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和1989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录制的中小学语文课本剧《良师益友》中,采用了“化妆朗诵、独角戏、讲故事、评书、化妆相声、戏剧小品和话剧选场”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由此可见,课本剧具有多种表现形式,主要包括话剧、小品、戏曲、朗诵等。根据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课文及课文所表达的内容,应该选择不同形式来表演,或者是采用几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设计,以便取得更好的演出效果,让师生共同受益。例如:《雷雨》可釆用话剧形式进行演出,并分出不同的剧幕,以使人物关系能清晰明了,社会背景、文章主旨更加突出,便于观众理解;《守财奴》则可采用小品的形式进行表演,并可以加入一些夸张、幽默的台词及动作,这样可以使葛朗台视财如命的个性表现得更为生动、形象,在讽刺守财奴的同时引起学生的思考;《伤仲永》《孔雀东南飞》等表演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穿插一些戏曲进去,以达到不同形式烘托主题的效果;《荷塘月色》《背影》《海燕》这类散文,以及《我爱这土地》《再别康桥》《雨巷》等这些诗歌可以采用朗诵的形式进行教学,并且配上相应的背景音乐,在有感情的配乐朗读中体会文章的主旨,可以促进学生理解,达到更好的效果。当然,课本剧表演的形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有的课文也可以有多种表演形式,不过最常见的还是将各种形式综合起来运用,如:一个课本剧表演可以以话剧的形式为主,在其中穿插一些幽默、夸张的台词和动作,并在适当的环节配上适宜的戏曲或歌曲,也可以让演员自己演唱或配乐朗诵一段等。通过多种表演形式的结合,使课本剧更加丰富与充实,也可以使文章的主旨更加突出并得到升华。
课本剧不仅有多样的表演形式,而且也有多种类型,但目前很少有研究者对课本剧的类型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本书根据已有资源,按照三个标准将课本剧进行分类。
第一种分类按编排文章的长短可以分为:片段表演类、独幕表演类、多幕表演类。所谓“片段表演类”,即因为文章比较短或者文章适宜表演的部分比较少,又或者为了突出文章的精彩部分,而釆取的表演一个或几个精彩片段的课本剧。这类课本剧一般无须在课下准备,在课堂上花几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完成,比较省时、有效。例如:在进行《雷雨》教学中,可让学生想象并表演一下鲁侍萍多年后再次见到周朴园时的眼神与动作,体会她当时那种复杂的感情。所谓“独幕表演类”,即文章长度适中,且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可用一幕或一场表演出来的课本剧。例如:《狼》这篇文言文,文章长度适中,可以采用独幕表演,一幕戏便可把狼追屠户、屠户杀狼这些环节,以及狼的狡诈、屠户的机智勇敢表演出来,并让学生体会到面对像狼一样贪婪的邪恶势力,只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所谓“多幕表演类”即文章比较长,且包含的故事情节比较复杂、人物比较丰富,需要分为多幕或多场进行表演的课本剧。例如:在排演《孔雀东南飞》时,因为文章比较长,选择多幕表演的形式:第一幕“二情同依依”,表现出了焦仲卿与刘兰芝两人的深厚感情;第二幕“遣去甚莫留”,表现出了焦母对刘兰芝的厌烦与不满,赶她回娘家;第三幕“离别在旦夕”,上演了焦仲卿与刘兰芝含泪依依惜别的场景,分别之时二人定下海誓山盟;第四幕“刘母大悲摧”,演绎出刘母见到被休的兰芝后无比悲痛,以及对兰芝由不解到体谅、爱怜的心情;第五幕“不得便相许”,演出了县令家三公子来逼婚,兰芝兄长因贪图富贵和权势而逼迫妹妹应许;第六幕“自挂东南枝”,演绎出焦仲卿与刘兰芝二人为情而离世。多幕的表演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完整,感染能力更强。
第二种分类按编排准备时间的长短可以分为:即兴表演类和精心准备类。所谓“即兴表演类”,就是不给学生课下准备的时间,不要求写剧本,直接在课堂上由学生根据所学课文的一部分即兴进行表演的课本剧;与之相反的便是“精心准备类”,即给予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一般要求编写完整的剧本并进行多次排练,然后在课堂上按照课下排练好的内容表演出来的课本剧。“即兴表演类”最突出的优点就是“高效”,首先是这种表演不会占用学生太多的时间;其次是即兴表演更能培养和锻炼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最后是这种表演印象深刻,有利于学生巩固课文内容。它的缺点是所呈现的内容不如“精心准备类”的完整、丰富,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根据课文的类型及学生特点灵活选用,以使课本剧活动发挥最大的作用。
第三种分类按原文被改编的程度可以分为:严格忠实原著类、基本忠实原著类、大胆突破原著类。所谓“严格忠实原著类”,就是严格按照课文或原素材进行改编,只对课文做筛选和剪裁工作的课本剧。这类课本剧的优点在于,可以真实呈现原著的“面貌”及“精髓”,而且这种方式最省时省力。但缺点则是表演出来的课本剧可能显得比较死板,学生不易理解,效果可能也不会令人满意。因此,课本剧一般很少釆用这种类型。所谓“基本忠实原著类”,就是基本按照原课文或原素材进行改编,保持文章的主要风格、思想、情节、人物不变,对课文增加或删减部分辅助情节及人物的课本剧。这种方式既不失原著的主旨,又不乏灵活的改编,便于学生理解原文并突出主题,所以是教师最常选用的一种方式。所谓“大胆突破原著类”,就是由课文内容引申出来一个主题,或者完全脱离课文、原著的具体内容,另外编排的课本剧。这是最难的一种,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自然也比较多。所以,这类课本剧在小学课堂教学中一般不使用,但是它可以充分应用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在课本剧比赛、庆祝传统节日、班会、家长会等场合都可以发挥这类课本剧的作用,并且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另外还有一种将几篇内容相似或主题相关联的文章综合起来进行编排的“统编综合类”。这种类型的课本剧编演起来难度更大,需要高度的概括和综合能力,还要恰当地处理好各部分的衔接。因此,平时的教学基本上不采用这种类型。当然,正因为这种类型的课本剧编演起来难度更大,一旦处理得当,就能够收到极好的教育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这些对课本剧类型的划分不是绝对的,更不是彼此孤立的,我们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它们。一些课本剧是其中两种或多种类型的结合,它们互相联系、互相渗透。换句话说,也就是一篇文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而采用不同的类型编演课本剧,既可以采用多个精彩片段的即兴表演,也可以进行精心准备的完整的多幕表演。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需要、课文类型及学生特点,灵活选用课本剧的多种形式及类型进行教学,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及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