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选址与布局

1.旧石器时代

猿人群居群婚,选择水源供给、捕猎和采集食物便利而安全的生活环境,自然洞穴应是此时丘陵地区猿人的主要栖居方式。

古人阶段,仍然多群居在山洞里。

新人阶段,此时居住形式还是自然岩洞。

原始人选作栖身之所的自然洞穴,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近水,但洞口较高以防被淹。第二,洞不宜过深,洞内较干燥。第三,洞口背向寒风

原始人类栖居在自然洞穴的同时,在湿度较高的沼泽地带多依靠树木作居住处所。虽然树木和岩洞都是自然物,但是原始人懂得根据环境条件,按照需要选址与布局,并采取不同的方式加工修整,这是早期营造观念的萌发

旷野中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人工营造的住所,这是史前社会物质文化的一大进步,标志着狩猎采集经济条件下非定居性聚落萌芽 。此时人类已具备一定的营造经验,除依赖天然洞穴,已有能力利用随身的原始素材和工具去建造简陋的家

如哈尔滨市阎家岗遗址,发现相邻两处用二三百块动物骨骼有序地垒叠和排列的椭圆形、半圆形围圈遗迹,兽骨多半有人工砸击痕迹,围圈内残存炭屑,说明旧石器时代晚期猎人在旷野修建窝棚作营地 。又如临澧县竹马遗址,发现一座方形浅凹坑居住遗迹,坑内有灰烬和炭屑,同时有一些石制品,可想见生活景象

2.新石器时代

先民们以群居形式进行生产、生活。此时聚落形成并逐渐发展、完善,成为有机的群组,慢慢发展为原始的城市。

(1)聚落选址

黄河流域的原始聚落分布相当稠密,其选址接近现有自然村。遗址多位于沿河两岸台地上,或河流汇合处。距河面高度自十余米至数十米不等,既便于汲取生活及制陶、建屋和农耕生产用水,又便于渔猎和采集经济作业。同时,河流汇合处便利交通,选址于此,利于往来。所以分布于沿河的聚落密集,如西安附近沣河中游约20公里的一段河岸上,就有聚落遗址13处之多 。芦山峁遗址发现的泥垛厚墙,值得深究。

长江流域以土木结构、石家河遗址红烧土墙为主的聚落与东北、内蒙古地区以石建筑为主的聚落选址,也大体上遵照上述方式。

居住在水网或沼泽地带以干栏为主要居住形式的聚落,受洪水影响较小,其建筑与水面距离稍近(有的甚或整个聚落都建在浅水中而以栈桥与陆地相连,更便于自身的防卫)。

选址上,取得良好的日照方向(特别是冬季阳光充足)与季候风向,也是主要因素。

为进行农业生产,选择非盐碱性的肥沃土壤同样十分重要。

(2)功能分区

聚落大致分居住、生产(制陶窑场等)和墓葬(或有祭祀)等区域。面积一般在3万~5万平方米,最大者达数十万平方米。通常,居住区为聚落主体,其他区域分布在周围。其时,农业生产已是主要经济部门,农业生产区——耕地及渔猎等,应位于壕外近水处。

这种布局反映了氏族社会的结构,说明集体性质和成员间的平等关系。集中的大面积公共墓地,除反映氏族制度外,还表明此时存在着原始的宗教信仰,相信灵魂不死,企望在另一个世界中团聚。

(3)建筑布局

原始聚落内,各单体布置不一。例如:

姜寨遗址居住房屋均围绕中央大广场,成五个小组团,每个集团又以一栋“大房子”为核心,向内环形配置。这是亲族或家族关系的反映,也是氏族在血缘上更进一步划分的体现。

但是,同期、同地区的西安半坡遗址的居住建筑布局,却未非如此。半坡以较狭的内部壕沟分两个区域,建筑多南或西南朝向,同期并存建筑之间距离约3~4.5米。因存在若干室外窖穴,总体布局紧凑。

窑洞聚落沿山崖作带状布置,道路亦然。例如,青海民和喇家齐家文化遗址,新发现保存颇完整的窑洞式房址和分布格局

水网地区干栏式建筑多条形长屋,推测其聚落布局的主要形式也基于此。

陕西武功赵家来院落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晚期,有夯土筑成的院落围墙、夯土地面及四座居室

(4)朝向与日照

原始社会的居住建筑朝向多样。例如:

半坡遗址单体窗户较少,出入口多兼作日照与采光之用。门大多偏向西南,反映当时人基于生活和营造经验,已有一定权衡。

姜寨聚落中五组建筑环绕中心广场,周围房屋门朝向均以面向中央为准,日照因素居次。 olhJP5DH+Dmp9+stItO2zDRk477sVYiMGJLyAVV0GWPmNqEDmn40W//TwAaftL9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