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新石器时代遗址举要

此期先民为生产便利和生活安全,群居并从事原始农业、渔猎或畜牧等,聚落产生。除草原游牧民族外,农业部落多定居。西藏象雄原始岩画中,已出现圈养牲畜的畜栏、畜圈等,且有帐篷,已有居所(图2-1-1)

图2-1-1 西藏岩画中的帐篷

随着社会发展,聚落日益丰富。除居所外,还有存贮物品(粮食、陶器……)的窖藏,圈养牲畜的畜栏,公共活动的广场、祭坛及“大房子”,供防御的环壕、吊桥、围墙(或木栅栏)、烧制陶器的陶窑,埋葬亡人的墓地等。它们或在环壕内,或在环壕外,形成有机的聚落群。聚落内外对居住、生产与墓葬等的分区,反映认识上的进步,成为后世城镇的雏形

目前,长江中下游流域最早的壕沟,是距今9000年前后的绍兴市嵊州甘霖镇小黄山遗址,宽达10余米 ,沟内面积约5万平方米。文化内涵与跨湖桥、河姆渡、马家浜文化不同(图2-1-2)

图2-1-2 江浙沪马家浜文化遗址分布示意图

1.黄河流域

此域新石器时代聚落都以农业为主。但各地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不同,建筑形式有较大差别。黄河上游黄土高原多采用横穴窑洞式建筑,使用浅穴居式和地面建筑也不少,但原有横穴窑洞仍保留下来,影响至今。而中、下游分布与黄土冲积平原,以浅穴居式为主,后发展为地面建筑

早期: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BC5550—BC4900) 、河北武安磁山遗址(BC5400—BC5100) 、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BC5200—BC4800,图2-1-3) 等。大体分布在今甘肃东部、陕西西部、河南中部及河北南部一带。此时一般聚落面积1万~2万平方米左右,规模不大。已使用浅地穴式房屋,墓葬集中于近旁。

图2-1-3 秦安大地湾遗址

大地湾遗址不仅表明甘肃是中华古文化发祥地之一,且提供史前文化完整的发展序列。其聚落从一般村落发展到中心聚落,为中国文明起源多元一体论提供重要证据

中期:以仰韶文化(BC5000—BC3000)为代表,首先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 。典型性遗址除仰韶村外,还有陕西西安半坡 、临潼姜寨 ,河南郑州大河村 、陕县庙底沟 ,山西石楼岔沟 等,聚落遗址均有一定规模、布局及多种建筑类型。例如:

西安半坡遗址:分三个区域,南为居住区,有46座房屋;北为墓葬区;西为制陶窑场。聚落体平面依功能及血缘有内、外划分,并有环壕,建造前经缜密筹划[图2-1-4(a)]

图2-1-4 西安半坡遗址

此时营造技术有进步。使用石器工具的仰韶人,建造浅穴居、地面建筑(有交替现象);出现分隔数间的房间,大致可分早、晚二期。

墙体多木骨泥墙再涂泥,屋顶或在树枝骨架上涂泥(或草顶、树皮、木板等)。室内1~4根立柱不等,说明木构尚未规律化。柱与屋顶承重构件联结,推测用绑扎法、树丫等。室内地面、墙面(局部)做细泥抹面,或烧烤表面使之陶化,以避潮湿;或铺木材、芦苇等防水层。室内备有烧火的坑穴,屋顶设排烟口[图2-1-4(b)]。

仰韶末期出现柱子排列整齐、木构架与外墙分工、面积达150平方米的实例,表明木构水平 ,或是公共活动场所。

木构架已有相当经验,工具有石刀、石斧、石锛、石凿等。半坡村氏族公共大房屋的四个中心柱直径达45厘米,周围壁体内33根木柱直径也有20厘米,可见采伐木料和施工技术水平。

半坡村住房平面有方、圆两种。

方形屋:多浅穴,门口有斜阶通至室内。阶道上部或搭人字形顶盖。浅穴四周木骨泥墙,支承屋顶边缘。住房中部以四柱支屋顶(或四角攒尖顶);利用内部柱子,再建采光和出烟的二面坡顶。室内地面用草泥土压平[图2-1-5(a)]。

图2-1-5 西安半坡遗址房屋复原举例

圆形屋:一般地面建筑。周围密排较细木柱,柱与柱间用编织法构成壁体。室内有2~6根较大柱子。屋顶或在圆锥上建一个两面坡小顶 [图2-1-5(b)]。

姜寨遗址:位于西安临潼。村落已有初步区划,大体分居住、基地和窑场三区 。居住区分五组,每组以一栋大房子为核心,其他较小房屋环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子环形布置,反映氏族公社生活。

截至2002年,仅陕西境内仰韶文化聚落群就已发现74个,聚落遗址1918处,可分特级、一级、二级和三级聚落,展示金字塔形的社会等级结构 。类此,山西临汾境内的二百多处陶寺类型遗址,其聚落群组合亦为金字塔模式,反映当时社会表象

晚期:龙山文化(BC2900—BC1600)是仰韶文化的继续,首次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城子崖 。遗址已超一千处,分布之广与仰韶文化相仿

与仰韶文化相较,此时有相当多房屋室内有分隔,面积缩小。但聚落发展,分布更广泛与密集,某些聚落已扩大为城。如河南北部沿洹水长7公里一段,就发现19处聚落遗址 。除浅地穴式建筑外,还出现地面房屋,室内地面与墙面涂白粉,个别建筑下面有夯土台基。夯土技术扩大,如城子崖城垣。

山西陶寺村龙山文化遗址,总面积300多万平方米,分居住区、墓葬区。房屋有地面、半地穴式(浅地穴式)和窑洞等不同形式,附近有窑穴、陶窑、水井、道路、石灰窑及石、骨、蚌质的生产工具、武器与大量日用陶器等,显示4000多年前陶寺先民的定居生活 。白灰墙面上有刻划图案,是我国已知最早的居室装饰(图2-1-6) 。近年来,陕西芦山峁、石峁等地,有不少重要发现。

图2-1-6 陶寺遗址

文献记载炎帝、黄帝、鲧、共工、禹等筑城。从山东章丘城子崖、河南安阳后岗、淮阳平粮台、登封王城岗等龙山文化城址看,华夏族在原始社会晚期已建立城邑

2.淮河流域

目前,淮河流域最早的环壕聚落遗址,为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梅花镇的顺山集遗址,总面积达17.5万平方米,距今8500年左右(图2-1-7),共清理墓葬92座、房址5座等,出土目前最早的灶——“中华第一灶”。

图2-1-7 泗洪顺山集遗址平面图

其中,一期房址中浅地穴式与地面建筑各1座。F1浅地穴式,平面近长椭圆形,面积约7.5平方米(图2-1-8)。

图2-1-8 顺山集遗址F1复原

二期共清理房址3座(F3、F4、F5),房址相毗邻,均圆形地面式。周围一圈柱洞,中部有1~2个中心柱。该期房子面积较一期有所扩大,如F5达22平方米

3.长江中游

首见于湖北京山县的屈家岭文化,此后又在湖北、湖南和河南等地陆续发现几十处具同质的文化遗存 。它承袭大溪文化,最后转化为湖北龙山文化

屈家岭文化晚期,地面墙体为土坯垒砌,内外抹很细的黄泥。窗框横梁和边框有榫卯,每间房内都有火塘,房屋有内走廊。其中,湖北应城门板湾遗址1号房址面积约83平方米,共4间房,设走廊,大房带套间,四周铺散水[图2-1-9(a)],是中国南方稻作农业聚落的典型遗存

图2-1-9 屈家岭文化遗址举例

湖北天门县石家河文化,以石家河镇北最密集,在约3.5平方公里范围内已发现40余处,总称石家河遗址群 。此外,长江中游地区还有荆门马家院 、江陵阴湘城 、石首走马岭 、公安鸡鸣城 、应城陶家湖 、湖南澧县鸡叫城 、澧县城头山 等城壕聚落。除城头山[图2-1-9(b)、(c)]和阴湘城在大溪文化阶段即修建城壕外,其余城壕聚落的始建年代多在屈家岭文化晚期,废弃在石家河文化早、中期。

石家河聚落是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最大的聚落群。大规模聚落与密集聚落群,及多座占地达一平方公里的古城,多有夯土城墙、护城河及水门等。城内经一定规划,或已存在专业手工业作坊、祭祀场所、公共建筑及专用墓地等(图2-1-10),尤其是出土玉器精美

图2-1-10 石首走马岭城壕聚落示意图

就单体而言,平面多方形或长方的地面房屋,或墙基厚达1米,柱洞直径达0.3~0.4米 ,并有套间及长达30间连屋,采用草泥垛墙及木柱梁。

近年来,在长江中游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彭头山文化、城背溪文化等),已有多处栽培稻遗存,农业工具中石斧多于锄、铲,打制石器逐渐让位于磨制石器、陶器出现并逐步成熟,以渔猎为主的经济逐渐让位于以种植为主的经济

彭头山与八十垱遗址位于湖南澧县境内,发现距今8000年前的聚落遗存及稻作实物,确立“彭头山”文化 。长江中游是目前我国发现史前稻作遗存最多的地区 。有学者称彭头山遗址为古城,是我国最城市遗址 ,与该县城头山遗址辉映。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开化最早的地区之一

4.长江下游

早期: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BC5000—BC4000)早期(第四文化层)距今6900多年,晚期(第一文化层)距今5000年左右,持续使用时间约2000年。属河姆渡文化的田螺山遗址,出现边长0.5米木柱,或为干栏

遗址有干栏、浅穴居式及地面建筑等多种。其干栏下部架空,发掘长约23、进深约8米的木构架建筑遗址,推测是一座长条形、体量相当大的干栏(图1-1-4)。干栏适合水网地带,应来自远古的巢居

目前,除跨湖桥遗址以外,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构房屋的实例[图2-1-11]。据出土工具推测,采用石器加工。

图2-1-11 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木构件榫卯

中期:马家浜遗址位于浙江省嘉兴县城南偏西7.5公里,发现长方形建筑遗址,2个柱洞中残存木柱,4个柱洞中有朽木板痕迹(柱础),并有加工过的8厘米厚居住面

目前,马家浜文化在浙江、江苏、上海等地均有发现(图2-1-2)。杭嘉湖地区已初步建立起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的考古学文化序列,成为我国重要的考古学区系之一

江南史前聚落殊为发达,崧泽文化晚期的吴江梅堰龙南遗址可为代表,首次出土5200年前的原始村落遗址。发现新石器时代的河道、房址、各类性质的灰坑及井等,为当时村落组成。有学者进行了初步复原(图2-1-12)

图2-1-12 吴江龙南房屋复原图之一

龙南遗址展现出5200年前的“数间茅屋水边村,杨柳依依绿映门”([宋]孙觌《吴门道中》),具水乡特色,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江南水乡原始村落。村落均依河而居,隔河相望,市镇、城市亦然

晚期:良渚遗址是良渚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施昕更先生首先发现 。良渚文化的发现,为探索太湖流域与黄河流域的早期文化联系,对太湖先民在创造中华文明中的贡献,提出新思路

新石器时代的江南彩陶艺术,已成为一种风格独具的装饰 (图2-1-13)。良渚手工业有高度的发展,制陶、竹编、木器制造、丝麻纺织、琢玉等都有相当高水准。精湛卓绝的玉器,代表吴越史前文化的突出成就,不论出土数量、种类,还是制作工艺,都达到了全国同时他域望尘莫及的高度。

图2-1-13 彩陶纹饰举例
1.彩陶片 淮安青莲岗 2.彩陶盆口沿 句容丁沙地 3.彩陶片 吴县草鞋山 4.彩陶器座 邳县大墩子 5.彩陶鼎 南京北阴阳营 6.彩陶喇叭口罐腹部花纹展示 邳县大墩子 7.彩陶盆(八角星纹)邳县大墩子 8.彩陶盆 邳县大墩子 9.彩陶钵 邳县大墩子 10.彩陶敞口盆 南京北阴阳营 11.彩陶器连贝纹、半圆纹示意 12.彩陶盆二方连续纹样构成示意 邳县大墩子 ①画出区划图 ②以点定位 ③作交叉线联缀 ④以弧线绘出 ⑤填彩完成 13.彩陶钵 邳县刘林

根据目前资料,环太湖聚落级差始自崧泽文化晚期,其扩大化过程在良渚文化中期达到顶点,聚落级差一直持续至良渚文化晚期。良渚遗址群反映出良渚文化中期聚落级差的极端化,已超越一般聚落范畴,是萌芽中的城市

余杭瑶山、反山遗址 等夯土祭坛,确是十分重要的发现(或认为非祭坛 )。瑶山是浙江余杭良渚遗址群中一处重要遗址,外围边长约20米,面积约400平方米 ,对认识我国原始宗教,具有很高价值 dBKKDVdRjr7nZwJ5Ph0+MAqgQV0ZNLFOHI3ZSgl51RvhPeaACPf3qJVuZYtCZvE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