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是教师在创设幼儿园环境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方法是指为达到幼儿园环境创设目的而采取的手段和行为方式。
1.环境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原则
环境与教育目标一致原则是指环境创设要体现环境的教育性,即环境的设计和表达要符合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与幼儿园教育目标相一致。幼儿园环境创设必须强调目标意识,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有效促进幼儿体、智、德、美诸方面的发展。因此,在幼儿园班级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以及每一项具体活动中,都应体现和教育目标一致的幼儿园环境创设要求。
《指南》中社会领域目标之一为:幼儿应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3-4岁幼儿“在提醒下能遵守游戏和公共场所的规则”,4-5岁幼儿“感受规则的意义,并能基本遵守规则”,5-6岁幼儿“理解规则的意义,能与同伴协商制定游戏和活动规则”。围绕这些教育目标,幼儿园设计了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游戏环境(图 1-5、图 1-6),帮助幼儿在游戏情境中理解规则、遵守规则。
图1-5 幼儿园室内游戏环境(1)
图1-6 幼儿园室内游戏环境(2)
2.发展适宜性原则
发展适宜性原则是指幼儿园环境创设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促进每个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幼儿园小、中、大班幼儿存在年龄差异,身心发展特点各不相同,幼儿之间还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应根据本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创设适宜的发展环境,关注个别差异,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
例如,幼儿园户外环境应根据 3—6岁幼儿的特点和需要设计,既让环境充满童趣,又要在安全的前提下,满足幼儿各种动作发展如走、跑、跳、钻爬、攀登、平衡、投掷等的需要,现有空间条件的充分挖掘,让幼儿发展体能的同时,充分享受户外活动的乐趣。其中小班幼儿走、跑能力较弱,肢体协调性差,户外环境可以铺设厚的人造草坪、软垫或塑胶地面,再配置一些拖拉玩具、滚动玩具、小型联合器械等,让小班幼儿可以尽情地跑跑跳跳、爬爬坐坐,在游戏中锻炼基本动作。中大班幼儿运动能力明显增强,户外环境可以突出挑战性和探索性,如坡道、土坑结合的游戏区、吊床、长秋千等,让幼儿产生更多的探索欲望和运动激情。
3.幼儿参与性原则
幼儿参与性原则是指环境的创设过程是幼儿与教师共同合作、共同参与的过程。陈鹤琴先生曾说:“通过儿童的思想和双手所布置的环境,可使他对环境中的事物更加认识也更加爱护。”幼儿参与是幼儿学习的关键,学习是其发展的前提,幼儿在幼儿园的发展情况是评价幼儿园教育环境质量的标准,所以幼儿的参与情况自然也是评价幼儿园教育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例如中班环境“拆装时钟”,幼儿拆装时钟的照片、幼儿绘画拆装时钟的工具、拆装时钟活动中的对话,被老师记录剪切装饰后布置在教室里,充分体现幼儿参与性原则。大班环境“最喜欢做的事”,幼儿将自己喜欢做的事画下来或者拍下照片,教师组合装饰后布置在教室环境中,充分体现幼儿参与在环境创设中的主体地位。
图1-7 幼儿参与环境创设:拆装时钟
图1-8 幼儿参与环境创设:最喜欢做的事
4.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是指创设幼儿园环境要把社区环境、家庭环境与幼儿园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开放的幼儿教育系统,促进儿童获得最佳的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加强学校和地方社区的联系就成了使教育和其环境相依为命发展的主要方法之一。”《全球幼儿教育大纲》中指出:“幼儿的成长和教育是家庭、教师、保育人员和社区共同的责任。在家庭和社区里,所有成员应共同为儿童的利益创造良好的条件。”由此可见,幼儿园环境创设中把握好开放性原则,是推动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例如,南京某所幼儿园根据南京是军区所在地的地方特色,开展了“绿色军营”主题活动(图 1-9),环境创设充分体现了幼儿对军营的认识,符合开放性原则。
图1-9 幼儿园环境“绿色军营”
5.安全性原则
保护幼儿的安全健康是幼儿园的首要责任,也是贯彻“保教并重”原则的重要措施。幼儿园环境的安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物质环境的安全和精神环境的安全。物质环境的安全是指幼儿园所有设施设备器具必须以保障幼儿人身安全为前提。例如,幼儿园栏杆宜用竖栏,高度不低于 110 cm,栏杆与栏杆之间宽度小于11 cm,以防幼儿攀爬造成危险(图 1-10)。如果加上横栏,就容易引发幼儿攀爬的意外事故(图1-11)。
图1-10 幼儿园建筑设计要求
图1-11 幼儿园建筑装修问题
幼儿园户外物质环境要注意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对各类大、中、小型运动器械的安全卫生要求是:坚固、耐用、放置合适、使用安全;高矮、大小、坡度等均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有利于婴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发展。在幼儿每次户外活动前,要仔细检查器械是否安全,防止发生意外伤害。定时检修运动器械,消除一切不安全因素,当运动器械有破损、松动、脱落等现象时,应及时加以处理。当幼儿在户外活动时,教师的保护性措施一定要周全。
精神环境的安全是指幼儿园的精神氛围良好,让幼儿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6.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是指创设幼儿园环境应考虑幼儿园自身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办园。昂贵的幼儿园环境创设不一定有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给幼儿提供物质条件时,教师应以物质条件对幼儿发展的作用大小和经济实用性为依据,既贴近幼儿生活,又有效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例如,幼儿园号召幼儿家庭收集废旧物品或本地的自然农作物及特色产品,加工成幼儿游戏玩具,丰富室内游戏环境,既贴近幼儿生活,又促进幼儿了解家乡风貌,还经济环保,可谓一举多得(图 1-12)。
图1-12 幼儿园游戏环境
7.动态性原则
动态性原则是指幼儿园环境创设应该跟随幼儿的兴趣、需要和环境的变化做出适当调整,以适应幼儿不断发展的需要。幼儿具有喜爱新鲜事物的特性,长期面对毫无变化的环境会让幼儿审美疲劳,活动兴趣逐渐减弱。如果教师能及时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改变和丰富材料,使幼儿保持活动的兴趣,能更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
幼儿园环境的动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题活动过程的动态变化,结合幼儿知识经验的增加,定期更新或改变主题墙的内容,让幼儿获得更多与环境互动的机会;二是游戏材料的动态变化,通过游戏材料的更新,鼓励幼儿在操作游戏材料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亲身参与改变环境。
需要注意的是,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动态性必须建立在观察了解幼儿与环境互动的反应的基础上,并不意味着频繁变换环境。否则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造成幼儿缺乏耐心和专注力的不良习惯。
在户外游戏环境创设中,幼儿园教师和幼儿一起收集废旧材料,自制户外活动玩具,是很好的环境创设举措,符合经济性原则。但要同时注意符合安全性原则,安全无毒,保护幼儿身体不受伤害(图 1-13、图 1-14)。
图1-13 幼儿园户外环境创设—自制户外玩具
图1-14 幼儿园户外环境创设—自制户外玩具
8.审美性原则
审美性原则是指在环境创设中教师要力图创设美的环境,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激发幼儿内在的审美需要,丰富其积极情感和想象力、创造力,做到“以美育人”。
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符合审美性原则的幼儿园环境可以使幼儿心里美的种子生根发芽,既愉悦幼儿的身心,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又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陶冶幼儿的情操。幼儿园环境的审美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自然美和生活情趣。
幼儿园环境创设要充分利用自然因素,如水、土、沙、山坡、坡度适当的草坪、树木、各类不带尖刺的花木果蔬等错落有致地布置于幼儿园环境中,让幼儿园成为充满自然美的儿童乐园,让幼儿充分亲近自然,与自然互动,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让幼儿园展现出勃勃生机。
另外幼儿园环境创设应在理解幼儿审美特点的基础上,体现生活情趣。例如活动室的工艺品制作和摆放,幼儿作品的完善和加工,都能让幼儿获得美的感受和体验(图 1-15)。
(2)形式美和协调性。
幼儿园环境创设要充分考虑色彩、造型、线条、构图等美术的形式美要素,营造充满美感的环境空间(图 1-16)。同时注意整体环境风格的协调性,例如主题墙和区域游戏环境的内容、色彩、造型的搭配,体现美感的同时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让幼儿不仅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与欣赏美,而且激发出表现与创造的愿望。
图1-15 幼儿作品加工图
图1-16 幼儿园室内环境的形式美
图 1-17、图 1-18的户外环境创设中较好地体现环境与教育目标一致性原则幼儿参与性原则、安全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及审美性原则。试想在和煦阳光中的丝瓜藤架下,幼儿坐在废旧轮胎的“椅子”上,拿着画板画着他看到的一切大自然美妙的东西,这是何等的惬意!幼儿可以在幼儿园的土地上耕耘,洒下种子,浇水除草,看着植物发芽生长,在照顾植物生长的过程中,感受生命变化的奥秘,这是人类智慧获得的过程,也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权力啊!
图1-17 幼儿园户外绿化环境
图1-18 幼儿园户外种植园地
(2014年)大一班开展了识字比赛,教师为此创设了班级墙面环境如下图:
问题:请根据环境创设的基本原则,对案例中为识字比赛创设的墙面环境进行评析。
幼儿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因此幼儿园环境创设不是表面化的装修装饰,更不是幼儿与教师完成任务的展示板,而是开阔办园视角的展示,自由互动空间的塑造,科学全面教育的痕迹,适宜幼儿自然发展的活动平台。幼儿教师通常采用以下方法进行环境创设,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1.讨论法
讨论法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相关主题、内容、规则及所需材料制作等一系列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经验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幼儿园环境创设的主题和内容往往是幼儿在一日活动中生成的,教师敏锐地捕捉到后可以采用讨论法与幼儿讨论、分配任务,确定环境创设的主题及相关环境装饰的内容要求,引导幼儿积极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图 1-19)。
图1-19 幼儿园教师与幼儿讨论环境创设
讨论法优点在于全部幼儿都参加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交流合作精神,激发幼儿对学习的兴趣,提高幼儿学习的独立性。运用讨论法需要幼儿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因此讨论法的运用要注意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幼儿讨论的问题应简单一些或者二选一;中大班幼儿可以根据他们的知识经验选择适当的讨论话题、具体的讨论材料,激发幼儿的思考,提高幼儿解决环境创设问题的能力。
2.探索法
探索法是指幼儿在与环境互动中自己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可以利用园内的墙饰、区域活动材料、幼儿学习过程的记录和展示等引导幼儿进行探索,发现事物的变化,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图 1-20)。
3.操作法
操作法是指教师引导幼儿亲自动手操作材料,从而获得知识经验的基本方法。操作法是幼儿获得经验的重要方法,幼儿通过操作法了解事物的性质,对事物形成认识和看法。环境创设中幼儿的摸摸看看、敲敲打打、剪剪贴贴、拆拆拼拼、揉搓撕拉等都是有益于幼儿学习的操作行为(图 1-21)。
图1-20 幼儿在与环境互动中探索
图1-21 幼儿在游戏环境中操作体验
4.评价法
评价法是指幼儿园环境创设质量的评价,包括幼儿适应环境的评价,幼儿与环境互动行为评价,幼儿园环境创设的适宜性、有效性评价等。评价法贯穿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整个过程,管理人员、教师、幼儿及家长均是幼儿园环境评价的参与者(图 1-22、图 1-23)。
图1-22 幼儿园教师进行环境创设方案评比
图1-23 幼儿园教师进行环境创设评比观摩
评价过程是各方共同参与、相互支持与合作的过程,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审视幼儿园环境,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其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评价法对调整和改进环境创设工作,促进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论述题: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方法有哪些?请结合实例说明。
除了以上几种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基本方法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幼儿实际情况、幼儿园当地、当时情况灵活采用环境创设方法,只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需要兴趣,能有效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环境创设方法,就是适宜的方法,正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