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穴居

1.洞穴式

我国已发现不少旧石器时代的居住遗迹——天然洞穴(多横穴)。

除天然山洞外,河南安阳、开封和广东阳春等处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遗址。《易·系辞》“上古穴居而野处”,反映原始人在生产力低下时或采取的居住方式。

洞穴式原初形态应模仿自然洞穴,在黄土断崖上掏挖横穴。我国北方有丰厚的黄土层,为穴居提供了条件 。山西石楼县等遗址中曾发现距今五、六千年的横穴遗迹:平面呈方圆形,入口处小,室中央有灶,誉称三晋窑洞“始祖”(图2-2-3)

图2-2-3 石楼县遗址中的横穴遗迹
1.灶 2.窖穴 3.石块

或认为在缓坡、平地等无法营造横穴时,只能下挖,于是形成袋状竖穴,其顶部用树枝茅草覆盖。底大口小的袋穴剖面为拱形空间,从剖面上看,竖袋穴仿佛是向两侧开展的横穴 (实际上,草木茎叶之类的临时遮掩物,不适应防雨,更遑论暴风骤雨的极端天气。值得商榷。)

2.地穴式

地穴式下部挖掘而来,上部构筑而成,逐渐向地面过渡,包括匀称的半地穴、浅穴式。或是早期屋顶与墙身一体(如同人字形的窝棚)、屋顶自身的稳定性尚未解决时的权宜之计,斜梁插入地、借助土壁以增稳定性;利用挖掘出的空间提高室内利用率等。

半坡遗址典型反映出浅穴居晚期发展及其向地面转化。半坡建筑可分早、中、晚三期:早期浅穴居;中期居住面上升到地面,围护结构均构筑而成;晚期出现分隔利用的多室。其浅穴居竖穴皆直壁,较早穴深80~100厘米,较晚约20~40厘米,穴由深而浅,直至地面。这一过程,约历时300~400年

人类建筑由浅穴式转至地面,扩大内部生活空间,提高舒适度。地面建筑较浅穴居要求更坚固墙体和更完善屋面(至于屋顶表面全部烧烤陶化,值得商榷。),需要解决和改进许多结构和构造问题,更有效地运用已有建材,并开辟新途径。古人以绑扎法结合木梁柱构架,用木骨泥墙围护垣墙,其技术和经验为我国土木构架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新石器时代为适应家庭生活所需,居住平面布置与构造都有变化。如龙山文化居住遗址多为圆形平面的浅穴居式房屋,室内多白灰面的居住面。但早期遗址有大有小,平面形状非限于圆形。例如:华阴县横阵村发现方形浅穴居,长、宽各约4米,深1米

陕县庙底沟遗址有圆形袋状浅穴居,径2.7、深1.2米,周围残存着排列整齐而略向内倾的柱洞10个,室内柱洞1处,屋顶或圆锥形 。时间稍晚的河南安阳后冈 、浚县大贲店和永城、郑州、洛阳、渑池、陕县及河北邯郸、安徽寿县等处的龙山文化遗址,多圆形平面,直径4米左右。室内地面稍低、草泥土上涂白灰面,中央有一个圆形灶。

河南偃师灰咀还发现一个略呈长方形的房屋遗址,南北向,东西宽4.2、南北深2.7米,房基稍低于室内地面 。与仰韶文化住房相较,此时多数房屋面积缩小,与一夫一妻制小家庭生活相应。

此外,长安县客省庄的浅穴居,或圆形单室,或前后二室相连。这种双间建筑,或内室圆形、外室方形,或内、外二室都为方形,中间连以狭窄门道,吕字形平面。外室墙中往往挖一小龛作灶,有的灶旁还有小型窑穴。可见,内、外二室功能不同(图2-2-4)

图2-2-4 长安县客省庄二室相连浅穴居式建筑(H98)平、剖面图
Ⅰ.内室 Ⅱ.外室 Ⅲ.窖穴 一、二.柱穴 1.“壁炉” 2~8.小灶 jCGAns6Xicimfd8zLXMH5+2s7kEcD/grccItKI/OD0mWMH2ogCdO0C0wQ0xAcXb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