宋,统一全国。元大都在北京城建筑史上占重要地位——首次成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首都,也是后期都城建设典范,基本依照《考工记·匠人营国》 。明北京在元大都基础上改造、扩建,清代沿用。

随着统一国家内多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尤其是西藏正式归入版图,因多方需要,蒙古贵族阶层尊喇嘛教为国教,封西藏高僧为帝师,喇嘛教顿时在中原高居人上,盛极一时 。元代确立穆斯林仅次于蒙古人,予较高地位 。据此,喇嘛教、伊斯兰教流布,其建筑技艺亦逐步影响全国(图1-1-12)。中亚各族的能工巧匠们,为内地的文化、艺术等带来鲜活的养分,使内地工匠在宋辽金传统上创造,展现出若干新貌 。元曲繁盛,戏台遍布,至今山西、江西等地还有不少遗存。

图1-1-12 北京妙应寺白塔正立面

明太祖朱元璋以正统自居,革蒙元遗俗。但对蒙元遗民一视同仁,以取民心 。明代砖产量大增,增建宏大的长城、中都和南北二京,其他县城墙多用砖包砌;民间单体多用青瓦、砖墙,大量出现全部砖砌的无量(梁)殿(无梁殿至迟金朝已出现 )。

明初定都南京,修建宫殿主要倚仗本地匠师,明初南京官式在江浙地方传统基础上形成。永乐帝修北京宫殿,拆毁元宫,按南京宫殿形制重建,明初南京官式遂北传而为北京明官式 。此时官式建筑已完全程式化、定型化,装饰渐趋琐碎繁丽。但是,建筑组群布局、空间场所及结合水体、地形山势等颇富变化,如北京故宫(图1-1-13)、曲阜孔庙、五台山、武当山、瞿昙寺、七曲山建筑群等。

图1-1-13 故宫博物院平面图

民间建筑类型与数量较前增多,质量有所提高,各民族建筑均有突出发展。

此时城市大量出现,我国城市文化在明代又有长足发展。城市生活在商品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增添不少新内容

明代各地园林普遍兴盛,明清园林达到了我国古典园林技术的最高峰。明代中晚期大量建造城市园林,绘画中以园林为题材的作品日增,成为明代绘画一个显著特点

明清两代商品经济进一步繁荣,然人口迅速膨胀,社会整体发展相对倒退,人口和土地之间的比例发生很大变化,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 。中国皇权专制,却逐渐加深。

清代建筑文化持续。单体屋顶越来越高,形象愈趋冷峻,装饰更为繁琐。群体而言,地狭人众使得人们更瞩目于小范围的空间场景,王府衙署、宅第别墅等井然有序。同理,此时的皇家、私家、寺庙、衙署等园林有新发展,留下了不少优秀作品。

清代各地城市进一步发展,管理分区、防御体系、防洪排涝等逐渐完善。然内陆边疆城市发展内力孱弱,时起时伏,呈现时序上的不稳定与空间中的不平衡,陷入顿挫与失衡的困境 。总体而言,元明清建筑继秦汉至唐宋建筑之后,成为我国古典建筑史上的绝响。

晚清以降,外来文化持续涌入,我国古代建筑在总体保持传统形态的同时,逐渐受到新建筑思潮及形式、材料、技术等的深刻影响。 W6WYZwQkaYd84ogoBkxSfBd679uYNS2A3Qaw8NCD1TQVfi42ot2p5CXoaI3uCrk5



五、再生(民国)

民国建筑在晚清外来文化影响下,籍共和政体的建立而艰难再生,时间短促却精彩纷呈,取得重要成就。

城市建设。抗日战争之前国民政府曾设8个特别市 :南京、上海、北平、青岛 、汉口、哈尔滨 、天津 、长春。

1927年4月,国民政府正式鼎都南京。为展现新都,以中山陵建设为先导,在《首都计划》和《总理陵园建设报告》等文件中提出弘扬民族建筑文化的指导思想,在国民政府机关公务、文教科学等方面,新建了大批“民族文化”形式的建筑,成为南京乃至全国新建筑的主导。

此时建筑多彩。不仅有“民族式”“中西合璧”,西式建筑不断出现,展现出1930年代民国首都的民族化、国际化形象 。它如北平(京)、上海、天津、哈尔滨、广州、济南、青岛等开埠较早的城市,不少单体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设施以满足现代生活,遗留众多的此期建筑,堪称经典。 W6WYZwQkaYd84ogoBkxSfBd679uYNS2A3Qaw8NCD1TQVfi42ot2p5CXoaI3uCrk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