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被称为“周氏兄弟”的鲁迅与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性作家,二人作为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通过译介外国文学,为当时的文坛注入了新鲜血液。虽然两人后来分道扬镳,标签有异,但在对外国文学的译介上可谓连镳并驾,难分上下。

对鲁迅、周作人兄弟的研究,特别是鲁迅研究历史悠久,长盛不衰。其中,基于中日比较的视角研究“周氏兄弟与日本”的关系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多年来成果丰硕,特别是对于二人在日本留学这一段经历的考察文献屡见不鲜。部分研究从比较文学视角做了探讨,用丰富翔实的资料实证性地剖析了周氏兄弟与日本作家间的影响关系。但研究的对象大多集中于大正时代白桦派的武者小路实笃等几位作家,缺乏更为全面和系统的把握,翻译学视角下展开的研究也不多见。

近年来,文学研究者们开始重视跨文化研究中的翻译现象,研究成果不断。国内外对鲁迅与周作人的翻译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本研究的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之前的研究大多对翻译实践活动做俯瞰式介绍,对其各个不同时期的翻译作品及翻译特点做线性梳理与概括性描述,肯定其翻译上的成就和建树。不可否认,诸多先行研究对鲁迅与周作人各自作为翻译家一面的研究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从研究对象的选择上来看,以往研究多集中于对东欧文学译文集《域外小说集》等其他国家和地域作品的考察上。对日本文学翻译这一专题的相关研究尚不丰富,微观上对具体文本和文化现象展开探讨和分析还不充分,特别是在对被译介的日本作家作品的关注及第一手资料的挖掘上还有很多盲点。可以说,在出版界和学界,鲁迅和周作人的日本文学翻译作品研究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关于周氏兄弟对日本文学译介,特别是短篇小说译介的研究还有待深入挖掘。比如,现有的研究鲜少提及《现代日本小说集》中所收录的如江马修和佐藤春夫等作家及其作品。笔者试图在文学的互动系统中,通过聚焦“翻译”回归原点,追寻促进作家诞生的话语脉络和思想轨迹,探求翻译与文学关系的最大可能性。本书力求对中国文学史全面认识和评价作家兼翻译家的周氏兄弟的文学价值起到拓展作用,在聚焦现代中日文化碰撞的过程中,把繁复的个案上升到对比较文学的翻译文学研究,进而上升到关于文学关系研究的理论思考层面,在当今日益紧密的国际交流合作中思考构建话语体系,在新的时代语境中回望中日文学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过往。

本书以周氏兄弟失和前的合作为起点,以192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日本小说集》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两人的合译文集,以收录的日本文学翻译文本为个案,对以下问题进行细致考察和深入阐述:作家兼翻译家的周氏兄弟如何在翻译中体现并确立个人身份,如何借翻译促动文学创作,如何借翻译曲折表达个人的文学主张与审美诉求。本书对鲁迅和周作人的日本文学翻译研究进行多视角的重新审视的同时,着力于对第一手文献资料的梳理与解读,并将其与文本分析相结合。本书特别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

1.脱胎于中华经典《论语》的日本文学作品的汉译,可看作中国文学的“回译”。

2.鲁迅的《故乡》等经典小说通过日本作家佐藤春夫和增田涉的翻译首次在日本出版与传播的经过。

3.特别关注受汉学影响的日本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同根同源因素的存在以及变异的复杂关系。

本研究立足于译介学,从中日比较文学的视角,主要参考了西方当代翻译研究理论学家苏珊·巴斯奈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文化翻译理论和中国译介学研究学者谢天振等的译介学理论,借鉴日本比较文学家井上健(2011)阐述的“作家翻译”这一概念和内涵来探寻作家兼翻译家的形成轨迹。本书对“翻译”的理解与把握并未停留在传统意义上两种语言文字简单直接的单向语言转换行为,而是将其视为两种语言和文化间错综复杂的双向碰撞与交流的现象来探讨和分析。在研究的过程中,试图将译者从传统的如“直译还是意译”等模糊的框架与模式中解放出来,将其作为多语言和多文化中带有强烈主体性和创造性的中介协调者进行重新定位。同时,在对原作和译作进行文本对比性分析的基础上,着重通过解读相关史料深入考察原作品所处的文化语境以及译入语文化语境。

本书除序章及结章外,主体部分分为六个章节。序章部分重点探讨本书的研究课题,明确研究目的。梳理中日研究者之前对相关课题的研究成果,介绍本书的构成以及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主体部分的六章依次为:第一章 《现代日本小说集》概观;第二章 周作人“人的文学”的主张与江马修《小小的一个人》;第三章 翻译作家的立场——鲁迅与森鸥外;第四章 在官场与文坛的夹缝中——鲁迅与森鸥外《游戏》;第五章 历史的去向——鲁迅对芥川龙之介和菊池宽的历史题材小说的译介;第六章 佐藤春夫与周氏兄弟的互译。

笔者留学日本多年,本书以在日本读博期间的研究积累为基础写作而成,部分章节已以论文形式发表。在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书对鲁迅和周作人合译的《现代日本小说集》及其收录译作进行了剖析研究,结合时代背景资料,析出翻译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凸显译者的主体性,拓展对文学翻译研究的视野和深度,从而深化对中日文学交流的认识。 rglLaSKWeXErHeJ+bdzD1ykyGBXn6aQvM66YO07JAq0km81cxYDbPhjHiyprmf7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