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上普遍使用的点字盲文都是直接或间接参照布莱尔盲文体系编制的。因此,布莱尔及其盲文体系对世界盲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布莱尔全名为路易·布莱尔(Louis Braille),是法国的一位盲人教师。布莱尔于1809年1月4日出生在法国巴黎以东约二十英里的一个名为古普伯雷(Coupvray)的小镇。他的父亲经营一家制作皮革和金属配件的工场。布莱尔能走路后,就经常在父亲的车间里玩耍。在布莱尔三岁的时候,有一天他和其他一些孩子正在玩一些工具,试图用一个锥子在一块皮革上打孔。当布莱尔在皮革上打孔时,锥子从皮革坚硬的表面弹起,刺伤了他的一只眼睛。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受伤的眼睛并没有被治好。几个月后,由于感染,另一只眼睛也出现了视力障碍。五岁时,布莱尔双目失明了。
1816年,布莱尔到镇里的小学上学。虽然眼睛失明,但布莱尔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十岁时,布莱尔进入巴黎皇家盲人青年学校就读。在巴黎盲校,布莱尔成绩优异。毕业后,布莱尔在巴黎盲校留校任教。他先是担任教师的助手,后来作为全职教师。在布莱尔的任教生涯中,他大部分时间在教授历史、几何学和代数。除此之外,布莱尔也是一位优秀的大提琴演奏家和风琴手。曾在法国的很多教堂里演奏过风琴,甚至担任过教堂里的风琴手的职务。
在19世纪早期,法国陆军军官查理·巴比埃(Charles Barbier)创造了一套密码系统“夜文”(night writing,也叫写声法),用于军队在夜晚无声无光的情况下传递信息。“夜文”系统使用一个六行六列的表格,表格中不同位置的一格代表法语中一个常用的字母或字母组合。书写时,使用二列、每列最多6个凸点的结构来示意原表格中特定位置的格,第一列凸点的数量表示原表格中的行,第二列凸点的数量表示原表格中的列,如第一列 5 个点,第二列 3 个点,表示原表格中坐标位置为第五行、第三列的字母或字母组合(见表1-2)。然后再由多个字母或字母组合结合在一起构成法语发音,进而构成语句。尽管“夜文”系统因为士兵难以掌握而被军队拒绝,但在法国皇家科学院的建议下,巴比埃找到巴黎皇家盲人学校,将“夜文”介绍给盲人使用。
表1-2 “夜文”字母表
续 表
由于当时的巴黎盲校使用的是浮雕盲文,加上“夜文”本身只表音不表正字,且凸点较多,盲人无法快速摸读和移动,因此“夜文”一开始并没有被巴黎盲校接受和使用。但在巴黎盲校上学的布莱尔接触到了“夜文”,作为一个盲人,他认为“夜文”比浮雕盲文更适合盲人。从 1821年开始,布莱尔以“夜文”的基本结构和编制方法为基础,尝试编制更为适合盲人的凸点盲文。布莱尔将“夜文”中二列、每列最多6个凸点的结构简化为二列、每列最多3个凸点的结构。然后,用不同的二列凸点结构与法语字母进行一一对应,再由字母组合拼写单词以及语句。自此,适合于盲人的点字盲文产生了,并在当时的巴黎盲校受到老师和学生们的欢迎,但并没有得到巴黎盲校校方的认可。1852年,布莱尔逝世。
1854年,布莱尔编制的点字盲文最终被巴黎盲校接纳为正式的盲文,并开始向法语区和其他地区传播。1887年,布莱尔盲文被国际上认定为盲人使用的正式文字形式。世界各国参照布莱尔的法语盲文体系,结合本国民族文字的特点,建立了适合本国本民族文字的点字盲文体系。其中也有全球性语言的布莱尔盲文编码,如英语盲文符号、阿拉伯字母符号等。1895年,人们将布莱尔的姓氏(Braille)作为全世界点字盲文的国际通用名称,以示永远纪念。
世界各国在编制本国盲文体系时,都直接或间接参照了布莱尔的法语盲文体系,具体包括盲文点字的结构和盲文编制方法两方面。
1.点字的结构
布莱尔的点字结构中,凸点分布为三行两列,呈长方形。每行最多2个点,每列最多3个点。凸点布满时,有6个点。6个盲点所占据的这个长方形空间被称为“方”(cell)。中国盲文标准规定,每方左右宽4毫米,上下高6毫米,一方面积约24平方毫米。在一方中,每个点所占据的位置称为“点位”,共有6个点位。一方中的6个点位有固定的排序,左列自上而下分别为第1、2、3点,右列自上而下分别为第4、5、6点(见图1-2)。
图1-2点位分布
2.盲文编制方法
一方中,每个点位上存在有点和无点两种情况。六个点位,通过不同点位的两种情况的组合,可以形成2
6
(64)种不同的点字构成情况,如
、
、
等。在布莱尔盲文体系中,不同的点字构成情况与法语文字中的字母、缩写语、缩写词甚至语句一一对应,进而组合拼写以构成单词、语篇,这就是布莱尔所使用的法语盲文编制方法。此后,世界上其他语言的盲文也采用了布莱尔的盲文编制方法,将不同的点字构成情况与普通文字中的特定要素(如构成文字的字母或构成文字读音的音素)对应,进而构成特定文字的盲文形式,如英语盲文、汉语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