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初创(原始时期)

远古人类起源于约400万年前

旧石器时代,约结束于距今1.2万年至1万年 ,考古发现几乎遍布全国。

原始人多用天然洞穴作栖身之所,谓之“穴居”(表1-1)。或认为“随着原始人营建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技术提高,穴居从竖穴逐步发展到半穴居,最后又被地面建筑所代替” ,即我国古建筑发展序列为: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图1-1-1)。

表1-1 “穴居”“巢居”文献举例

图1-1-1 发展序列(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

实际上,文献中的穴居应为横穴。考古及人类学资料表明,远古人利用天然穴居多横穴,中外皆然。横穴不仅利于出入、抵御毒蛇猛兽,更免受日晒雨淋,能合理、有效地解决防水。

再者,不少半穴居建筑,实际是在屋顶承重与稳定尚未完全解决,即屋顶与墙身合一、或墙身过低情况下,往下挖掘土壁以支撑倾斜的屋顶,并部分代替墙身功能,提高靠近土壁处室内空间高度,便于使用。此非“竖穴”的“合理发展”,应是对横向洞穴崖壁的合理模仿。

或认为“可能是由于不同文化系统所属部落间的不平衡,在同一地区,竖穴、半穴居和地面建筑有先后交替出现的现象”。

民族志研究表明有竖穴(如赫哲人地窨子),利用山坡下挖一定深度,用作临时居所,利于御寒(图1-1-2)。其他民族的地窨子亦有居住功能,适宜作保温保湿的储藏室;竖穴用于墓葬(阴宅)也极方便。但是,竖穴是否作为普遍存在的居住建筑必经阶段,很值得商榷。

图1-1-2 赫哲人地窨子

新石器聚落遗址发现众多,突出者如西安半坡、余姚河姆渡遗址,南北辉映。西安半坡、宝鸡北首岭、临潼姜寨(图1-1-3)等遗址中,发现半穴居住宅呈圆形或环状向心布局,该布局亦见于“东下冯类型文化”遗址和北极爱斯基摩人的冰屋组合中

图1-1-3 临潼姜寨遗址聚落布局概貌平面图

“增巢”(干栏)为考古所证。早期“巢居”可利用自然树木——“树居”,为探索居住使用需要而自由建造住房。在自然树木支撑启示下,人们在巢居基础上发展人工栽立桩、柱 ——干栏产生。

此时干栏广泛用于湖沼地带。如湖州钱山漾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等。江浙一带类似遗址表明,干栏多栽柱架屋。因地基潮湿、松软,柱脚下多垫木板块(或长木)作基,以免柱脚沉陷。

在河姆渡遗址中还发现了目前我国已知最早的榫卯技术,建造较成熟的干栏。在排列较密的桩、柱与地板梁和屋架梁、枋之间,置穿插构件(图1-1-4) ,预示木构件的交接节点主要由扎结逐渐改进为榫卯,出现穿斗式构架雏形

图1-1-4 河姆渡遗址建筑房屋复原场景(框架形式,应可商榷) hlNehBIj8xVanbnqN/dsajCrKOy+HWI9kFkUADqH2CH2E6Yuwif6Sj9DpuQYco5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